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8年09月08日】
赵 (ㄓㄠˋ)。(zhào)
【历史来源】
源自嬴姓:历史记载上古五帝之一-少昊裔孙-伯益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得到此姓。伯益的裔孙-造父为周穆王之驾车大夫,因在平定徐偃王的叛乱中立下大功,被赐以赵城(在今山西省洪洞县北)作为食邑。造父之子孙也以封地名为氏,造父也被视为赵姓的始祖。
春秋战国之际,晋国当政大夫赵氏家族联合韩氏、魏氏三家分晋,创立赵国,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邯郸(今属河北),为战国七雄之一。
公历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创立宋朝,宗室繁衍,并随南宋王室南迁,逐渐遍布于大江上下,五岭南北,成为全国的主要大姓之一。
【郡望】
1、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
2、涿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州);
3、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
4、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
5、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
6、平原郡:治所在山东平原县;
7、汉阳郡: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
【堂号】
“半部”、“琴鹤”、“天水”、“孝思”、“谷治”、“萃涣”、“敬彝”、“创基”等。
【历史名人】
赵匡胤
赵匡胤(西历927-西历976),宋太祖。涿州(今河北涿州)人,赵匡胤是宋朝第一代皇帝,在位期间从西历960至976年。
西历927年3月21日,赵匡胤生在洛阳里的夹马营军人家庭。相传,赵匡胤出生很奇特,“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赵匡胤出生的时候,红光环绕整个家里,身体发出的奇特香味迟迟没有消失,而且皮肤还带有金色,三个月的时间都没有改变过。赵匡胤从小受家庭的薰陶,自幼爱好骑射和练武,并练出—身的好武艺。赵匡胤是所谓武功第一的皇帝,自创太祖长拳,整套拳路演练起来,充分表现出北方的豪迈特性,为中国武术界六大名拳之一。
赵匡胤虽是一名武将,胆识过人,却很喜爱读书,常手不释卷。即使在繁忙的战斗中,他仍然不忘记读书。他跟随周世宗平江淮(今淮河流域)时,有人忌妒他,向周世宗告密说,他用几辆车运载沉重的东西,可能是搜括来的金银财宝。世宗派人去察看,车中却只有几千卷书籍。世宗问他: “你是武将,要书有什么用?”赵匡胤回答说:“我没有好的计谋贡献给陛下,只能多读些书增加自己的见识、增长智慧谋略。”周世宗频频点头,认为他回答得很好。
赵匡胤称帝后,也很尊重和重用读书人。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疑难问题,问宰相赵普,赵普回答不出。再问学士陶毂、窦仪,他们准确地给出了答案,赵匡胤感慨地说:“宰相须用读书人!”对于读书不多的文臣武将,赵匡胤也总是鼓励他们要多读书,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赵普正是在他的鼓励下变得手不释卷的。
据说陈抟(五代宋初著名道士)在赵匡胤和赵匡义还是儿童时,就看出这哥俩日后能当皇帝。当时他们的母亲杜太后,为避兵祸,用扁担挑着这哥俩逃难,途中遇见隐士陈抟。陈抟见匡胤、匡义兄弟俩坐于箩筐之中,详观片刻后,说:“莫道当今无天子,都将天子担挑。”
钱 (ㄑㄧㄢˊ)。(qián)
【历史来源】
钱姓源出彭姓,其说有二:
1、相传上古五帝之一-颛顼高阳氏的曾孙,名为彭祖,是彭姓的始祖。西周时,彭祖之裔孙-彭孚任“钱府”的上士,经理财政,其后代遂以官命氏,世称钱氏。
2、有一方说彭祖姓籛名铿,子孙便去掉“竹”字头而为钱氏。
附注:历史上,钱、彭二姓每自认为一家,所以有遇难相助、互不通婚等约定。
【郡望】
1、彭城郡:西汉地节元年( 西历前六九年)初设,治所在彭城(今江苏徐州)。
2、吴兴郡:因汉、魏以后钱姓一支南下定居于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一带,成为当地望族。
【堂号】
1、吴越堂 钱谬为五代吴越开国君王,在后唐时是一个偏将。他深通兵法,打败王郢,消灭黄巢,剿平刘汉宏。因战功累累,升为镇海节度使。董昌造反,他又剿平董昌,被封为越王,后来又封为吴王。梁太祖时被封为吴越王。
2、彭城堂 汉郡名,今江苏铜山县地。
【历史名人】
钱棨
钱棨(西历1743-西历1799)字湘舲,一字振威,清代江苏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门第。钱綮自幼饱读诗书,勤学不辍,以才华过人远近闻名。乾隆四十四年(西历1779年),以乡试第一的成绩中举为“解元”。相传他这次及第颇为神奇,当时主考官谢墉深夜阅卷,困顿入梦,恍惚中见到一位仙人授给自己一支巨笔,笔上赫然刻有“经天纬地”四个大字,笔端饰以孔雀毛,光焰夺目。一觉醒来,案上正好放着钱棨的试卷,谢墉想想梦中神仙所授之笔必定就是此人,于是便把他的试卷放置“解首”,即第一名。
乾隆四十六年(西历1781年),钱棨進京参加会考,途中梦见苍龙彩云在他面前凌空飞舞,于是他左手按住龙角,右手取笔在龙头上写下“奎壁凝晖”四个大字,字刚写罢,龙即腾空飞去。同年紧接着在殿试中,他便连续摘取了“会元”和“状元”的桂冠。从而成为清代第一位连中三元的状元,也是中国科举史上唯一夺得六个第一的状元(考秀才夺得的“小三元”加上考進士夺得的“三元”,共计六个第一,合称“六元”)。
钱棨连中“三元”的消息传出,一时轰动朝野,举国欢庆,乾隆皇帝认为这是满清开国以来的大喜事,是为“太平盛世”的瑞兆,传胪三日,乾隆皇帝更亲笔挥毫作《御制三元诗》以示庆贺。其诗云:
龙虎传胪唱,太和晓日暾。国朝经百载,春榜得三元。
文运风云壮,清时礼乐蕃。载咨申四义,敷奏近千言。
讵求止端楷,所期進谠论。王曾如何继,违弼我心存。
此诗曾刻碑树立于苏州文庙内,至今拓片犹存。
乾隆不仅赞赏钱棨的殿试对策好,文章虽只“近千言”,而内容切实,表述完整,且书法端正,清秀有力。在京的士大夫及四方诗人纷纷赋诗祝贺,“和者数百家”,副主考官翁文纲一人就曾作有《三元花歌》、《三元喜宴》诗等四首。后来,翁文纲还将数百人的赞颂诗收集起来,汇编成《三元诗集》,并付梓传世。
孙 (ㄙㄨㄣ)。(sūn)
【历史来源】
1、出自子姓:为商汤王后裔。商末贵族比干,因为犯颜直谏暴君商纣王,被剖心处死。其子孙便隐姓避难,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所以改为孙氏,奉比干为始祖。
2、源自上古八大姓之一-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文王少子-康叔受封于卫,建立卫国。春秋中,康叔九世孙名惠孙,惠孙之孙武仲因崇尚尊敬其祖父,便以“孙”为氏。世世代代相传,便成为孙姓的大宗。
3、源自芈姓:春秋初,楚王蚡冒之曾孙、令尹蒍叔,字孙叔,曾帮助楚庄王建立霸业。其后裔去“叔”为孙氏。
4、源自妫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商均之后裔-妫满于陈。春秋时,陈厉公之子-陈完避难到齐国,改称田氏(古时陈、田同音通用)。田完之裔孙-田书为齐国大夫,因为讨伐莒有功劳,被封为乐安,赐姓孙氏。著名军事家-孙武便是其后代。
5、出自于荀姓:荀况后裔。汉代刘荀称帝,因避讳下令荀姓子孙改为孙,并将战国时代荀卿都改为孙卿。
6、出自于夏侯:根据《汉书•夏侯婴传》载:“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滕公。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更为孙氏。”
7、赐姓和改姓:如三国时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被赐姓孙,因称孙河;郓城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载,李氏原姓轩辕氏,后来因遭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所以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明初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为二字复姓,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之类不得不省字而改孙姓。
8、源自于少数民族姓氏:如孝文帝迁洛后,鲜卑族拔拔氏改姓“孙”;唐代安禄山部将孙孝哲,本为契丹族人;满洲孙佳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木依库氏、木如氏、堵引氏等汉姓为孙;朝鲜、景颇、佤、苗、阿昌、哈尼等民族均有孙姓。
【郡望】
1、乐安郡:今山东省惠民县南七十里,下辖广饶、惠民、高青等县。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圣孙武之族所在。
2、汲郡:晋置郡,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为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
3、陈留郡:西汉置郡,在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城。
4、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开基始祖为孙明的十一世孙福。
5、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
6、吴郡:东汉分会稽郡而置,治所吴县(今江苏苏州)。
7、东莞郡: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北。
【堂号】
1、平治堂 因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而得名。
2、乐安堂 因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赐姓孙,为孙姓始祖。
3、富春堂 孙武带所著兵法见吴王,吴王命其带兵西征,战功赫赫,被封到富春,因号富春堂,与乐安堂同宗。
4、映雪堂 晋朝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在院中映雪读书,终成大名。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汲郡、陈留、太原、吴郡、东莞。②自立堂号:惇叙、积
【历史名人】
孙武
孙武也就是孙子,出生大约在西历前535年,字长卿,后人又尊称孙武子,齐国乐安人。汉族。他就是被后世并称为山东文武两圣人之一的武圣,也称“兵圣”孙武。
孙武的的先祖,既不姓孙,也不姓田,而是姓陈,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陈完的后代。西历前527年,年仅25岁的孙武完成旷世圣书《孙子兵法》。
孙武到了吴国,被伍子胥引荐给吴王阖闾,他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向吴王介绍孙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称赞孙武是个安邦定国的盖世奇才。可是,孙武自从来到吴国后一直隐居著书,吴王连孙武这个名字都不曾听说,认为一介农夫不会有大本事。伍子胥便反复推荐,仅一个早上就推荐了7次,吴王才答应接见孙武。孙武带着他刚写好的兵法進见吴王。吴王将兵法一篇一篇看罢,啧啧称好。通过斩姬练兵,孙武取得了吴王的赏识。在伍子胥,孙武的治理下,吴国的内政和军事都大有起色。吴王极为倚重二人,把他们两人视为左臂右膀。
吴王读过《孙子兵法》,也想深入讨论。一天,吴王同孙武讨论起晋国的政事。吴王问道:“晋国的大权掌握在范氏,中行氏,智氏和韩,魏,赵六家大夫手中,将军认为哪个家族能够强大起来呢?”孙武回答说:“范氏,中行氏两家最先灭亡。”“为什么呢?”
“根据他们的收取租赋以及士卒多寡,官吏贪廉做出判断的。以范氏、中行氏来说,六卿之中,这两家的田制最小,收取的租税最重。公家赋敛无度,人民转死沟壑;官吏众多而又骄奢,军队庞大而又屡屡兴兵。长此下去,必然众叛亲离,土崩瓦解!”
吴王见孙武的分析切中两家的要害,很有道理,就又接着问道:“范氏、中行氏败亡之后,又该轮到哪家呢?”
孙武回答说:“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范氏、中行氏灭亡之后,就要轮到智氏了。智氏家族租税却同样苛重,智氏与范氏、中行氏的病根几乎完全一样:亩小,税重,公家富有,人民穷困,吏众兵多,主骄臣奢,又好大喜功,结果只能是重蹈范氏、中行氏的覆辙。”
吴王继续追问:“智氏家族灭亡之后,又该轮到谁了呢?”
孙武说:“那就该轮到韩、魏两家了。他们两家仍是亩小,税重,公家聚敛,人民贫苦,官兵众多,急功数战。只是因为其亩制稍大,人民负担相对较轻,所以能多残喘几天,亡在三家之后。”
孙武不等吴王再开问,接着说:“至于赵氏家族的情况,和上述五家大不一样。六卿之中,赵氏的亩制最大,以二百四十平方步为一亩。不仅如此,赵氏收取的租赋历来不重。亩大,税轻,公家取民有度,官兵寡少,在上者不致过分骄奢,在下者尚可温饱。苛政丧民,宽政得人。赵氏必然兴旺发达,晋国的政权最终要落到赵氏的手中。”
孙武论述晋国六卿兴亡的一番话,就像是给吴王献上了治国安民的良策。吴王听了以后,深受启发,高兴地说道:“将军论说得很好。寡人明白了,君王治国的正道,就是要爱惜民力,不失人心。
李 (ㄌㄧˇ)。(lǐ)
【历史来源】
1、源于嬴姓:相传李姓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以颛顼之裔孙-皋陶为始祖。尧帝命皋陶任“理”(掌管刑法之官)其子-伯益因帮助大禹治水成功,获得此嬴姓。其子孙世袭“理”职,并以官命氏,称理氏。后裔-理利贞因逃避纣王而流亡于伊侯之墟,靠采摘李子充饥才得以存活。为了不忘李子救命之恩,便改为李氏。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3、赐姓改姓:唐朝大规模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
【郡望】
陇西郡:秦置,今甘肃旧兰州、巩昌、秦州诸府州之地,战国时秦昭襄王时创设,因地在陇山之西得名。
【堂号】
陇西堂 秦郡名,地当甘肃旧兰州、巩昌、秦州诸府。
【历史名人】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西历599-西历649),唐朝第二位皇帝,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静宁成纪乡人)。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运筹帷幄。登基后,统一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同时执行夷汉一家的政策。
贞观二年,京城长安附近闹蝗虫。有一天,唐太宗進入禁苑中,看到蝗虫,就拈起几只,默许说:“百姓们是靠这些谷物活命,你却吃掉了庄稼。如今我宁愿让你吃我的肺肠,也不希望我的人民因为你们而饿肚子。”说完就想把蝗虫吞下去时,身边的臣子看到唐太宗如此的举动,便说:“吃这坏东西下去是会生病的。”他说:“我宁愿代替百姓们受灾,也不希望他们的谷物因为这蝗虫而饿肚子。就是要替他们受灾了,我还怕什么疾病呢?”结果还是把它们吞下去。据说这一年虽有蝗虫,谷物却没有因为这些蝗虫而受损。
贞观二年,关内地区发生旱灾与饥荒,有很多百姓卖掉子女来换取衣服和食物,唐太宗不仅下令开仓济民,而且将皇家仓库中的金银丝绸拿出来,替灾民赎回小孩,还给他们的父母。他在诏书中说:“如果能让年成丰收,天下平安,即使把灾祸移到我的身上也甘心情愿。”不久天降大雨,缓解了旱情,百姓都很高兴。
贞观十七年(西历643)四月,太子李承干以谋反之罪被废,唐太宗遂将第九子晋王李治立为太子,并对太子严加教管。见他乘船,便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将来会成为君主,想想水与舟的关系,能不畏惧吗?”见他在树荫下乘凉休息,便说:“这棵树的躯干虽然弯曲,但经木匠的绳子量过以后,就可以锯成笔直的木板。作君主的虽然无道,但只要善于接受谏言,就可以成为圣明天子。”
就是因为唐太宗的作为,在他登基的二十三年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军事力强大。太宗深信“君臣共事,有如同鱼水相辅,则海内可太平安乐。”,所以唐太宗主张君臣共理天下。贞观时期君臣的纳谏和直谏是历史上十分罕见的,历史上著名的谏臣魏征就出现在此时。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