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8年03月25日】
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敬重道德。古人云:“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孔子办学设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也以“德行”为首。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同样如此。因此,武术界一直将有无优秀的品德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并让武德成为武术的灵魂,把有无优秀的武德,当作评价武林人物最重要的标准。我今天就从“武”、“德”二字说起,为大家略微介绍一下武德。
“武”字由“止”、“戈”二字组成。按古代造字法中的“会意”,它的意思是“以武禁暴,整乱,止息干戈,非以为残而与纵之也”(见《汉书·武五子赞》)。可见武有御暴防身、止戈平乱、化解争斗、获取和平之意。
据说“德”字在上古写作“惪”、“悳”,也就是上“直”下“心”。《说文解字》云:“惪,外得与人,内得与心也”;“悳,正见也。”可见“德”字有正见,思想公正无私,在外利益世人、众生;在内心境平和,祛除私心杂念之意。
“武”、“德”二字合起来作为一个词,最早是出现在两千多年前。专门记载西周到春秋各诸侯国史事的典籍《国语》中,就已有了“有武德以羞正卿”(有武德的人能被选拔并胜任官员)的说法。
而对“武德” 一词的最早具体释意,则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中记载“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带有具体内容的武德记载。古人说的“武有七德”,即是从此而来。
还有的古书中虽然没有使用“武德”这个词,但也是有了“武德”之意义,如:《诗经·小雅·巧言》中说“无拳无勇,职为乱阶。”这里“拳”字是历史典籍中最早出现的,指攻防格斗军事战争等武事;“勇”指勇力勇敢等品质精神,包涵一定的武德内容;
《汉书》中则载:“躬秉武节。”这里的“武节”也就是武德之义。
随着武术自身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武德不断被习武者强调,并進一步具体化,如《拳经》中强调武者应具备“德、识、胆、力、功、艺、传”等优点。这里首要的“德”,就是指武德,含顾识大体,艺高而不骄横,制人而不伤害等内容,指出学习武术是为了防身自卫,济危扶弱,匡扶正义,除暴安民,保家卫国,而不是为了为非作歹。
过去许多武术家认为:武德兼含“尚武”与“崇德”两个方面,尚武即崇尚武术,以武强身;崇德即以德养性,厚德载物,推崇公道,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等,武德的本质特征就是仁、义、礼、智、信、勇。
有人说:习武之人,应以武德为重,所谓持之以庄,临之以敬,接之以和,秉之以公,练之以勤,行之以义,存之以仁,归之以忠,而切忌恃强逞能,做无意义之事。
还有的武林人士提出武有四德:心德、眼德、口德、手德,要求习武者做到“正心、诚意”,“非礼勿视、非礼勿动、非礼勿听”,格斗时要做到“非困不发”、“点到为止”。
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实也在互相影响,道家的“为而不争”、“柔则胜刚”、“曲则全”,佛家的“忍辱精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观念也在很大成度上濡染着习武者与武德。
另外,“武德”一词还被大唐高祖李渊作为自己的年号(西元618年—626年),能被作为年号使用的字、词,都是古人认为非常吉祥、美好的,由此也可见古人对武德是多么的推崇。
武德那丰富的具体内涵,深深的影响着习武者的心态、情感与思维模式。可以说武德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在武坛的缩影。
岁月悠悠,随着 “成、住、坏、灭”的规律,历史走到了共产红朝统治中华大地的时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几乎都被共产邪党毁灭殆尽,武术界历代传承的武德也随之没落。例如,现在许多武校都只顾赚钱,严重败坏了中华传统武德。但是我相信,中华传统文化定有复兴的一天,那时习武者一定会从新重视武德的,故而作此文章。
武德资料附录:
明代内家拳五不传: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不传。
清代《武技书 初学条目》对习武者品行作了规定:学拳以德为先,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为正人君子。学拳宜做正大之事,不可恃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
《昆吾剑箴言》中有慎择门徒的具体标准:人品不端者不传,不忠不孝者不传,人无恒心者不传,不知珍重者不传,文武不就者不传,借此求财者不传,俗气入骨者不传,市井者不传,拳脚行不传。并认为:可传之人不传,失人;不可传之人而传,失剑。如认人不真,宁失人不失剑。
苌家拳《初学条目》云:学拳宜以德行为先,方是正人君子。学拳宜以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心平气和,善意待人。
湘西苗拳收徒 “三教三不教”之戒:温柔者教,好事者不教;知礼节重义者教,亡命之徒不教;诚实本份者教,好色贪杯者不教。
湖南巫家拳“三不教”:狂妄之徒不教,轻浮之徒不教,忘恩负义之徒不教。
六合拳有“四不传”:一忤逆不孝者不传,二贪财好色者不传,三逞能欺人者不传,四酒色之徒不传;此外还有“三慎五戒”的规定:练艺要慎重,说话要慎重,比艺要慎重;一戒奸盗邪淫,二戒言无信实,三戒不仁不义,四戒以艺欺人,五戒艺不轻传。
白鹤拳有“懔十戒”:戒好斗,戒好胜,戒好名,戒好利,戒骄,戒诈,戒浮夸逞能,戒弄虚作假,戒挑拨离间,戒为非作歹。
《永春白鹤拳 拳谱》认为练拳要做到四善: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意待人,善守其德。
《清稗类抄》曰:谈元授道,贵乎择人。近代的《武术须知》中要求弟子:爱国家、保国权;宁愿谨,勿诈虞,宁迂拘,勿放恣;宁信义,重质朴等。
岳家拳 “四常六戒”之训:常奉师,常守法,常精练,常提防;戒谈人高下,戒妄动手足,戒贪淫美色,戒夜行不轨,戒助人为害,戒交游奸邪。
少林有“练功十忌”:一忌荒惰,二忌矜夸,三忌躁急,四忌太过,五忌酒色,六忌狂妄,七忌讼棍,八忌假正,九忌轻师,十忌欺小。
武术界的“八不打”:指较艺中八个禁打的要害部位。“八不打”为:太阳为首,对正锁口,中心两壁,两肋太极,海底撩阴,两肾对心,尾闾缝府,两耳扇风。
下面是一些有关武德的部分谚语、短语:
无德者不如无拳,德有余者艺必精,德薄艺难高,敦厚功易深;
授拳先授德,学拳先学德,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
徒弟技艺高,莫忘师父劳,严师出高徒,重道得真谛;
选贤徒,始敢放心传功夫,宁可失传,不可误传;
习武之人武德为先,武以德立,武以德先;
德为艺先,学拳宜以德行为先,未曾习武先习德;
武术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侠有义则正,武有德则成;
艺高者手下留情三分,口上留德七分 冤家宜解不宜结,得饶人处且饶人;
英雄不为利所动,善者不以恶语伤人,要在人世流千古,还在自己行的正;
强中还有强中手,劝君人前少夸口;功夫本为防身用,切忌逞强自出丑;
济困驱邪扶正,莫争高低短长;积善必有余庆,积德百世流芳;
有武有德,藏而不露,侠肠义骨,济世扶危,除贪劫忘,戒淫忌恨,而切忌恃强逞能,见利忘义;
退一步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 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无妨;
宁可受人打,决不先打人;
文以评心,武以观德;
武以德显,德以武彰;
天外还有天,一满即招损;
以武健身,以德养性;
心正则拳正,心歪则拳偏;
武以强身,德以育人;
凡事恭敬谦虚,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
文贵文风,武重武德;
功成之后莫轻使,持技欺人忘德行;
尚武崇德,强身养性;
技道并重,德艺双修;
贤良秘授救危困,邪妄休传害众生;
不讲武德,便是武贼;
武德兼修,法礼并重;
少林真武技,莫传恶歹人;
英名芳千秋,歹徒臭万年;
礼以节人,武不犯禁;
绝技只对暴客施,若逢良善莫出把;
功夫有限,仁者无敌;
练武要修德,练功要按辙;
勇不滋乱,武不犯禁;
有技无德者,非少林之徒;
文武双全,德艺双馨;
练功不修德,必定要着魔;
大武不兵,真武非斗;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拳脚小功夫,容人大功夫;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
习武重德,尚德不尚力;
恃才者终以才败,恃力者终以力败,恃势者终以势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