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8年05月27日】
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今天王老师要讲:关于文章的标题。出人意料的是,王老师啥话没说,竟然在黑板上写出《丰子恺作画“不要脸”》--这样一行字。同学们看了都很惊奇:这究竟是咋回事啊?
王老师讲:这是三十年代发生在上海的一件往事。有一天,著名画家丰子恺,偶然翻阅《新闻报》,忽然有人敲门,他手头上的报纸还没来得及看,就放下报纸去开门。迎進来一位客人,请他坐下。
丰子恺转身去给客人泡茶。这时,客人从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丰子恺作画“不要脸”》,大吃一惊,连忙叫道:“子恺!有人在报上骂你不要脸!”丰子恺刚给友人端茶过耒,一听这话,也吓了一跳,连忙拿过报纸细读。原耒是一位文艺界年青的评论家,评论说丰子恺作画,独辟蹊径,别开生面,画人物面部时,不细描须眉,虽然缺鼻子少眼的,但别有传神之处,开了人物画法的一种新面。
丰子恺看完全文,翘起大拇指,连连称赞道:这位作者,真是擅长拟写文章标题的高手哇!
王老师话音刚落,孙学文同学就讲:我从老师刚才讲的故事中很受启发,使我认识到:古人说,画龙重在点睛,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标题拟得好,那就显得眼目炯炯,使人物倍增精神。
王老师点了点头说:标题最忌因袭雷同。据一位有心人统计:国内以《粮食》为题的书,竟有八种之多。其中有农业书、科技书、文学作品等,还有一部电影也叫《粮食》的。另外,用《浪花集》为书名的,也有五种,其中有的是散文集,有的是小说集,有的是诗集。甚至电影以《……恋》为片名(等于是标题)的,也有数部,如庐山恋、青山恋、黄山恋等,都是属于因袭雷同的毛病,这是作者缺乏创新思维所致。
标题还忌笼统空泛。有些作者喜欢用《往事回忆》、《一件难忘的事》作标题,用多了,也显得没有新意。有些文艺评论的标题是《一篇深受读书欢迎的小说》,《一首好诗》等,也有笼统空泛之嫌。
张小菊说:我最近读了几篇文章,它们的标题是《我和牛》《奶奶的背》《记一次成语接龙游戏》。议论文《飞瀑之下必有深渊》《生活要知足,求学莫知足》……我觉得这些标题都很好!
王老师肯定了张小菊讲得对,然后说:文章的标题,应该与内容相应相称,就像帽子与脑袋应该吻合一样。有的明明是篇短文,标题却拟得过大;有的明明是大块文章,标题却拟得过小,或气概不足,都不妥贴。应该是名实相符,表里俱佳。
有些标题,运用暗喻:《我爱每一片绿叶》;有的标题,运用对比:《榜上无名,脚下有路》;有的标题,富于自省的高尚:《风雨中,我伤害过不该伤害的人》;有的标题,内含哲理:《幸福原来是一种乐观的态度》。任何一个读者,当他一旦看到上述的标题,都会被磁石般的吸住,必欲速读全文而后快。这就是标题的重要作用。俗谚说:“题好一半文。”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说:“题目是作书第一件大事,只要题目好,便书也作得好。”可谓要言不繁,堪书座右。
刘德海同学忽然冒出一声感慨:唉!看来懒惰是写作的大敌。谁不勤于动脑,他就会吃现成的饭,说不动脑子的话,拟写出一般化的标题。在明眼人那里,却是通不过!
王老师说:刘德海同学这话,是讲到根儿上了。作文与做人,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文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