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韵让对艺术挑剔的维也纳人倾倒



【正见网2009年04月07日】

奥地利的维也纳,有着“音乐之都”的称号,有人开玩笑说,走在维也纳的大街上就像踩在音符上一样,也有人说,维也纳人说话就象唱歌。维也纳人自己也承认,因为这里常年举办无数的音乐会、各种歌舞剧,因此他们的眼光是很挑剔的,想得到维也纳人的认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09年4月5日晚上,神韵纽约艺术团在维也纳城市剧院上演了当天的第二场演出,也是在维也纳的最后一场,完美的演出让维也纳人倾倒,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和赞美,更有观众称赞神韵是给人类带来希望。

芭蕾舞演员:一场视觉的享受

维也纳是艺术的故乡,在神韵纽约艺术团于4月5日在维也纳城市剧院举办的首场演出的观众中也不乏当地的艺术界人士,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民族歌剧院芭蕾舞团的舞蹈演员伊利安娜•奇瓦洛娃(Iliana Chivarova)就是其中之一。



当记者在演出结束后,遇到这位身材娇小的芭蕾舞演员时,她满面笑容地说:“我非常喜欢这场演出。服装、扇子和长袖,都非常美。”奇瓦洛娃细数着演出中精彩的部分,“那些服装,特别是那种意境,那种韵味,真的很触动人心。”奇瓦洛娃搜寻着能描述自己的感受的词汇字眼,最后她笑着总结说:“我得说这是一场视觉的享受。”

伊利安娜•奇瓦洛娃出生于保加利亚,五岁开始学习体操。父母带着全家从保加利亚移居奥地利后,马上把一听见音乐就要动的小伊利安娜送進了一所私人的芭蕾舞学校。在这里她遇到了除父母外的第一个伯乐,她的舞蹈老师发现了这个小女孩的潜力,将她送往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学校,而父母也为了她的前途事业,决定举家迁往维也纳。

从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学校毕业后,伊利安娜成功地考入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民族歌剧院芭蕾舞团。2005年,当她在舞蹈房练习时,被偶然经过的奥地利芭蕾舞大师玛加蕾特•伊尔曼(Margaret Illmann)发现,欣然收为自己的徒弟。在伊尔曼大师的指导下,伊利安娜荣获法国比亚利茨古典舞国际大赛舞蹈比赛专业组金奖。

对于伊利安娜来说,中国是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地方。在神韵艺术团的演出中她看到了自己所神往的中国文化中的意境,她若有所思地说:“那种通过音乐、舞蹈还有那种促人向善的精神所营造的意境,让我非常喜欢。”伊利安娜说,给她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描写法轮功学员遭受迫害的节目(《迫害中我们屹然走在神的路上》),“在中国所发生的这场迫害非常糟糕。当我看到这个节目时,内心很受触动。”

芭蕾独舞演员:一生中看过最感人的演出

“我无法相信我能看到这么有神性的演出,这是我一生中看到的最感人的演出!”个头高挑的阿斯忒里忒•施黛凡女士(Astrid Stefan)年轻时是克罗地亚国家芭蕾舞剧院的独舞演员之一。4月5日下午维也纳神韵纽约艺术团的演出让她激动不已,中场休息时她欣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秀,它的确非常美妙和神圣。实际上,这是人一辈子的唯一的舞蹈,没有很多机会看到这样的演出。我非常感谢我的兄弟把这个秀当成生日礼物送给我。”施黛凡女士说。

谈到舞蹈和音乐的技巧,施黛凡女士丝毫不吝啬赞誉之词:“我头脑中都是(这场演出的)舞蹈技巧,表达方式和音乐。歌唱家非常出色,一切都非常出色。”“他们的舞蹈和芭蕾有些不一样,他们什么都能做到,他们在飞,是那么的美妙,这是我们以前无法做到的。”

她尤其赞赏演出的内涵与精神,“我们是艺术家,就像在体育中,我们看不到技巧的头。如果你既有技巧,又有精神,那么就产生了艺术。”

虽然施黛凡女士最喜欢女舞蹈演员的舞蹈,因为“女子舞蹈总是很高雅,女性”,但是她同时觉得神韵演出中的“男子舞蹈也不可思议的美妙,男子舞蹈显示出力量,显示舞蹈中更阳刚的元素。”但是神韵演出中男子的动作也可以非常柔软,对此她说:“我有一种感觉,他们能做到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非常奇妙。我都等不及下半场演出了。”

虽然身为西方人,但是佛的形象的舞蹈和具有故事性的舞蹈也打动了她。她从中得到的感受是:“生活是一场斗争,好的、恶的同时存在,我们必须和恶的做斗争。这也就是希望所在,以及积极的思考方式。”

电视台导演:用和平的方式结束共产主义

当一位奥地利老先生走出剧院的门时,记者隐约听到了“宗教信仰”两个词,一问之下,才知道这位名叫Walter Hylkema的老先生在退休前是宗教课教师,在一所小学任教,和他一起走出来剧场的是他的干女儿Tamara Taufer,目前在一家电视台担任导演。



看完正常演出后,Taufer女士表示,她从节目中感受到的信息是:“人们应该走出来说:‘这只是共产主义的过去,看吧,共产主义是邪恶的,我们用和平的方式结束它。’”

神韵晚会中用舞蹈表达各种感情的方式对Hylkema先生来说很陌生,但是节目表达的内涵并不陌生:“慈悲的心态,最终只有爱和宽恕会胜利。”这些理念对于Hylkema先生来说,都是典型的佛家特点,但是也存在于西方宗教中。用舞蹈表达各种感情“对我来说是很新的,我从来没有见过。我们离中国文化太远了。”

“在(中国)大型体育场里,我们看到共产党的大型表演,几千人,所有人的动作一致,我们不是很喜欢。这个(神韵)演出有一致的动作,但是也有个性。尤其是下半场的节目。”Hylkema先生接着说。

他非常喜欢晚会的色彩,同时“演出非常明确的提到:改变你的生活,这是真相等等。我们西方人更像是实用主义者,在这里他们尝试通过心来打动人们,很多人都害怕打开自己的心。”

国际著名影院经理:歌声直入人心

司勒梅克女士(Schramek)是国际著名的电影院经理,她被神韵深深感动,以至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没有任何节目是她所不喜欢的,节目的内容也很容易被理解,因为有节目介绍。她说,法轮大法在中国被打压,法轮大法弟子是来救好人来了。她认为女歌唱家很伟大。舞台上的高音歌唱家可以那么很长时间的保持在高音上,歌声直接灌入人心。

作家兼导演:来回一千公里 只为看神韵

来自慕尼黑的作家兼导演Petra Kiener女士在一个偶尔的机会得知神韵的演出,可离维也纳的演出只差两天了,但她马上就决定要来看演出。她的儿媳妇是中国人,她也很喜欢中国的文化,看完两场神韵演出后,她表示:“我太兴奋了。

我非常高兴来看第二场,我看到了一些上次没有看到的东西。”Kiener表示,“因为我是导演,所以我很喜欢看演员的面部表情。让我非常欣赏的是,舞蹈演员虽然在做高难度动作,但是他们的表情还是那么轻松、优雅,不论是女舞蹈演员还是男舞蹈演员都是这样,真是不可思议的优美!”

“我很庆幸能看两场。明年我还会再来看!”Kiener女士高兴地说。

礼帽设计师:颜色搭配无与伦比

4月5日傍晚,在观看完美国神韵纽约艺术团在维也纳的第一场演出,涌出城市剧院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记者注意到了一位着装明丽的老妇人,衣着色彩鲜艳却不俗气,携着子孙三代精神奕奕,神采飞扬。

她是来自维也纳城外下奥地利省的海尔加•诺豪森(Helga Neuhauser)女士,和女儿全家驱车数十公里赶来看演出。

“那些绸缎的面料啊,绚烂的色彩啊,色彩的组合啊,全是超一流的。”这是她对记者说的第一印象。

诺豪森年轻时接受的是正统的礼帽设计培训,属于服装设计行业的一个分支,虽然只负责头上的方寸之地,却涉及色彩、面料、造型等不同领域,特别讲究和衣着的搭配。半个世纪前的欧洲人,还非常讲究绅士淑女的仪表举止,礼帽是女性着装中重要的一环。

随着时光流逝,这一传统也在慢慢淡化,今天人们从英国女王的穿衣戴帽上也许还能略见一斑。戴礼帽的女士越来越少,设计者也日渐稀罕,而这一职业带给诺豪森的审美观点却没有随着岁月磨灭。对于色彩,面料她敏感依旧。

她看得出来,大部份舞蹈演员的服装用的是丝绸材料,“这样表现的特别轻盈流畅。”更令她赞叹的是演员服装色彩的组合,“无与伦比!从橘黄,黄色调,过渡到蓝色,進入蓝绿色,真是壮观。”她举例舞蹈《扇袖广舒》中演员鹅黄和翠蓝的裙装,又提到扇子舞《喜迎春》中,背景天幕中樱花盛开时的满目粉色,让她神往。

不仅是颜色,演出中的细节也逃不过诺豪森多年职业熏陶出来的眼睛。“最让我着迷的是女舞蹈演员们在衣裙下还穿着轻盈的裤子,真是绝妙的组合。”

开场的第一个舞蹈《开创五千年文明》,天幕背景里天上的众神飘飘下世,瞬间转成真人出现在舞台上,“当她们突然飞上舞台时,衣带还被风吹得飘舞不止,好像真的就是从天上下来的。” 诺豪森觉得这一效果简直天衣无缝。

诺豪森从小就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每次去中餐馆吃饭时,看着墙上挂的中国画就觉得很亲切。这次女婿邀请她一起来看神韵,圆了一回她多年的中国梦。

(大纪元)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