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史:理性、明晰的新古典主义(下)

春华


【正见网2009年07月03日】

三、新古典主义的代表艺术家

绘画

新古典主义的画家有汉弥顿(Gavin Hamilton,一七二三 ~ 一七九八年,英国)、蒙斯(Anton Raphael Mengs,一七二八 ~一七七九年,德国)、大卫(Jacques-Louis David,一七四八 ~一八二五,法国)、阿比亚尼(Andrea Appiani,一七五四 ~ 一八一七年,义大利)、吉汉 (Pierre-Narcisse Guerin,一七七四 ~ 一八三三年,法国)等著名画家,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法国的大卫和他的学生。

图18 布鲁特斯的誓言(The Oath of Brutus),1763-64年,汉弥顿,油彩、画布,213 x 264公分,耶鲁英国艺术中心,纽黑文(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New Haven)康州(Connecticut),美国

图19 那不勒斯的国王斐迪南四世(Ferdinand IV,King of Naples),1760年,蒙斯,油彩、画布,179 x 130公分,普拉多博物馆(Museo del Prado),马德里(Madrid),西班牙



图20 Desaix 将军(General Desaix),1800-01年,阿比亚尼,油彩、画布, 115 x 88公分,凡尔赛宫夏托国家博物馆(Musee National du Chateau,Versailles),巴黎,法国



图21 拿破仑在开罗赦免反叛者(Napoleon Pardoning the Rebels at Cairo),1808年,吉汉,油彩、画布, 365 x 500公分,凡尔赛宫夏托国家博物馆(Musee National du Chateau,Versailles),巴黎,法国

大卫(Jacques-Louis David,一七四八 ~一八二五,法国)

大卫出生于巴黎。他的远亲布雪在一七六五年将他推荐给维恩。大卫于一七六六年進入皇家绘画暨雕刻学院,于一七七四年获罗马奖,翌年前往意大利罗马研究艺术,在罗马直到一七八○年返回法国。期间曾前往那不勒斯、庞贝与赫克拉宁,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和古罗马文化影响,对古典主义发生极大兴趣。一七八一年通过成为皇家艺术院院士,一七八二年成婚,育有二个子女。

一七八四年大卫又到罗马,完成以古喻今的《荷拉斯兄弟之宣誓》(图2)。一七八九年,大卫为路易十六绘制的《侍从搬来布鲁特斯儿子的尸体》(图15)在沙龙展出。此画面左侧、朴素的多立克柱式的建筑门廊前,坐着沉默在阴影中的布鲁特斯(Lucius Junius Brutus)(注十二),背后的侍从正搬進来儿子尸体,与右边明亮光线下,激动悲怆、绝望又无力的母亲和女儿们形成对比。这画不只是在描写一个家庭,布鲁特斯为维护共和大义灭亲的故事,更是触及当时大众的价值判断。

图22《侍从搬来布鲁特斯儿子的尸体》(The Lictors Returning to Brutus the Bodies of his Sons),1789年,大卫,油彩、画布,323 x 422 公分,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

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之后社会混乱失序。一七九一年底大卫曾研究路易十四的肖像画,最后未能完成,这事曾给他带来一些麻烦。一七九二年第一共和,大卫被选为国民公会的代表,成为公共教育委员会和艺术委员会的委员,是法国博物馆的奠基人之一。一七九三年六月马拉(Jean-Paul Marat,一七四三~ 一七九三年)被暗杀,大卫立即着手画《马拉之死》,以深切的感情描绘朴素的英雄形像。九月他被指定为公安委员会的委员,追随罗伯斯比尔(Maximilien Franc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 一七五八 ~ 一七九四年)。罗伯斯比尔失势被斩首处死,大卫在一七九四年、一七九五年两度被捕,由于他的学生们奔走而获释。这时期他创作了《自画像》,和唯一的一幅风景画《卢森堡的花园》,那是从监狱窗口看出去的景象。获释后,他主要从事教学和肖像画的创作,许多后来著名的画家,如安格尔、格罗等都是他的学生。

图23《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1793年,大卫,油彩、画布,162 x l25 公分,布鲁塞尔皇家美术馆,比利时

图24《自画像》(Self portrait of Jacques-Louis David),1794年,大卫,油彩、画布,80.5 x 64.1公分,1794年,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

一七九九年,大卫取材自古代历史和罗马传说,创作了结构宏伟的《萨比诺妇女出面调停》。主题取材自古代罗马建国传说:罗马人为繁衍人口,曾用计强掳萨比诺族女子为妻。数年后萨比诺人为了要夺回被罗马人劫掠的妇女,向罗马人挑战,而此时萨比诺女人恳求和平,進入双方中调停。大卫在画中特别以古典雕刻般的裸体人物表现英勇战士的气质和内涵(注十三)。其画面主要人物埃尔西莉(Hersilia)是萨比诺领袖达狄斯(Tatius)之女、同时也为罗马将领Romulus之妻,她张开双臂站在丈夫和父亲之间,恳切呼吁停战;其他的妇女孩童则在两军厮杀中哀求哭喊,显得格外无辜可怜。大卫用萨比诺与罗马人之间的恩怨情仇,来比喻造成无数无辜受难者的多年内战。作品透露出要求和解的建言和画家对和平的渴望;其严肃的意义和绘画的技巧同样动人。

图25《萨比诺妇女出面调停》(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局部,1799年,大卫,油彩、画布,385 x 522 公分,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

《萨比诺妇女出面调停》在美术馆陈列展出时,大卫要求必须买票才能观赏,这在当时是很不寻常的,但看的人还是很多(注十四),这幅画整整展览了五年(一七九九~一八○四年)。然后大卫开始创作《雷奥尼达在温泉关》,到一八一四年才完成(一八○○~一八一四年)。

一七九九年拿破仑任第一执政,一八○○年大卫成为首席宫廷画师。

一八○○年拿破仑第二次远征意大利胜利后,与西班牙卡洛斯四世(Carlos IV)和解并重建外交关系。在传统礼物交换仪式中,拿破仑从代表西班牙王室的画家歌雅手中得到了西班牙国王夫妇的肖像;驻西大使查尔斯吉恩(Charles-Jean-Marie Alquier)也代表卡洛斯四世请求得到大卫绘制的拿破仑的肖像,以便悬挂在马德里皇宫作为二国新关系的象征。在接受这个请求后,拿破仑指示大卫再画三个版本,分别送往巴黎郊区的法国皇家圣克劳德城堡(the Chateau de Saint-Cloud)(注十五)、法国巴黎官兵疗养院(Les Invalides)和在阿尔卑斯山南侧的米兰共和国的宫殿(the Cisalpine Republic in Milan)收藏,而大卫自己保留第五个版本直到去世。画中描绘拿破仑横越阿尔卑斯山的要冲圣贝尔纳多时的英姿。画家以积雪的陡坡为背景点出地势的险峻,拿破仑跨在正跃起的烈马上,举起手臂向前指向山顶,显示出不畏艰难的决心。脚下岩石上除了拿破仑的名字,还刻上了罗马时代的名将汉尼拔和中世纪的查理曼大帝的名字,代表拿破仑立意与先贤齐名的雄心。其实此次远征,拿破仑是骑着骡子由侍卫引导在大雪中横越阿尔卑斯山的,但拿破仑认为绘画首要呈现的是精神与人格特质,因此要求大卫画出他《镇静沉着的骑在一匹烈马上》 (Calme sur un cheval fougueux),可见拿破仑自信能统治这烈马般难以驾驭的欧洲。

画家将《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原作复制多次,从一八○一~一八○四年的这五幅画里,可以清楚看到大卫的画风素描精确、色彩炫丽透明,丝毫不因复制作品而略减其严谨的态度,可作为绘画史上珍贵的典范。

图26《拿破仑镇静驾驭烈马横越阿尔卑斯山》(Calme sur un cheval fougueux)(Bonaparte, Calm on a Fiery Steed, Crossing the Alps,原作品)1801年,大卫,油彩、画布,260 x 221公分,玛美松城堡国家美术馆(Musee National du Chateau de Malmaison,Rueil),法国(拿破仑1800年横越阿尔卑斯山远征获胜,大卫为拿破仑画像的原作品,保留在马德里直到1812年。)

图27《拿破仑途经圣贝尔纳多》(Napoleon at the St. Bernard Pass,圣克劳德城堡版本,2rd version,1801年) 1801年, 大卫,油彩、画布,271 × 232公分,在1814年被普鲁士军移走,现收藏在夏洛腾堡宫殿(Charlottenburg),柏林,德国

图28《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官兵伤残疗养院的版本3rd version,1802年) 1801年,大卫,油彩、画布,巴黎,法国

图29《拿破仑途经圣贝尔纳多》(Napoleon at the St. Bernard Pass,米兰版本4rd version,1803年)1801年,大卫,油彩、画布,246 x 231公分,艺术史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 Museum),维也纳(Vienna),奥地利

图30《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大卫保留的版本5th version,1804)1801年,大卫,油彩、画布,270 x 232 公分 凡尔赛宫博物馆,巴黎,法国(此版本在1979年被送進凡尔赛宫博物馆)

一八○四年三月拿破仑制定法典、五月成为法国皇帝,之后大卫以古典、宏大的形式创作了大幅钜作:《拿破仑的加冕典礼》(Coronation)、《授鹰旗式》(Distribution of the Eagles and Gros' Battle of Aboukir,凡尔赛宫夏托国家博物馆)。

图31 《拿破仑的加冕典礼》(The Coronation of Emperor Napoleon and Empress Josephine,Deccember 2, 1804),1806 ~ 1807年,大卫,油彩、画布,610 x 931 公分 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



图31 在展览现场的画幅非常壮观

《拿破仑的加冕典礼》确切的标题是《一八○四年十二月二日在巴黎圣母院拿破仑一世皇帝的祝圣仪式与约瑟芬皇后的加冕典礼》(Consecration of the Emperor Napoleon I and Coronation of the Empress Josephine in the Cathedral of Notre-Dame de Paris on 2 Dec 1804)。大卫受拿破仑委任画此历史性的巨幅作品,画中如实描绘拿破仑皇帝为约瑟芬皇后加冕典礼的时刻:拿破仑缓缓为跪立的皇后约瑟芬戴冠,盛装与会的男女贵宾皆全神贯注观礼。严密的构图、高雅的形态、华丽的服装刺绣和金饰等的细腻描绘……画面色彩鲜艳、质感逼真,十分动人。大卫当时在场参加了典礼,并当场速写。他将周遭环境和整体情景以古典形式烘托、对当时人物悉心观察而真实的刻画,在充分掌握光线和色彩变化下,使这幅画的场面表现出辉煌气氛。为了贴切而真实地表现这一重要事件,大卫请了许多人作模特儿,画了许多写生习作,并就构图与色彩作整体布局思考。教宗庇护七世、卡普拉拉红衣主教等当代人物鲜明生动,每个角色在人群中一一可辨。画面上站在教宗右侧的卡普拉拉红衣主教、和俯瞰全场的皇帝的母亲事实上并未出席此一盛典,而教宗的手势则是按拿破仑本人要求而画的。这幅画为历史留下了记录,也寓意着君权神授的庄严崇高。

图32《书房中的拿破仑》(Napoleon in his Study),1812年,大卫,油彩、画布,204 x 125 公分,华盛顿国家艺廊,美国

《书房中的拿破仑》画于一八一二年,大卫在此表现的不是战场上的英雄,而是一位政治家和立法者。画面中拿破仑穿着制服,右边写字台上燃剩一小节的烛光,背景座钟指着清晨时间;左边摊开的书有“Code”(法典)的纸卷、加上座椅上的配剑呼应着拿破仑的穿着,说明他正放下工作,准备去视察军队。(注十六)

大卫在一八○○年开始画《雷奥尼达在温泉关》,之后中断多次,一八○五年一度放弃,后来又拾起画笔重新画,到一八一四年才完成。



图33《雷奥尼达在温泉关》(Leonidas at Thermopylae)(Leonidas an den Thermopylen),1814 年,大卫,油彩、画布,392x 533公分,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

雷奥尼达是斯巴达国王、古希腊英雄人物,于西元前四百八十年,率领三百名勇士抵抗波斯人的侵略,坚定捍卫温泉关而英勇牺牲。这幅画的背景是温泉关天险地形的壑谷岩石,雷奥尼达半坐在画面中央,手持宝剑、盾牌和兵械,冷静的仰视前方;围绕他的是众多斗志昂扬、誓死奋战的士兵们。他们以戏剧性的姿态向上攀爬、高举花冠、吹奏号角等等,或或聚散、高低错落形成两层弧线结构,看似混乱、实则有序。在慷慨激昂的气氛中更显雷奥尼达超脱个人生死、冷静英勇的牺牲精神。(注十七)

一八一四年,拿破仑宣布退位,于一八一五年拿破仑百日王朝,滑铁卢战役失败之后,波旁王朝复辟。一八一六年大卫不愿接受和解,离开巴黎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他在一八○八年即开始着手复制的《拿破仑的加冕典礼》于一八二二年在布鲁塞尔精准的复制完成,此大幅钜作现在收藏于凡尔赛宫。

大卫的著名弟子有维涅.勒布仑夫人(Elisabeth Vigee-Lebrun,一七五五 ~ 一八四二年,法国)、吉洛德(Anne-Louis Girodet de Roucy-Trioson,一七六七 ~一八二四年,法国)、格罗 (Antoine-Jean Gros,一七七一 ~ 一八三五年,法国) 、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一七八○~一八六七年,法国)等人。



图34 《画家自画像与女儿朱丽》(Self-Portrait with Her Daughter, Julie),1798年,维涅.勒布仑夫人,油彩、画布,130 x 94公分,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



图35 《欧辛来接法国英雄魂》(Ossian Receiving the Ghosts of French Heroes),1798年,吉洛德,油彩、画布,192 x 184公分,玛美松城堡国家美术馆(Musee National du Chateau de Malmaison, Rueil),法国



图36 《拿破仑巡视雅法城的黑疫病人》(Napoleon Bonaparte Visiting the Plague-stricken at Jaffa),1804年,格罗,油彩、画布,523 x 715公分,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

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一七八○~一八六七年,法国)

大卫的学生安格尔出生于法国南部蒙特班,擅长于历史画、人像画及风俗画,也是十九世纪对抗浪漫主义运动的新古典主义的画家。安格尔善于把握古典艺术的造型美,他的画风简炼而单纯,力求做到构图严谨、色彩单纯、形象典雅。安格尔一七九一年進入土鲁斯学院就读,一七九七年到巴黎大卫门下。一八○一年时,以《亚迦曼侬的使节》(Ambassadors of Agamemnon)赢得了罗马大奖。一八○六年以前他以肖像画为生,在该年前往意大利后一待十八年,于一八二四年返回巴黎。一八三五年安格尔再度回到罗马,成为罗马法兰西学院的院长。一八四一年回到巴黎以后,他站在学院艺术的立场,以学院的影响力毫不妥协的反对浪漫主义。他从事艺术教学,因而更重视美学,强调素描形态甚于色彩。但是在革命时代激烈质疑过去的气氛影响下,安格尔有意将人体变形,却遭受批评。作品如《朱彼得和特蒂斯》(一八一一,艾克斯-昂-普罗旺斯省)、《宫女》(一八一四,罗浮宫)即是。

一八一二年,拿破仑委任安格尔负责他罗马宫殿卧房的天顶装饰画;次年,安格尔也完成他委托绘制的《欧辛的梦》。作品来源于诗人麦克弗森(James Macpherson)在苏格兰高地收集的古老诗歌―“欧辛作品集”。

一七六一年麦克弗森声称发现了由古代盲人吟游诗人欧辛写的史诗,主要歌颂古爱尔兰英雄芬葛(Fingal)的生活和战争,于是将之编辑成册。带着诗集复本远征莫斯科的拿破仑,委任安格尔以欧辛为题材创作。安格尔《欧辛的梦》把主题表现的像尘土、石像雕塑般的朴素。

图37 《欧辛的梦》(The Dream of Ossian),1813年,安格尔,油彩、画布,348 x 275公分,安格尔美术馆(Musee Ingres),蒙托班(Montauban),法国

安格尔年轻时依靠肖像画维生,成名后他认为画肖像花去他太多时间,使他没有足够时间完成伟大的作品,可是他还是不得不接受委托。《路易―法兰斯瓦.伯坦像》一画构图简单严谨、人物的姿态稳重大方:画中人物略向前倾,双手支撑在膝盖上,以三角形的构图泰山似稳当的坐着,威信自重,目光犀利。把一位实业家、“辩论报”的创办人和社长的人物心理和形象表现的非凡。



图38《路易―法兰斯瓦.伯坦像》?Louis-Francois Bertin?,1832 年,安格尔,油彩、画布,116 x 95 公分,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



图39《静坐的墨瓦特雪夫人》?Madame Moitessier Seated?,1856 年,安格尔,油彩、画布,120 x 92 公分,国家画廊,伦敦,英国

《静坐的墨瓦特雪夫人》这件作品是安格尔晚年的杰作之一。墨瓦特雪夫人是一位富有的烟草商夫人、社交界的名人。安格尔曾说她有一头美丽的头发,一双灵巧的双眼,顾盼生姿。这件作品从一八四四年订制,画了十二年的时间完成。画中花纹清晰、华丽的丝缎礼服、硕大的宝石、绸缎织作的沙发、东洋风格的瓷瓶、镶金的镜缘、墨瓦特雪夫人丰润的肩膀以及福态的手腕等等,呈现其生活的富庶,也利用镜子的反照间,蕴生出寂静、崇高的空间来。


雕塑

古迹挖掘中出土的大量古物残片和希腊、罗马雕像,提供了古典艺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因此雕塑也是最能表现新古典艺术的媒材。温克尔曼在一七五五年出版的册子里提到,古代雕塑对于描写古代艺术的艺术家而言,可说是主要的知识来源。

罗马因为拥有许多古代雕塑的杰作可供艺术家研究,吸引了大批艺术家、学者和爱好者慕名而来,罗马便成为新古典主义的雕刻中心。在罗马,雕塑家的工作室通常都对观光客开放,让顾客可以看到一些正在進行的作品,和助手们制作的著名雕像复制品。著名的雕塑家有班克斯(Thomas Banks,一七三五~一八○五年,英国)、乌东(Jean-Antoine Houdon,一七四一~一八二八年,法国)、弗拉克斯曼(John Flaxman,一七五五~一八二六年,英国)、卡诺瓦 (Canova Antonio,一七五七~一八二二年,义大利) 、托瓦尔森(Bertel Thorvaldsen,一七七○~一八四四年,丹麦)等人,以卡诺瓦最具代表。



图40 《西底斯从海里上升》(Thetis Rising from the Sea),1778年,班克斯,大理石,高度91,4公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伦敦,英国

图41 《博士胸像》(Portrait bust of Dr. Dorothea von Rodde-Schlozer)局部,1806年,乌东,大理石,巴黎,法国



图42 《肖像浮雕》,1800年,弗拉克斯曼,大理石,预言博物馆(Bode-Museum Berlinn),柏林,德国

卡诺瓦 (Canova Antonio,一七五七~一八二二年,意大利)

十八世纪末期随着绘画的演变,以希腊、罗马雕刻作为基础的新古典主义的风格不久就成为雕刻的主要趋势。卡诺瓦是来自意大利北方的石匠,一七六八年搬到威尼斯,一七八○年抵达罗马开始研究关于希腊罗马的艺术。藉着研究古物,卡诺瓦短期内便发展出新古典主义中最能表现雕塑内涵的风格。如《邱比特和赛姬》这件雕刻作品是卡诺瓦的代表作之一,描述神话中丘比特的吻使垂危的爱人赛姬苏醒的情节,作品表现出韵律的造形和优雅气氛,大理石材显现光滑纯净的效果。

图43 《邱比特和赛姬》(Cupid and Psyche),1787~1793年,卡诺瓦,大理石,155×168 x 101公分,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

卡诺瓦有意将作品的细节及质感表现在高度匀净的表面上,光滑、饱满的轮廓线在精雕细琢下,和谐的将源自古物的原则呈现为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卡诺瓦在罗马有一间大工作室、雇用很多助手,但是大理石雕塑通常是卡诺瓦自己完成。这些大理石的工程和增大的模型在初步的设计上,往往要依赖机器来制作很多成品,以销售到国际市场上。

卡诺瓦曾替奥地利法兰西斯二世、苏俄的凯萨琳一世、威兹顿公爵和拿破仑等人工作过。拿破仑曾邀请卡诺瓦在巴黎定居和工作,但他还是留在罗马替教皇服务,并于一八一五年代表教宗到巴黎收回因战役而被取走的意大利艺术品。

卡诺瓦有名的肖像《 斜倚的宝琳・波拿巴》作品中,拿破仑的妹妹宝琳手里拿着苹果,斜倚宛如维纳斯。此外还有一件身挂披肩、左手拿权仗、右手掌心托着镀金的胜利女神的《拿破仑》雕像,原本是拿破仑请求卡诺瓦在一八○二年到巴黎来为当时的第一领事塑造胸像,结果卡诺瓦雕刻六年、完成巨大的雕像。(注十八)



图44 《斜倚的宝琳・波拿巴》(The reclining Pauline Bonaparte),1804 ~ 1808年,卡诺瓦,大理石,博盖赛画廊博物馆(Borghese Gallery and Museum),罗马,意大利

托瓦尔森(Bertel Thorvaldsen,一七七○~一八四四年,丹麦)

丹麦新古典主义的雕刻家托瓦尔森早期在哥本哈根皇家学院学习,一七九七年抵达罗马,住進弗拉克斯曼以前所使用过的工作室,结识许多艺术家;一八一九年抵达丹麦接受褒扬,并接下为丹麦皇族雕像的任务;一八二二年搬到罗马的一间大工作室,从此以后一直留在罗马,直到一八三八年。

托瓦尔森的雕刻风格严肃而且意味深远,他的人物姿势更为正规,形像更趋向古希腊模式,和卡诺瓦的意大利罗马模式有所区别。

托瓦尔森主要作品有:《慈善的基督徒》、《杰森取得金羊毛》、《希比》、《布鲁赛伊被带离阿奇里斯》、《狮子纪念碑》,……等。

图45《慈善的基督徒》(Christian charity),年代不详,托瓦尔森,大理石,66×46公分,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

图46《杰森取得金羊毛》(Jason with Golden Fleece),1803~28年,托瓦尔森,大理石 , 242 cm,托瓦尔森博物馆,哥本哈根,丹麦

一八一九年,托瓦尔森为瑞士创作的《狮子纪念碑》表现一只负伤的狮子,躺在破裂的法国王室徽章上,是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期间,为保卫杜勒丽宫护卫王室而牺牲的瑞士英勇卫兵。石像的上方刻有拉丁文“HELVETIORUM FIDEI AC VIRTUTI”,意为“献给忠诚和勇敢的瑞士”。(注十九)

图47 《狮子纪念碑》(Lion of Lucerne),1819年,托瓦尔森,琉森(Luzern),瑞士

建筑

欧洲各国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始终存在着对古代文化的钟爱,十八世纪中叶罗马古城一个个被发掘出来,人们经由对遗迹的研究,发现古代的优美典雅,在于简明的秩序与和谐。稍晚对古希腊遗迹的研究也发现,古希腊建筑与古罗马建筑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新古典主义建筑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洲一些国家,这个时期的建筑理论把理性精神带進了建筑领域,这理性不在于古典主义的几何学的比例,及清晰性、明确性上面,而是建筑的功能自然且真实,建筑物的一切存在都要有其理由。于是古典复兴风格的建筑空间、建筑形式,都被赋予了道德价值的内涵。

采用古典复兴风格的建筑主要是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例如: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法国是新古典主义、古典复兴建筑活动的中心,主要代表建筑有先贤祠(巴黎万神庙Pantheon,一七五五-一七九二)、雄师凯旋门(一八○八-一八三六)、玛德莲教堂(一八○六-一八四二)等;法国以外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有:英国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British Museum,一八二三-一八二九)、德国柏林宫廷剧院(一八一八-一八二一)、仿巴黎万神庙风格的美国国会大厦(United States Capitol,一七九三-一八○○,一八一九-一八六七)等等建筑。

苏夫洛(Jacques-Germain Soufflot,一七一三~一七八○年,法国)

法国先贤祠是法国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代表、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早期典范,建筑师苏夫洛是建筑代表艺术家。先贤祠位在充满人文气息的著名的拉丁区,右边有图书馆及索本(Sorbonne)法学院,左边是第五区市府,后面是著名的亨利四世中学,及别开生面的圣耶坚德蒙教堂。雄伟壮观的建筑物本身宛若古希腊或古罗马的万神殿建筑,在一种典雅的新古典风格里,有种庄严神圣之美感,成为巴黎最别开生面的一座建筑物及纪念碑。

苏夫洛是十八世纪古典复兴风格的倡导人 。他在一七三八年任职里昂市的建筑师时,不苟同于当时流行小巧精致的洛可哥的复杂装饰,他为天主医院( Hotel-Dueu )扩建的工程( 始于一七四一年)建筑很受当时的人赞赏。

巴黎先贤祠最初是法王路易十五兴建的圣.珍妮维叶芙大教堂( Sainte-Genevieve )(注二十)。苏夫洛在一七五四年设计的巴黎圣.珍妮维叶芙教堂,将歌德风格的轻巧性同古典式的庄严、 开朗感融为一体。平面为正十字形,立面为巨大的神殿式,穹窿顶因结构上不够稳固曾遭责难,后来用扶垛增加稳定。其正面是仿照罗马万神殿(Pantheon in Rome),拱顶为布拉曼特风格(注二十一),建筑平面成希腊十字形,长一百公尺,宽八十四公尺,高八十三公尺,原先设计非常大胆,柱厚墙薄,加上顶部巨大的采光窗和雕饰精美的柱头,室内空间显得轻快优雅。本堂与侧廊之间,运用华丽的科林斯式柱廊分开,柱高十九公尺,二十二根柱子严谨形成的巨大柱廊耸峙在台阶上。柱廊上立着古希腊神殿正面顶部特征的三角形山墙,这样的使用在巴黎还是第一次;浮雕门楣上面是法国自由女神向伟人们加冕桂冠。

图48 先贤祠(Pantheon,万神庙,1755-1792),巴黎,法国

图49 先贤祠内部

一七五八年教堂奠基,因为财政问题,建筑师苏夫洛去世后,建筑才于一七八九年由他的学生让-巴普蒂斯.洪德莱(Jean-Baptiste Rondelet)全部完成。教堂竣工时逢法国大革命开始,革命政权将教堂改为安置伟大的法国人的先贤祠;在拿破仑帝王时又恢复成为教堂;到一八八五年又成为先贤祠。(注二十二)

先贤祠以中央巨大圆顶为整座建筑的核心,巨大的圆顶系由细柱系列环抱支撑。其内部由四座翼廊左右对称,构成希腊正十字型交叉于圆顶正中央处,并由四巨大柱支撑着整体圆顶的力量,每根粗壮的柱重1万公吨。圆顶下庄严神圣的宽广空间安置一座富考(Foucault)钟。四周翼廊墙面绘有金碧辉煌的壁画,右翼的圣.珍妮维叶芙的生平事迹图画是法国画家夏凡纳(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一八二四~一八九八年)的杰作。墙角落是各式各样法国名人或战役纪念碑雕像;而对法国或世人有所贡献的伟人安息地在地下室,井然有序的拱门廊构成四方廊房安息室。

苏夫洛设计的教堂成为先贤祠,反观一八○六年拿破仑委任维诺(Pierre-Alexandre Barthelemy Vignon,一七六三~一八二八年)设计的‘伟大军队荣耀之圣殿’(Temple de la Gloire de la Grande Armee,Temple to the Glory of the Great Army),如今倒成为著名的玛德莲教堂(Eglise de la Madeleine)。这是法国最著名、最大的一座希腊神殿式建筑,路易十八将它改为教堂;七月王朝时作为对革命省思的民族和解的纪念堂,一八三七年曾有建议将其作为火车站使用,最终在一八四二年祝圣为一座教堂。


图50 玛德莲教堂(L'eglise Sainte-Marie-Madeleine),维诺,1806-1814,巴黎,法国



图51 大英博物馆(不列颠博物馆,British Museum) ,罗伯特(Robert Smirke ),1823-1852年 ,伦敦,英国



图52 美国国会大厦(United States Capitol),桑顿(William Thornton),1793- 1800 年(1819 年重建- 1867 年),华盛顿特区,美国

四、新古典主义和学院艺术的时代冲击

从出土的古文物引发的古典热潮、透过学院教育系统的训练与艺术家的严谨创作,加上拿破仑的推动,新古典主义在欧洲快速铺展开来。西方艺术的重心,也随着法国拿破仑政权的兴盛由意大利转向法国(注二十三)。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在作品风格中,传达一种崇高、荣誉、完美而理性的道德理念。但是在法国大革命推翻了贵族政权、朝向民主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一度進入稳定的帝政时期,紧接着随着政权的更迭、社会的动荡不安,加上工业革命以机器取代了人力造成的失业问题等等,人心逐渐浮动不满,自我意识抬头。在艺术上人们寻求精神慰藉,强调个人主观的风气也随之兴起。

一八七一年,暴动的巴黎公社在先贤祠顶悬挂红旗,后来眼见政权面临失败,竟然下令焚毁巴黎的主要建筑,包括杜乐丽宫、巴黎市政厅、司法部……,“宁愿见其消亡,也不留给敌人”。在这口号怂恿下,巴黎公社社员于五月二十三日晚携带焦油、松节油等至杜乐丽宫内纵火,大火燃烧两天、宫殿全毁,五月二十五日火才被政府军和巴黎消防队扑灭。当时与杜乐丽宫相连的罗浮宫花廊和马尔赞廊也被纵火烧毁,幸好存放大量艺术珍品的罗浮宫主体建筑卡利庭院未遭破坏,才使本次人类文明中最珍贵、最完美的艺术精华得以留存,供后人参照,维持艺术的正统。



图53《焚烧中的杜乐丽宫》(The burning of the Tuileries),菲利贝尔(P. Philibert),版画,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

然而在时代冲击下,有些新古典主义大师的学生或出自学院的浪漫主义画家,也逐渐倾向强烈的个性表达,偏爱把种种处境中心理上的阴霾、情感的晦暗发挥在画面的效果上。这浪漫思潮和工业革命科学研究的推波助澜、加上照相机的发明,使得十九世纪后期的艺术发展相应地开始走向印象派的精神。

而十九世纪末法国的布格罗(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一八二五~一九○五年)、杰洛姆(Jean-Leon Gerome,一八二四 ~一九○四年)等画家一生都坚持学院艺术风格,对后来的印象派绘画也都难以认同。曾任教于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及朱利安美术学院的布格罗,告诉他的学生们:人们必须寻求美和真,必须使作品达到极致。布格罗的画作经常取材于古代神话和妇女、仙女、农村姑娘等,画风恬美、宁静。例如《天使之歌》构图严谨,描写演奏音乐的天使们正轻轻地靠近休憩中的圣母子。光线自上方洒下,天使们微张的翅膀、前倾的姿态、纤巧的指法和关爱的眼神,烘托出详和的乐音氛围,而圣母对宝宝的温馨呵护更显宁静。可惜这纯善、纯美的学院艺术和新古典主义坚持的理想风格,却在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狂涛中被埋没了。

图54《天使之歌》(Song of the Angels),1881年,布格罗,油彩.画布,213 x 152公分,森林草坪纪念公园博物馆,加州格兰岱尔,美国



注释

(注一)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思潮包括思想方面有三权分立与主权在民等思想,批判专制政体,而有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经济方面有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的经济学说;政治方面,部分君主脱离绝对专制走上开明专制;艺术方面,有巴罗克、洛可哥、新古典主义等风格的表现。

(注二)《世界博物馆全集10罗浮博物馆》“米罗的维纳斯之谜”富永物心一 页数:155

(注三)有关此尊雕像的年代,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西元前一九○年代的;有的认为是西元前五世纪马其顿王为了纪念海上胜利、或为保佑航海平安而作。从石材与雕凿痕迹来看,可能更古老;可追溯到七、八千年前前次古文明的遗迹。然而现代人多不相信史前文明,以致难以断定雕像的真正年龄。

(注四)路易十四并且在一六六一年在巴黎创办了全世界第一所皇家舞蹈学校,亲自设计一套基本动作、舞蹈创作、配乐、舞台、布景等的课程。路易十四并亲自参加演出,先后在二十六部大型芭蕾中担任主角,他十三岁第一次登台,三十岁时退出舞台,曾经演出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王”,被尊称为“太阳王”。这个时期宫庭组织了三位艺术大师――吕利(Lully)、莫里哀和博尚专门负责芭蕾艺术的创作和演出,同时确立了芭蕾的五个基本脚位,十二个手位等,使芭蕾动作有了一套完整的动作体系。这所学校就是今天的巴黎歌剧院前身,从这所舞蹈学校归纳成的基本舞步,使初学者,教授者,和编舞着得到可循的依据,这些基本舞步至今仍是学习芭蕾舞所不可缺少的基础。由这间芭蕾舞学校培育出来的音乐舞蹈家多才多艺,英国皇家芭蕾舞学院的早期创办人全来自这间芭蕾舞学校的学生。戏剧 索书号:J980 7764 c.2 页数:68

(注五)最著名的绘画竞赛是罗马奖金大赛(Prix de Rome)。罗马奖金大赛的获胜者将能获得最多五年的奖学金前往法国罗马学院学习。参与竞赛者必须是法国籍、男性、三十岁以下且单身,他必须先通过类似法国美术学院的标准,并且有知名艺术教师的推荐。竞赛过程要经过好几个阶段的淘汰才会到达最后阶段,最后阶段剩下的十名竞争者单独在画室里作画七十二天,以画出他们最终的历史绘画。竞赛的赢家将能确保他未来职业画家的地位。画家如:安格尔、莫罗、德拉罗什、德拉克罗瓦等都曾是艺术院的院士。

(注六)世界名画全集8 高敬忠著 光复书局 1979年 页94

(注七)随着一八一五年拿破仑的第二次退位,除了约一百幅绘画作品留在罗浮宫之外,搜藏品中约有五千多件艺术品被归还给原来所属国。

(注八)被称为“一条充满时尚气息的商业街”的里沃利路(Rue de Rivoli)是巴黎最著名的街道之一, 命名于一七九七年,拿破仑对抗奥匈帝国的里沃利胜利战役。

(注九)卡鲁塞尔(Carrousel马队)名称取自路易十四在一六六二年为庆祝太子诞生举行的著名庆典。卡鲁塞尔凯旋门上端放置四匹青铜马是法国大军自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带回的。这是完成于希腊亚历山大大帝时代的青铜马,这些马最初在青铜上贴有金箔,充满精神、活力充沛的成对并進,后来被尼禄带到罗马,君士坦丁又将之带到位于土耳其的新都君士坦丁堡,威尼斯人东征带回威尼斯圣马可教堂,拿破仑于一七九七年征服威尼斯,把青铜马从威尼斯带走,屹立在罗浮宫广场的卡鲁塞尔凯旋门顶端,直到拿破仑退位,青铜马又回到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原来在帝国时期马车是空的,因为拿破仑拒绝将自己的雕像安置在上面。复辟时期在卡鲁塞尔凯旋门上的四匹铜马是根据波西欧新铸的一组四马战车替代,现在马车上载的是象征法国的雕像。

(注十)罗浮宫的工艺部门阿波罗厅,除了陈列、展示包含路易十五与拿破仑加冕的王冠和宝石等等精巧工艺、稀世之宝外,四面墙壁上留有历代的圣贤画像:其中有腓利二世.奥古斯都、法兰西斯一世、亨利四世和路易十四等四位圣明君王,艺术家则有列斯克等十位建筑师、库强等七位雕刻家、普桑等七位画家的肖像画,从这里可见到法国对艺术家的尊崇,及对其贡献的肯定。

(注十一)巴黎凯旋门,即雄狮凯旋门(Arc de triomphe de l'Etoile),是为纪念一八○五年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击败俄奥联军的胜利而建,法国的国威至此达到顶峰。拿破仑于一八○六年下令修建此座伟大的雕塑,以迎接日后凯旋而归的法军将士。凯旋门按照建筑师夏尔格兰(Jean Chalgrin,一七三九 ~ 一八一一)的设计建造,然工程因拿破仑退位而中辍,后又从新复工,直到一八三六年才全部完成。凯旋门高四十九.五四米,宽四十四.八二米,厚二十二.二一米,中心拱门高三十六.六米,宽十四.六米。在凯旋门两面门墩的墙面上,有四组以战争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出征”、“胜利”、“和平”和“抵抗”。凯旋门四周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远征的三百八十六名将军之名,和九十六场胜战纪录,而门上刻有一七九二年至一八一五年间的法国战事史。

群众可乘电梯或登二百七十三级石梯上凯旋门,上面有个历史陈列馆,里面是凯旋门的各种历史文物、拿破仑生平事迹的图片和法国的各式勋章、奖章,还有两间放映巴黎历史变迁的资料片的电影放映室。再往上到了凯旋门的顶部平台,可以鸟瞰巴黎胜景。到现在,巴黎人民还保留着这样的传统:每逢重大节日盛典,一个手持劈刀、身穿拿破仑时代盔甲的战士,守卫在《出征》雕像前,象征法兰西民族的骄傲,鼓舞法国人民为自由、平等、博爱而战斗。

(注十二)布鲁特斯(Lucius Junius Brutus)是西元前六世纪罗马共和国的第一任执政官,布鲁特斯的儿子因参与被罢黜的傲慢王(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Lucius Tarquinius Superbus)之图谋复位,被布鲁特斯依法处死。

(注十三)人们对于大卫在画中以裸体人物来描述主题内容提出质疑,他陈述他的看法:“……古代的画家、雕塑家、也经常用裸体来表现英雄和神,和一切他们想歌颂的人,像米开兰基罗、达文西、拉斐尔等。他们要表现的并不是一个哲学家,他们只在人物的肩上加上一个披肩,他们真正要表现的是被画人物的气质和特点。他们也不是在画一个战士,他们只在裸体战士的身上加上头盔,腰挎宝剑,手持盾牌,脚着凉鞋,但一样让我们感到战士英勇的精神和气质。如果要给人物增加一些美感,那么只要给他披上一个披肩即可,……。”

(注十四)《西洋绘画2000年》黄文捷等编译 台北市 锦绣出版社 1999年 页27

(注十五)拿破仑于1804年5月18日在壮丽的圣克劳德城堡宣告作为法国皇帝。

(注十六)拿破仑很欣赏这幅画,曾对大卫说:“您发现了我,亲爱的大卫,在晚上我为国民们的幸福工作,而且白天的时候我为他们的荣耀工作。(You have found me out, dear David, at night I work for my subjects' happiness, and by day I work for their glory.)”

(注十七)温泉关是一个易守难攻的狭窄通道,一边是大海,另外一边是陡峭的山壁。这个村庄附近有热涌泉,因而得到温泉关(Thermopylae)这个名字。

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一世以其本国精兵三百人及七百名底比斯人和六千名希腊各其他城邦的联军在温泉关抵挡数量上远远超过他们的波斯军队长达三天。列奥尼达的军队挡住了当时认为唯一能通往希腊的通道,但在第三天,一个希腊当地的居民背叛希腊阵营,带领波斯军队沿着山区的小径绕到希腊联军的后方,见此列奥尼达解散了希腊联军,留下三百名斯巴达精兵与七百名底比斯志愿军。列奥尼达与众人视死如归,坚守自己的位置,奋力顽抗,同时保护其他正在撤退中的希腊部队,直至最后一口气。

列奥尼达率领的部队在温泉关勇猛的死战,为雅典的海军提供了宝贵的时间,使雅典在接下来的海战中能够获胜。

为了纪念他们的英勇战绩,人们在一尊狮子状纪念碑上镌刻下这样的铭文:“过客啊,请带话给斯巴达人,说我们踏实地履行了诺言,长眠在这里”。

(注十八)这个左手抬高、站立的雕像有三百四十五公分高,一度设置在罗浮宫,一八一六年路易十八提供英国政府,英政府为威灵顿买下,之后放置于伦敦阿普斯里威兹顿博物馆的亚当楼梯井(Adam's Stairwell)。

(注十九)这些瑞士卫兵是最资深的瑞士雇佣兵,分别从十七世纪以来服务在皇家军队的十三个军团。法国与瑞士雇佣兵建立合同组建卫队,这支军队在义大利战争中,也在十七、十八世纪中担任了护卫王室的任务,以其纪律和忠诚出名。法国大革命时期,雇佣兵制度被取消,但拿破仑和复辟王朝军队中均保留瑞士籍贯的士兵,可视作卫队制度的延续。

(注二十)一七四四年法王路易十五在在法国北边的美特兹(Metz) 生一场大病初愈之后,深信自己之所以脱离病魔的掌握,全因圣・珍妮维叶芙的庇佑,因此决定为这位圣女建造一座雄伟的神殿,他全权委托御用建筑师玛格内侯爵负责,由玛格内的副手苏夫洛负责具体设计。

(注二十一)意大利建筑师多纳托.布拉曼特。因为他对于文艺复兴时期义大利建筑的未来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在描述建筑艺术的某种新风格时,常常将之称为“布拉曼特”风格。先贤祠整个建筑是一个古希腊十字形,仅教堂的圆顶就高八十三米,圆顶上并有一个顶塔。教堂的圆顶是由里外三层半球体一层套一层而构成。

(注二十二)巴黎圣.珍妮维叶芙教堂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因废除宗教而被改为先贤祠,当时两侧窗被墙堵住,许多装饰被除去,内部空间原有的明朗感被严重的破坏,而成为有些阴暗的纪念堂。

苏夫洛当年的两位助手之一的让-巴蒂斯特.宏德莱将该建筑缩小成三维立体模型,并将模型剖开让人们了解大殿的具体构造。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网站上可以看到此先贤祠(巴黎万神庙)的立体动感建筑模型。

(注二十三)如同法国作家高提业(Theophile Gautier,一八一一~一八七二年)所说:“现在我们到巴黎,就像以前我们要去罗马一样”。

新古典主义图录:

1. 庞贝城的《帕喀俄・普罗科鲁斯夫妇肖像》(Pompeii, House VII, 2, 6 ,Paquius Proculus and his wife)湿壁画(fresco) 公元1世纪 国家考古博物馆(the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Naples) 那不勒斯(Naples) 意大利(Museo Archeologico Nazionale di Napoli)
2. 《荷拉斯兄弟之宣誓》(The Oath of the Horatii),1784年,大卫,油彩、画布,330 x 425 公分 罗浮宫,巴黎,法国(谢春华摄影)
3. 米罗的《维纳斯》,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谢春华摄影)
4. 沙摩特拉的《胜利女神》,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维基百科)
5. 巴特农神殿(Parthenon),约西元前 447 ~ 432 年 ,雅典?Athen?,希腊(视觉素养网)
6. 《庞贝城的最后ㄧ日》(The Last Day of Pompeii),1833年,布留洛夫,油彩、画布,466×651公分,俄国国家博物馆(State Russian Museum),圣彼得斯堡(St. Petersburg),俄国(Russian)(the Russian Paintings gallery)
7. 《着加冕大典礼服的路易十四肖像》(Louis XIV in Coronation Robes),1701年,亚珊特.李戈,油彩、画布,277×194公分,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维基百科)
8. 《希波曼斯和爱特兰塔的赛跑》(The Race between Hippomenes and Atalanta),1762-65年,诺埃尔,油彩、画布,321×712公分,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Web Gallery Of Art)
9. 《耶稣诞生》(Nativity),皮埃尔,油彩、画布,92 x 73公分,私人收藏(Web Gallery Of Art)
10. 《罗马皇帝奥列里乌斯分发食品给人民》(Marcus Aurelius Distributing Bread to the People),1765年,维恩,油彩、画布,300 x 301公分,Musee de Picardie, Amiens(Web Gallery Of Art)
11. 《庞毕度夫人》(Portrait of Marquise de Pompadour),1756年,布雪,油彩、画布,201 x 157公分,古代美术馆,慕尼黑(Munich),德国(视觉素养网)
12. 《荷拉斯兄弟之宣誓》(The Oath of the Horatii)局部,1784年,大卫,油彩、画布,330 x 425 公分,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Sophie Monneret:David and Neo-Classicism)
13. 卡鲁塞尔拱门(Arc de Triumph du Carrousel), 佩西叶和封登,1806-1808,巴黎,法国(谢春华摄影)
14. 罗浮博物馆里沃利路门口(谢春华摄影)14图局部图(林秋菊摄影)
15. 凯旋门(Arc de triomphe de l'Etoile),夏尔格兰,1806-1836,巴黎,法国(谢春华摄影)
16. 玛德莲教堂(L'eglise Sainte-Marie-Madeleine)内部,巴黎,法国(维基百科)
17. 德国罗浮宫内拿破仑的御座(Photograph by P. Alejandro Diaz维基百科)
18. 《布鲁特斯的誓言》(The Oath of Brutus),1763-64年,汉弥顿,油彩、画布,213 x 264公分,耶鲁英国艺术中心,纽黑文(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New Haven)康州(Connecticut),美国(Web Gallery Of Art)
19. 《那不勒斯的国王斐迪南四世》(Ferdinand IV,King of Naples),1760年,蒙斯,油彩、画布,179 x 130公分,普拉多博物馆(Museo del Prado),马德里(Madrid),西班牙(Web Gallery Of Art)
20. 《Desaix 将军》(General Desaix),1800-01年,阿比亚尼,油彩、画布, 115 x 88公分,凡尔赛宫夏托国家博物馆(Musee National du Chateau,Versailles),巴黎,法国(Web Gallery Of Art)
21. 《拿破仑在开罗的赦免反叛者》(Napoleon Pardoning the Rebels at Cairo),1808年,吉汉,油彩、画布, 365 x 500公分,凡尔赛宫夏托国家博物馆(Musee National du Chateau,Versailles),巴黎,法国(Web Gallery Of Art)
22. 《侍从搬来布鲁特斯儿子的尸体》(The Lictors Returning to Brutus the Bodies of his Sons),1789年,大卫,油彩、画布,323 x 422 公分,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视觉素养网)
23. 《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1793年,大卫,油彩、画布,162 x l25 公分,布鲁塞尔皇家美术馆,比利时(视觉素养网)
24. 《自画像》(Self portrait of Jacques-Louis David),1794年,大卫,油彩、画布,80.5 x 64.1公分,1794年,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周怡秀摄影)
25. 《萨比诺女人出面调停》(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局部,1799年,大卫,油彩、画布,385 x 522 公分,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谢春华摄影)
26. 《拿破仑镇静驾驭烈马横越阿尔卑斯山》(Calme sur un cheval fougueux)(Bonaparte, Calm on a Fiery Steed, Crossing the Alps,原作品)1801年,大卫,油彩、画布,260 x 221公分,玛美松城堡国家美术馆(Musee National du Chateau de Malmaison,Rueil),法国(维基百科)
27. 《拿破仑途经圣贝尔纳多》(Napoleon at the St. Bernard Pass,圣克劳德城堡版本,2rd version) 1801年,大卫,油彩、画布,271 × 232公分,在1814年被普鲁士军移走,现收藏在夏洛腾堡宫殿(Schlos Charlottenburg),柏林(Berlin),德国(维基百科)
28. 《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官兵疗养院的版本3rd version) 1802年,大卫,油彩、画布,272 × 232公分,与官兵疗养院图书馆有渊源的凡尔赛宫博物馆收藏,巴黎,法国(维基百科)
29. 《拿破仑途经圣贝尔纳多》(Napoleon at the St. Bernard Pass,米兰版本4rd version)1803年,大卫,油彩、画布,264 x 231公分,艺术史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 Museum),维也纳(Vienna),奥地利(维基百科)
30. 《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大卫保留的版本5th version)1804年,大卫,油彩、画布,267 x 230 公分 凡尔赛宫博物馆,巴黎,法国(此版本在1979年被送進凡尔赛宫博物馆)(维基百科)
31. 《拿破仑的加冕典礼》(The Coronation of Emperor Napoleon and Empress Josephine,Deccember 2, 1804),1806 ~ 1807年,大卫,油彩、画布,610 x 931 公分 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视觉素养网)31图在展览现场(谢春华摄影)
32. 《书房中的拿破仑》(Napoleon in his Study),1812年,大卫,油彩、画布,204 x 125 公分,华盛顿国家艺廊,美国(维基百科)
33. 《雷奥尼达在温泉关》(Leonidas at Thermopylae)(Leonidas an den Thermopylen),1814 年,大卫,油彩、画布,392x 533公分,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周怡秀摄影)
34. 《画家自画像与女儿朱丽》(Self-Portrait with Her Daughter, Julie),1798年,维涅.勒布仑夫人,油彩、画布,130 x 94公分,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林秋菊摄影)
35. 《欧辛来接法国英雄魂》(Ossian Receiving the Ghosts of French Heroes),1798年,吉洛德,油彩、画布,192 x 184公分,玛美松城堡国家美术馆(Musee National du Chateau de Malmaison, Rueil),法国(维基百科)
36. 《拿破仑巡视雅法城的黑疫病人》(Napoleon Bonaparte Visiting the Plague-stricken at Jaffa),1804年,格罗,油彩、画布,523 x 715公分,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维基百科)
37. 《欧辛的梦》(The Dream of Ossian),1813年,安格尔,油彩、画布,348 x 275公分,安格尔美术馆(Musee Ingres),蒙托班(Montauban),法国(维基百科)
38. 《路易―法兰斯瓦.伯坦像》?Louis-Francois Bertin?,1832 年,安格尔,油彩、画布,116 x 95 公分,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视觉素养网)
39. 《静坐的墨瓦特雪夫人》?Madame Moitessier Seated?,1856 年,安格尔,油彩、画布,120 x 92 公分,国家画廊,伦敦,英国(视觉素养网)
40. 《西底斯从海里上升》(Thetis Rising from the Sea),1778年,班克斯,大理石,高度91,4公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伦敦,英国(Web Gallery Of Art)
41. 《博士胸像》(Portrait bust of Dr. Dorothea von Rodde-Schlozer)局部,1806年,乌东,大理石,巴黎,法国(维基百科)
42. 《肖像浮雕》,1800年,弗拉克斯曼,大理石,预言博物馆(Bode-Museum Berlinn),柏林,德国(Photo: Andreas Praefcke维基百科)
43. 《邱比特和赛姬》(Cupid and Psyche),1787~1793年,卡诺瓦,大理石,155×168 x 101公分,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谢春华摄影)
44. 《斜倚的宝琳・波拿巴》(The reclining Pauline Bonaparte),1804 ~ 1808年,卡诺瓦,大理石,博盖赛画廊博物馆(Borghese Gallery and Museum),罗马,意大利(视觉素养网)
45. 《慈善的基督徒》(Christian charity),年代不详,托瓦尔森,大理石,66×46公分,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维基百科)
46. 《杰森取得金羊毛》(Jason with Golden Fleece),1803~28年,大理石, 242 cm,托瓦尔森博物馆,哥本哈根,丹麦(维基百科)
47. 《狮子纪念碑》(Lion of Lucerne),1819年,托瓦尔森,琉森(Luzern),瑞士(维基百科)
48. 先贤祠(Pantheon,万神庙,1755-1792),巴黎,法国(Photograph by David Monniaux维基百科)
49. 先贤祠内部(维基百科)
50. 玛德莲教堂(L'eglise Sainte-Marie-Madeleine),维诺,1806-1814,巴黎,法国 (维基百科)
51. 大英博物馆(不列颠博物馆,British Museum) ,罗伯特(Robert Smirke ),1823-1852年 ,伦敦,英国(Jon Sullivan of PDPhoto.org维基百科)
52. 美国国会大厦(United States Capitol),桑顿(William Thornton),1793- 1800 年(1819 年重建- 1867 年),华盛顿特区,美国(视觉素养网)
53. 《焚烧中的杜乐丽宫》(The burning of the Tuileries),菲利贝尔(P. Philibert),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Musee du Louvre)
54. 《天使之歌》(Song of the Angels),1881年,布格罗,油彩.画布,213 x 152公分,森林草坪纪念公园博物馆,加州格兰岱尔,美国(维基百科)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艺术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