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神的现代观(新加入录音)

邓正梁


【正见网2008年11月28日】

神,就是元神,是道家名词。中医有一句话“有元神则生,无元神则亡”,也提到“心藏神”、“元神涣散”这些名词。

元神的理论

“元神”简称“神”,有些象是俗称的“灵魂”,因为灵魂的定义说的很笼统,也不完全是指元神。《黄帝内经》讲:“心藏神”,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说:“头者,人之元首,人神之所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脑为元神之府”,道家修炼更進一步讲元神藏在“泥丸宫”。

泥丸宫的位置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松果体。什么是松果体?


Pineal gland松果体

依托人脑百会穴之下,双眉之间,印堂之后深处,西医言松果体,道家言天眼,佛家言识海的这么一处地方。炼气有成者每日以气温养之,久而能视人身之气,人有五脏六腑,各属五行,开窍于五官,气华于面,因此能望其表而知其里,气机交感,因此能望其色而断其病。

松果体是人体的第三只眼睛。说人体有第三只眼睛,似乎是不可思议。其实,生物学家早就发现,早已绝灭的古代动物头骨上有一个洞。起初生物学家对此迷惑不解,后来证实这正是第三只眼睛的眼框。研究表明,不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蛙鱼龟蛇,甚至人类的祖先,都曾有过第三只眼睛。“深居简出”、“与世隔绝”的第三只眼睛,虽然不能直接观察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但能感受光的信号并作出反应。例如人们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会感到心情舒畅、精力充沛、睡眠减少。反之,遇到细雨连绵的阴霾天气则会情绪低沉、郁郁寡欢、常思睡眠。这一现象正是松果体在“作祟”。

人的生成

人是“天地合气”所生成的,所以人包括“天的成份” (“无形”)与“地的成份” (“有形”)两大部分。《黄帝内经》阐述人与万物是如何经由天与地的作用而产生的:《黄帝内经》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的构成

人既然是“天地合气”的产物,所以人的组成就包括:“天的成份”与“地的成份”:
(1)“地的成份”:就是一般所说“有形”的身体,是后天形成的。
(2)“天的成份”:与天相同,属于“无形”,是先天形成的。元神属于“无形”,是肉眼所看不见的,是道家所说人身三宝“精”、“气”、“神”中的最高位。

元神是人所必须具备的

人除了“有形”的身体,还必须具备“无形”的成份,尤其是元神。在《黄帝内经》中,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以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人的生成,是以母血与父精为基础,结合成胞胎,发生成脏腑形体,通调血气营卫后,还必须具备神、魂、魄,才能成为完整的人。

人真正的主宰是元神,所以《黄帝内经》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就是这个道理。

七情

中医所说的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始见于黄帝内经。大脑只是语言的翻译机,人的真正感受是在元神。

早在2000年前的《礼记》一书里,就记载着:“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说明了这些天生俱来的情感是不用学习而自己就会的。

养神的方法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恬淡虚无反而更健康,合于道,也就是有道德涵养,合于做人的法则,则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

反观现代人,较容易纵情声色犬马,食则膏粮厚味、生活务必刺激畅乐于心,黄帝内经对短命的人生活描述记载在《上古天真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如此生活不知节制,各方面均以享乐主义为上,就会夭寿短命。

七情致病

明朝有一部《普济方》,把“七情”同病理联系了起来:“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若将护得宜,怡然安泰;役冒非理,百病生焉。”说明的七情调摄不当会导致疾病。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这一段话更進一步说明了七情容易导致疾病的原理。

七情对五脏的伤害,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進一步说道: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从上述文中大略可以看出来,七情太过对身体都是不好的,七情之间还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如怒胜思、喜胜忧等等。

七情调摄不周,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失常,七情郁积可以出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七情变化可影响人的情绪和健康。

《黄帝内经・举痛论》中進一步提到七情致病的具体情况:“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喜怒哀思本是人之常情,人就是为这情而活着,生气、高兴、喜欢、怨恨都是情,但是七情太过就会生病。强烈的思想情节,大喜大悲,大惊大怒,均能导致气机紊乱。唐代名医孙思邈说过:“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愁则心摄,多恶则憔悴无欢。”古人还说:“莫道喜怒不伤身,七情过极百病增。”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耳闻目睹这样的情况。愤怒时肝区两胁痛,肺痨的人易有忧郁倾向,思虑过度则引起脾胃失调。有人肝火较旺,处事急躁欠冷静,气逆上冲,怒火勃发后口吐鲜血等等。这是大怒耗伤血液,阴血亏耗。有人狂喜暴喜后,精神处于十分涣散的状态,大脑控制能力明显降低,缺乏理智。

内经曰:“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妇女有难以讲出的隐曲,经常忧郁焦虑,产生月经紊乱。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说:“凡遇大惊卒恐,能令人遗失小便,即伤肾之验。”有人惊吓过度,小便自流,神不守舍,妇女则伤及胎气,崩漏流产。

关于七情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在文学与史籍上亦不乏记载。《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使周瑜三次“金疮迸裂,”断送了性命。北宋诗人陆游与唐婉的悲剧,更向人们展示了七情导致的结局多变。当病魂常似秋千索的唐婉看了陆游写的“钗头凤”词后,更加优郁,一病归西。而陆游却经受了巨大的精神和政治上的打击,晚年闲居山阴,生活拮据,但乐观豁达,总是用微笑迎接逆境,活到85岁高龄。《红楼梦》中林黛玉多愁善感,当她听说宝玉和宝钗结婚的消息后,不禁满含悲愤一气而亡,而贾宝玉的痴心迷恋与王熙凤的专横弄权,无不说明七情在生活中的作用。

中医临床上有一种“梅核气”病,梅核气指咽喉中有异常感觉,如梅之核阻于喉部,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故名之。此病以妇女为多见,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咽部神经官能症、癔球、咽异感症。此病是由于精神情志刺激,以致气机不利,肝郁脾滞,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积聚成痰,痰气互结于咽喉而致。此病患者常有多愁善感,性情抑郁,好生疑心,特别注重自身某些细小变化等性格特点。患者的喉部异物梗阻感,常常在遭受某种精神刺激或心境不良时出现,且每因情绪波动或过度疲劳而明显加重。发病时,患者做空咽动作常觉梗阻明显,然而却不妨碍進食。当患者处于紧张工作状态或专心欣赏文娱节目,或心情舒畅时,可全然不觉梗阻。更年期妇女因体内荷尔蒙的变化,更易罹患此疾。对梅核气的改善,必须注重心理疏导,消除或减缓不良心理状态才能痊愈。

结论

一个人气血充沛,情绪稳定,则神采奕奕,精神泡满,健康长寿,反之则产生疾病。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世界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浩瀚的是人的心灵。”要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必须须有宽阔的胸怀和健全的身体,而摆脱七情的影响是关键因素,佛家还鼓励一般人放弃情的执着,用慈悲心来代替。

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磨难重重,但是,只要面对生活微笑,乐观向上,坦然处之,心境宽阔如海,一切烦恼忧愁执着就会烟消云散。古人很早就懂的这个道理,思想上安定清净,不贪欲妄想,体内的真气就和顺,精神内守而不耗散,疾病无从发生,真正达倒养神的目的。

(2008未来科学与文化研讨会)

MP3录音

下载方法:按鼠标器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目标文件保存为…」(Save Target As...)。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