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8年06月03日】
王老师讲了一个故事:
罗西尼是十九世纪意大利的著名作曲家。有一天,他家来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带来一大堆自己作的曲子,坐到钢琴边,弹奏给罗西尼听,目地是炫耀自己的才华,希望得到罗西尼的赞赏。罗西尼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地脱帽鞠躬。
那位作曲家不理解罗西尼为什么要这样做,便问他:“是不是感到屋里太热?”罗西尼回答说:“不是屋里太热,而是因为我有一个习惯,遇到熟人,我就脱帽鞠躬。在阁下的曲子里,我遇到了那么多的熟人,不得不频频脱帽致敬了!”
弹钢琴的朋友感到十分惭愧, 立刻停止了弹奏。
张小菊听完这个故事,瞟了赵幼刚一眼,掩住嘴悄悄地暗笑。她的这一举动,使得赵幼刚非常惭愧。因为前天赵幼刚写了一篇作文《捡钱包》,王老师在评语中指出:捡钱包这类事,已经写得很多了。你的这篇习作,摹仿的成分多,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少。落套,不好!
张小菊问赵幼刚:你写捡钱包,是记的真事,还是编的?
赵幼刚说:我没有捡钱包,是硬编的。
王老师说:问题就出在这里!中学生写记叙文,要着重写真实的事情。只有以真实的事情为依据,才容易写得具体感人。真实的事情,它们各有自己的发展过程。是不会互相重复的。没有生活依据,闭目胡编,就容易写得千篇一律,落入俗套。
赵幼刚问王老师:是不是别人已经写过的事情,我们就不能再写了;要是再写,就是落套?
王老师说:写作的目地,是用文字记下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认识,作为信息,向别人传递和交流。如果我们所传递给别人的不是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认识,而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老一套的东西,这本身就没有意义。何必多此一举?
现在,有不少同学一写到做好事,就是:一、老奶奶很凄凉;二、同学们去帮忙;三、老奶奶表谢意;四、同学们喜洋洋。所不同的只是:你写张奶奶,他写赵奶奶,我写刘奶奶……仅仅是人物的姓名变换了一下而已。
再就是写“捡钱包”,也是有“套套”的:一、失主丢钱正苦恼;二、同学忽然捡钱包;三、失金不昧还原主;四、受到表扬乐陶陶。
现在中共恶党有很多套套,大家都要警惕。例如:观众揭露中共中央电视台,经常不断的播放着那种套套:一、群众生活十分凄惶;二、领导下访送点油粮;三、群众受骗还谢恶党;四、造此新闻殃视专长。
这种顺口溜,还真讲得一针见血。因为它反复播放,观众看多了,就真的中毒而不自知是毒了。
王老师接着说:不是说:别人写过的题目,我们便不能再写;而是要有新意。现在,举两首古人咏竹的短诗来作说明。同是咏竹,白居易写的是:
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
留向纷纷雪里看。
诗人借竹抒怀,第一、二句,写竹子清高自恃,不愿意作吹嘘和钓誉的工具。第三、四句,写竹子不畏严寒的坚强意志和高尚品德。所谓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白居易所表现的,就是这样的意思。
清代诗人郑板桥,却别出新意的写道: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它写出了竹子不择地而生的平凡,不随势而变的崇高与坚韧;它不管大自然中的风向如何,能始终保持坚不可摧与决不变节的品格。山岩中,这样的竹子是可贵的;世界上,这样的人物,自然也是可敬的。郑板桥写竹与白居易写竹,在立意上显然各有千秋,各有新意。因而各有自身的价值。
赵幼刚恍然大悟地说:“我明白了,写诗和作文是一个道理,都要求作者写出他们各自的感情和认识,贵在各有新意。我写《捡钱包》时,就有偷懒取巧、照套仿造的思想。”
王老师说:“你今天有了这样的认识,在写作思想上,便是一次飞跃。循此继進,是会取得好成绩的。”
赵幼刚感到“茅塞顿开”,心里十分愉快。他笑着说:“今后,罗西尼如果看到我的作文时,绝不会再脱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