“介绍”――古代礼仪中的传话方式

茹之


【正见网2008年02月21日】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介绍”一词使用的相当频繁,一般指沟通双方的第三者的言语或行为。但在中国古代,“介绍”是礼仪中的一种传话方式。

古代公侯伯子男等诸侯朝见天子或者诸侯相互拜见之初,彼此之间是有着一定距离的,主、宾不能直接对话,而是通过站立在彼此之间的人来传话,客人一方传话的人称作“介”,主人一方的传话之人称作“摈”。主、宾之间的距离完全依据双方的地位而定,地位越尊贵,距离越远,中间的“介”也越多。

《礼记•聘义》载:“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按照“介”的级别,分为上介、承介、末介。“承介”可以是一人、三人或五人。“摈”亦是如此,也分为上摈、承摈、末摈,三人数比“介”要少。担任“介”和 “摈”的人的身份也不同,通常“上摈”和“上介”为卿,“承摈”和“承介”为大夫,“末摈”和“末介”为士。

在双方见面时,介、摈出列。来访者将要对拜访者所说的话告诉“介”,依次通过上介、承介、末介传达给对方的上摈,上摈再经承摈、末摈传给主人。主人的会话依照相反的顺序传达给来访者。

或许在现代人看来,古人如此烦琐的礼节有些小题大做。但是古人却认为,“礼”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是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礼记•聘义》载:“介绍而传命,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质,敬之至也。”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值得尊重的人,不敢直接与其对话,而是通过摈介传命的方式来表达敬重的心意。这里的“绍”是继续、承接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介绍”一词正源于此。

尽管当今社会的人们不可能再恢复古人的诸多礼仪,但学习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对于道德日趋沦丧的社会不无益处。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