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范仲淹重教育,用风水宝地办学!

陆文


【正见网2008年07月26日】

北宋初期有一段时间,朝延只管通过科举考试录用官吏,而对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一事,却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连国家最高学府的太学里,平时学生也寥寥无几。

各地学生都只把学校当成应试的旅馆、客栈。考试前云集于此,热闹一阵,考试一过,“生徒散归,讲官倚席”,学校便冷清萧条起来。 这样年复一年,国家需要的各种人才,眼看着日趋短缺。一些有心为国尽力的人,为此而忧心忡忡,范仲淹就是其中一位。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他两岁时死了父亲,随母改嫁,为人继子。生活虽然贫困,但他总是勤奋地读书,力求上進。十二岁时,开始在醴泉寺求学,天天都是关门苦读,每天只熬一锅粥,凝固后划成四块,早晚各两块,配咸菜填肚子,这样坚持学习了三年之久。

在河南商丘的南都学舍学习时,他五年没有解衣就寝,“宵衣辟食,孜孜不倦”,获得了丰富知识。

生活的艰苦,造就了范仲淹勤俭、正直的品性。因此,他在做官以后,能够克己奉公、清廉无私,时时把百姓的疾苦和公益的事业挂在心上。面对朝廷轻视教育、学校衰败的情景,他十分焦急,曾经呼吁:“善国者莫先于育人,育才之方莫先于劝学!”但得不到各方面应有的重视。他感叹地说:“择而不教,贤孰继焉?”这正象农夫“不务耕而求获”一样的愚蠢啊!

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范仲淹在苏州当了一般官员,他买下一块叫做“南园”的地,本想建造私宅的。风水先生告诉他:“这是块风水宝地。谁占用此宝地,将来会不断的出公卿贵人!”范仲淹听了说:“既然这块风水宝地如此之好,那倒不如在这里办学校,让它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岂不比我家多出几个公卿贵人更好吗?”

于是他就在这里修建起了苏州郡学,还请来有名望的人任教。由于受当时学风怠散的影响,“生徒数百,多不率教”。范仲淹为了扭转学生不守纪律的问题,就把自己的长子范纯钓送去上学。范纯钓在学生中是年龄最小的,但入学以后,“尽行其规”,模范遵守纪律。于是“诸生随之,遂不敢犯,学校风气大变。”苏州郡学后来成了当时闻名的学校,培养了不少人才。

范仲淹用“风水宝地”办学的事,感动了许多人。他公而忘私,重视教育的精神,得到了社会各方的赞扬和钦佩。他的品德与他那“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千古流芳!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