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8年11月18日】
孔 (ㄎㄨㄥˇ)。( kǒng)
【历史来源】
1、出自子姓。
根据宋代的《广韵》记载,契是商族的始祖,为子姓,历经十四代,传到成汤,灭下桀,建都于亳。成汤是一个圣明的君主,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他字中的"乙"组合起来定为姓氏就是孔氏。
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篡》所说,西周初期,由殷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的宋国,为子姓。死后弟衍继位。后世正考父曾为宋国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嘉。春秋时期孔父嘉的后代,以孔为氏,就形成了这支孔氏。
2、源自姬姓。
春秋郑文公时郑大夫孔叔之族,为周王同族,是为姬姓孔氏。
3、出自妫姓。
春秋陈灵公时陈大夫宁之族,传为帝舜的后裔,是为妫姓孔氏。
4、出自他姓,以人名或祖名为姓。如春秋时郑国有出自姬姓孔氏,以郑穆公后人孔张的名为姓;卫国有出自古佶姓孔氏,为黄帝后裔,以祖字为姓。
5、出自少数民族。如清满洲八旗温屯氏、温都氏,土家、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孔姓。
【郡望】
1、鲁郡:西汉初将秦朝薛郡改为鲁国,三国魏时改为鲁郡,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
2、京兆郡:汉初置京兆尹,因其地属畿辅,故不称郡。治所在长安,相当于今天陕西秦岭以北、西安以东、渭河以南地区。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3、河南郡:汉高祖改秦三川而置。大约在今天河南黄河以南洛水下游,贾鲁河上游地区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
4、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治所在吴县,相当于今天江苏长江以南,浙江仙霞岭、牛头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等地。
【堂号】
1、东鲁堂:孔子生于鲁,地因人而名,故叫东鲁。
2、阕里堂 孔子生于阕里。
3、至圣堂 孔子为历史上的“大成至圣先师”。
其它堂号:
郡望堂号:鲁郡、京兆、河南、会稽。
【历史名人】
孔子
孔子(西历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创始人,祖先曾是宋国贵族。
孔子小时候家世贫贱,年轻时做过“委吏”(司会计)、“乘田” (管畜牧),后来从事政治活动,在他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迁为司寇,后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但是都不被重用。到了晚年致力于教育,弟子先后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七十余人。另外孔子还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孔子曾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删定鲁史《春秋》,成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及《五经》中,而现存的《论语》一书,记录着其谈话及门人的问答,为研究其学说的重要资料。
孔子学无常师,只要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他曾向老子问礼、苌弘习乐、师襄学琴,因此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并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他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自己实践了他的“有教无类”的主张,所以他说:“只要给我十条干肉作学费,我从没有不教诲的。”(《论语・述而》)孔子的教育活动,却是结束了过去贵族垄断的“官府之学”,开始了学问的私家传授。所谓“学术下庶人”,正是从孔子开始的。从这一点来说,无论如何是有利于当时社会发展的。
曹 (ㄘㄠˊ)。( cao)
【历史来源】
1、出自高阳。
《姓纂》: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名安,曾辅佐大禹治水,立下功劳,禹赐其姓曹,其后人在周武王封之于邾,建立邾国,后为楚所灭,遂复祖姓曹氏。
2、源自姬姓。
周文王第13子振铎封曹邑,亦为曹氏,都于陶丘(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为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3、出自少数民族主要有二支,均属以国命氏一类。一支源于隋朝,当时中国西北地方突厥部族建有康国,君族支蔗分封有曹国,国人大多取姓曹氏。事载《隋书》。一支源于唐朝,时亦有曹国,地望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撤玛律罕东北方和北方,为李唐王朝的附庸国。曹国使节不断有人来中原定居,生息繁衍,以其原国名为姓,成为“昭武九姓”之一的曹姓。事载《新唐书》。如北齐有曹妙达。望族居谯国(今安徽毫县)。另女真族粤屯氏,满族索佳氏、索绰络氏、鄂托氏、拉祜族劳朝氏、普米族本牙海氏及布朗、彝、阿昌、哈尼、蒙古、纳西、回、锡伯等民族中均有曹姓。
【郡望】
曹姓有谯郡、彭城、高平、钜野四大郡望,而以谯郡最著名。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河南省之间,治所在谯县。
【堂号】
清靖堂 又称“无为堂”,西汉曹参继萧何为宰相,他一本萧何时的办法,所谓“萧规曹随”,“省刑法,薄税敛,无为而治”。老百姓因此歌颂他说:“载以清靖,民以宁一。”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谯郡、彭城、高平、巨野。②自立堂号:敬思、崇孝、宁寿、四正、清慎、庆余等。
【历史名人】
曹操
曹操(西历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是三国时代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年轻时期就已是文武双全,《魏书》提到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三国志》也说他“少机警,有权数”,曹操年少时,为人聪敏狡诈,品行不端,他的叔父早看不惯他的行为,就经常向他的父亲(曹嵩)告状。曹操受了父亲斥责后,决心找机会对叔父报复。有一天,曹操看到叔父走过来,就马上倒地,口吐白沫,一副中风的样子,叔父立刻跑去报告曹嵩,等曹嵩慌张的跑过来时,曹操却安然无恙,曹嵩就问他病是不是好了,曹操说:“我根本没病,可能是叔父不喜欢我,所以才诬陷我。”此后,曹嵩不再相信兄弟的话了。
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他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雄霸北方,并实行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自到洛阳朝见献帝。随后立即挟持汉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从此,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
汉魏年间,出现大饥荒,粮食供应成为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建安元年,曹操采纳部下枣碉等人的建议,利用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大见成效而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
曹操在建安十三年(西历208)担任丞相,率军二十万南下(号称八十三万),追击刘备,占领了江陵,并东下進击东吴。同年底,刘备与孙权组成联军五万,在长江沿岸之赤壁(今湖北蒲圻县西北,一说今湖北武昌西),以火攻击败曹操水师,孙刘联军水陆并進,大破曹军。
曹操用人唯才,兴修水利,抑制豪强。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严 (ㄧㄢˊ)。( yan)
【历史来源】
1、出自庄姓,为避明帝刘庄名讳而改,得姓始祖严忌。据《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东汉时,庄姓为避明帝刘庄之讳,改姓严。到魏晋时期,姓严的人中有一部分恢复了原来的庄姓。这样,就出现了庄、严姓并存于世的情况。故有“庄严本一宗,同姓不可婚”之说。
2、出自芈姓,为战国时楚庄王之后,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芈姓,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而芈姓又可追溯到黄帝后裔颛顼帝。
3、出自古严国,以国名为氏。据《姓考》所载,古有严国,国人以国为氏。
【郡望】
1、冯翊郡,东汉末始置,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
2、华阴郡,唐代改华州置太州,改华阴郡,治所在华县(今陕西)。
3、天水郡 汉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水)。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堂号】
天水堂:汉时郡名,在甘肃渭县境,即今伏羌地。
【历史名人】
严光
严光,字子陵,名遵,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他原姓庄,后人因避明帝讳改姓严。年轻时就很有名望,后来游学长安时,结识了刘秀和侯霸等人。
西历25年,刘秀击败王莽,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光武帝。他登基后,到处寻找严子陵。几年后,得知严子陵披着羊皮隐居在齐国某个地方(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钓鱼,便立即派人带着聘礼,备了车去请,一连请了三次,严光却不愿出来作官而躲了起来。后来在浙江桐庐县富春江上,发现有个人反穿皮袄钓鱼,大家都觉得这是个怪人,当地县令把这件事报到京里去。汉光武帝一看报告,便知道这人一定是老同学严光,这次一定把他接到京里来,但严光还是不愿作官。
这时,侯霸已经当上了刘秀的丞相。他深知刘秀十分器重严光,所以一听到严光来了,不敢怠慢,马上派人携书问候。严光却对侯霸那种追名逐利、一味投机的行为十分鄙视,看了侯霸的信后,也不愿回信,只让来人带了两句话去,说是“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侯霸心中十分不满,便想方设法要把严光撵出洛阳去。严光则因为看到侯霸这样的人居然当了丞相,也不愿在洛阳呆下去,每天在房里睡觉。甚至刘秀亲自来看望他,他也闭着眼睛,不理不睬。
过几天,刘秀又将严光请到宫中,与他谈论旧事,谈得十分投机。晚上,还与严子陵同榻而卧。严子陵在睡梦中把脚搁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便叫太史官上奏,说是昨夜“客星犯帝座”,想以此引起刘秀对严光的猜忌。刘秀听了却哈哈大笑,说:“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没事!”然而严光却知道其中必有缘故,从这件事中,他看到了小人的倾轧,官场的险恶,便执意不肯再留在洛阳了,最后他不辞而行,悄然离去,隐居于富春山下。
建武十七年(西历41年),刘秀曾再一次征召严子陵,严子陵也再一次地拒绝了,并索性回到故里陈山隐居起来,没过几年,便老死在这里,享年八十岁。
华 (ㄏㄨㄚˊ)。( ˊhua)
【历史来源】
1、源于姒姓。
相传夏王仲康于西岳华山封禅,其支系后裔由此以华为氏。
2、出自子姓。
西周初,商王之族微子启被封于商丘,建立宋国。东周初,宋戴公之子考父食辨于华。其子孙遂以邑为姓,成为宋国著名家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南北朝以后,从华姓中分出花氏。
3、出自其他民族。
清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之后有改华姓者;清岭夷十二地夷人头目,嘉庆十三年归附,十六年改流更姓住牧,芭蕉沟夷人为华姓;锡伯族华西哈尔氏,汉姓为华;今满、蒙古、回等民族有此姓。
【郡望】
1、平原郡,汉代设置,治所在平原(故城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
2、武陵郡,汉代设置,治所在义陵(故城在今湖南溆浦南)。
3、沛国,西汉为沛郡,东汉为沛国,治所在相县(故城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
【堂号】
本仁堂:据《萧山渔临华氏宗谱・序》载:华氏“原姓宋,实微子(商・纣王同父异母兄长)之裔,食采于华(今河南省商丘以东至江苏省铜山以西地区),西周时,宣王姬静遂因地赐华姓。华、宋二姓,万世难婚。”这段文字说明华氏源流和华、宋不通婚的原因。
此外,华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存裕堂”、“诒谷堂”、“享叙堂”、“培元堂”、“寿和堂”、“永思堂”、“武陵堂”、“享德堂”、“思训堂”、“庆余堂”、“敦本堂”、“礼耕堂”、“佑启堂”等。
【历史名人】
华陀
华佗(约西历145―208),字元化,东汉末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华佗生活的时代,天灾人祸,他目睹这种情况,非常同情受难的百姓,因此,他不愿做官,宁愿四处为百姓解脱疾苦。
千百年来,相传华佗给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更是烩炙人口。三国时期,关公在樊城被毒箭射伤了右臂,华陀在他的伤口撒上麻醉止痛药“麻沸散”,再用尖刀剖开他右臂的皮肉,刮骨疗毒,当时关公仍然可以与人喝酒下棋,谈笑风生,令在旁的将士们莫不敬佩的。
在《三国志.华陀传》中,有一则治寄生虫病的医案。有一次华陀路上遇见一个人,他双手压着上腹部,不时的弯下腰作呕,华陀立即上前诊脉,断定是虫子逆行,上扰其胆道和食道、咽喉的关系,华陀对他说:“前面卖饼人的酸菜水,可以止痛。”要病人去喝一大碗,还开了药方,让他过几天再服用;那病人对华陀的话半信半疑,但还是照办,后来果真不痛了,喉咙里也不再难受,几天后,他服下华陀开的药方,居然吐出一条又长又粗的虫来;后来那病人特地来拜谢华陀,但华陀不在家,他便進入陈设简朴的堂屋里,看见墙上挂着许多虫,虫的大小不等,已经僵硬了,和自己吐出来的形状一模一样,于是,他更加敬佩华陀的医术。
不求名利,使华佗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上。《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不能说,他的医学经验因此就完全湮没了。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至于现存的华佗《中藏经》,那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