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9年07月02日】
“古典”(classic,classism)一词,含有传统的、典范的意涵,通常是指来源于古代希腊、罗马艺术美的价值或风格。最早用于文学,十七世纪以后才运用在美术上,当时的学院普遍认为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已为未来立下典范,如文艺复兴也是受到古艺术的启发,才从中世纪的不成熟走向艺术的鼎盛。所以“古典主义”或“新古典主义”,都是指受古希腊、罗马文学、美术、建筑等艺术影响的思潮和美的风格,其特征在追求完美与永恒的价值,强调理性、秩序、明晰,形式上偏好结构的单纯、平衡与比例的整体和谐;精神上则崇尚尊严、高贵、平和等内敛性质。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在十八世纪中叶兴起于罗马,风潮所至,涵盖绘画、雕刻、建筑、文学、戏剧和音乐等不同领域,甚至连陶器、家俱、纺织品等工艺,都受到影响。究其成因则有天时、地利环境和人文制度等条件,如庞贝等古城出土引发的“仿古”热潮、美学家温克尔曼对古典精神的推崇,在学院制度中艺术的传承和后来拿破仑的大力倡导等等,都是促使新古典主义高度发展的重大因素。
ㄧ、新古典主义兴起的背景概述
(ㄧ)、庞贝等古城出土 引发研究热潮
十八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两个古罗马城赫克拉宁(Herculaneum 于一七三八年)与庞贝(Pompeii于一七四八年)相继被挖掘出来,引发各界研究古代文化热潮。
庞贝城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Naples)东南,西临那不勒斯湾,北靠维苏威(Vesuvius)火山。这座城市始于西元前八世纪前叶腓尼基人的开发,到了西元前七世纪,希腊人赶走腓尼基人继续统治,到被纳入罗马属地、西元前八十七年成为罗马的自治城市,人口约两万。西元六十三年,维苏威火山发生过强烈地震。正当庞贝居民由震灾逐渐恢复之时,七十九年八月二十四日中午,维苏威火山又突然喷发,熔岩落地时凝固成石块,覆盖火山附近地面,岩浆奔流,所经之处尽成焦土;接着又下暴雨,挟带着石块和火山灰泥流,将庞贝城整个埋没。
一千多年来,庞贝城逐渐被遗忘在维苏威山脚五至六公尺深的地下。历史学者在查阅罗马古书时,知道有个庞贝古城,但难以知晓它的遗址。一五九九年,建筑师封塔纳(Fontana)在建造、挖掘水道工程时,发现了庞贝遗迹;十八世纪初,意大利农民在维苏威火山西南八公里处修筑水渠时,曾挖出一些古罗马的钱币,以及雕琢过的大理石碎块;一七三八年,与庞贝同样遭遇的古城―赫克拉宁,被发掘出来;一七四八年,人们在附近挖出一块刻有“庞贝”字样的石块后,庞贝被重新发现,同时开始正式挖掘。持续至一八六○年,由考古学家指挥领导,对庞贝古城進行有系统、大规模的挖掘工程之后,使整座庞贝古城得以重见天日。
庞贝城内面积1.8平方公里,石砌城墙四周长4.8公里,设有七座城门。被挖掘出来的物品,皆显示深受古希腊文化影响。而希腊人于此地,所曾留下的建设与文化影响,亦可由城内壁画得知。这些壁画和遗迹,除了显示出当时罗马帝国的发达富裕,工艺精美成熟之外,却也深刻反映了人们沉溺酒色、骄奢淫靡的风气。庞贝不是逐渐没落废弃的城市,而是突发的天灾瞬间摧毁的昨日繁华。遗迹中保留了当时的真实景况,包括人们死前的逃命挣扎……如此惨烈的景象仿佛上天给人“道德沉沦招致天谴”最真实的警示。
图1 庞贝城的《帕喀俄.普罗科鲁斯夫妇肖像》(Pompeii, House VII, 2, 6 ,Paquius Proculus and his wife)湿壁画(fresco) 西元1世纪 国家考古博物馆(the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Naples) 那不勒斯(Naples) 意大利
赫克拉宁、庞贝古迹的挖掘中,真实古物相继出土,吸引了全欧学者探访意大利,并把其发现纪录成书出版。一七五○年代,正当欧洲各国对洛可哥风格的虚浮、享乐与甜腻开始反感之时,这些古代艺术中的简朴理性风格重新受宠,一股对出土文物的模仿热潮于焉兴起,特别是在工艺品与绘画上,处处可见。
德国的学者温克尔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 一七一七 ~一七六八年)于一七五五年在德勒斯登(Dresden)发表《关于模仿希腊作品的绘画与雕刻之思想》(Gedanken uber die Nachahmung der griechischen Werke in der Malerei und Bildhauerkunst ),推崇希腊美术理想、高贵、单纯与静穆之美。他又到罗马研究古代文化八年,全心钻研古代希腊、罗马艺术史,于一七六四年在其著作《古代美术史》(Geschichte der Kunst des Altertums)一书中,阐述古代文化之特质及发展过程,带动美术界和社会对古代美术、艺术表现的重视和研究。他相信古典艺术具有“高贵的朴实与庄严感”,并主张艺术家无论在道德或美学上,对作品都应抱着诚实的态度。
一七八四年,法国画家大卫(Jacques-Louis David,一七四八 ~一八二五年)创作了《荷拉斯兄弟之宣誓》,表现罗马建国之初,荷拉斯三兄弟在父亲面前宣誓捍卫罗马的故事,正是对温克尔曼主张的一种回应。画作以平衡的构图将英勇挺拔的战士与哀伤哭泣的女眷形成阳刚与柔弱的对比,其严谨的笔法和庄重的色彩,更突显了英雄为国家献身的高贵主题。这幅作品于一七八五年巴黎沙龙展中,获得“世纪最高作品”之美誉。
图2《荷拉斯兄弟之宣誓》(The Oath of the Horatii),1784年,大卫,油彩、画布,330 x 425 公分 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
与新古典主义大约同时期的启蒙运动(注一)与理性主义溶合成一个较长时期的文化运动,当时的知识份子主张逻辑、清晰、单纯与道德,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艺术充满缅怀复古之情,也希望回返到古代当时的美学,与新古典主义的理念不谋而合。
除了庞贝等古城的启发,另有几件古文物的重大发现也对后代,起着强力的作用。
一八二○年四月八日,爱琴海希腊米罗岛上,农夫约尔哥斯(Yorgos Kentrotas)父子,在田地附近挖掘出一尊用希腊最名贵的巴罗斯大理石所雕刻的、高约二百零四公分的维纳斯雕像。维纳斯女神在希腊神话中被称为“阿芙罗黛特”(Aphrodite),此雕像正面稍稍内倾,左脚小步跨前,重心落在身体右侧,围着衣裙的双脚是另外制作,体态轻盈、优雅,眼睛凝视远方,自然流露古典、柔和的动感。
法国领事之前曾受命:“一发现古代艺术品,可即时购入”。所以当法国代理领事路易.布瑞斯特一得知《米罗的维纳斯》出土,立即报告总领事,又快速转达法国驻君士坦丁堡的公使。于是,正当土耳其船只准备运走维纳斯雕像之际,法舰“拉.修普烈多号”赶到,将雕像拦截下来,带回法国,献给法王路易十八,路易十八再转赠给罗浮博物馆,尔后,罗浮博物馆也曾将维纳斯雕像送往世界各地展览。
《米罗的维纳斯》被运至罗浮博物馆,但还未公开展示之前,大卫便已向馆方提出申请,希望能够临摹雕像。后来大卫因为拿破仑失败遭流放,他的学生葛罗转托多培耶完成这一心愿。(注二)
尽管《米罗的维纳斯》双臂失落,然而雕像的端庄与高贵气质却无与伦比。当时考古学家和艺术各界,尝试了各种复原构想,都无法尽表其完整的理想典型之美。
图3 《米罗的维纳斯》(Aphrodite,called Venus de Milo),大理石,202公分高,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
一八六三年,法国驻安德.诺普尔的领事查理.尚普瓦索(Charles Champoiseau),在爱琴海希腊萨摩塔克(Samothrace, ∑αμοθρακη ― Samothraki))岛上的一所大教堂遗迹后方,发现了《有翼的胜利女神》雕像。这尊原来竖立于露天剧场最高处的雕像,也被送往罗浮宫博物馆收藏。希腊语Nike,即胜利女神,象征着“海上的胜利”。此雕像头部已失落,然而其正面迎风、昂然挺立的躯干和高举的双翼,不仅流露出健壮刚毅的律动美,更具有一种神圣威严的迫人气势。向后飘扬的衣褶,反映出海风的强劲和周围环境的空间关系;流动的线条和静谧高贵的体态形成强烈对比,令人赞叹。(注三)
图4 《有翼的胜利女神》(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also called the Nike of Samothrace),大理石和石灰石,328公分高,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
自古人类的真正艺术,皆为荣耀神而存在;艺术的初期也多歌颂神的伟大、表现善与美好。这尊胜利女神像正是古人表现神旋辉煌、庄严之美的成功范例。只是后人多惊叹其创作技巧的高超,却忽略了古人“敬神”、“表现神光明美好”的内涵。
曾在意大利受学院教育的俄国浪漫主义画家布留洛夫(Karl Pavlovich Briullov,一七九九 ~一八五二年),在《庞贝城的最后一日》中表现了庞贝末日的灾难景象,他把头上顶着油画箱的自己画在画面左后人物中,实是借画暗指自己经历俄罗斯的历史变迁。
十九世纪末,随着社会动乱不安,个人主义也使艺术趋向非理性和主观。新古典主义逐渐式微,最后仅在学院艺术中,还继续维持着艺术的正统。
图6《庞贝城的最后ㄧ日》(The Last Day of Pompeii),1833年,布留洛夫,油彩、画布,466×651公分,俄国国家博物馆(State Russian Museum),圣彼得斯堡(St. Petersburg),俄国(Russian)
(二)、以学术方式延续艺术传统
传统中最早的艺术学校是一五六二年时,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一五一一~一五七四年)在佛罗伦斯所创建的艺术学院(Accademia dell' Arte del Disegno),学生们在学院里学习绘画技巧,包括解剖学和几何学。十年后另外一间学院:圣路卡学院(Accademia di San Luca)在罗马创立。和佛罗伦斯的艺术绘画学院相较,圣路卡学院较偏重教育和艺术理论。
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Louis XIV,执政期一六四三 ~ 一七一五年)时,在一六四八年以类似圣路卡学院的模式,创建法国皇家绘画暨雕刻学院(Acade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与一六六九年创建的法兰西音乐院和一六七一年创建的法兰西建筑院,此三院于一八○三年拿破仑当政时,合为法兰西艺术院),以提高艺术水准为首要政策,同时大量增加王室艺术收藏,为法国美术传统建立了扎实基础。
与意大利相较起来,法国美术在十八世纪以前并未居于领导地位。十七世纪,法国画家普桑(Nicolas Poussin,一五九四 ~ 一六六五年)自一六二四年到罗马,学习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们的理论和作品,尤其推崇拉斐尔。普桑认为,一幅画必须包含最高的道德内涵,表现在能传达其知性内涵的结构中。他用蜡质模型的小舞台布景,来练习构图和采光照明,再根据这模型效果画无数张习作才完成定稿;普桑要使绘画成为一种条理分明的表达方式,使观赏的人受益。
曾于一六四二年到罗马,以四年时间,跟随普桑学习绘画理论和技艺的勒布伦(Charles Le Brun, 一六一九 ~ 一六九0年),在路易十四时期奉派担任艺术学院院长时,制定学院规章,奠定法国学院艺术的方向,也促成日后新古典主义画家的兴起。
法国皇家绘画暨雕刻学院成立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区分艺术家与一般工匠,让艺术家免于受同业者工会的约束,保障艺术家的艺术活动自由和利益。而学院艺术传承强调艺术必须遵循理性的基准,为了描写正确、画的逼真,因此透视法、数学式人体比例、几何学式安定构图、正确的结构、明暗表现等等,均是重要的学术基础训练。
通常艺术学院的学生得要经过测验,并有艺术老师推荐才可能進入学院,他们必须有数年严格的基本训练。以法国美术学院(Ecole des Beaux-Arts)的课程为例:裸体素描和绘画习作被称为“academies”,是学院艺术的基本课程,也是学习中必须的步骤。学生先要临摹经典雕像的图片、熟习轮廓的原理及光线的明暗,经由这种临摹吸收前辈大师的技巧;临摹的习作经评估认可后,才能开始直接临摹经典的雕像;而绘画雕像技巧成熟后,才能進入绘画真人模特儿的阶段。这种强调理论和学术的正规学校训练,是以学术方式有力的延续着艺术传统。此后,以法国学院为蓝本、模仿其教学法和风格创立的学院,遍及全欧洲,例如英国的皇家艺术学院就是其中之一。
图7 《着加冕大典礼服的路易十四肖像》(Louis XIV in Coronation Robes),1701年,亚珊特.李戈(Hyacinthe Rigaud, 1659 ~ 1743年),油彩、画布,277×194公分,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
路易十四在一六六一年重组法国皇家绘画暨雕刻学院,(注四)由官方主办的画展在一六六七年首次举办之后,往后每二年举办一次,后来甚至移至罗浮宫内办展,同时把王室的收藏品,给民众半公开参观。这种官方办的展览,因为在罗浮宫的“方形厅”(Salon Carre)举行,因而后来称之为“沙龙”。路易十四并于一六六六年于罗马创立法兰西罗马艺术学院(French Academy in Rome),选送法国优秀的艺术家到罗马留学(注五),为艺术家的研究提供良好的机会和环境。法国艺术学院设的“罗马奖”选送得奖者到罗马留学,对于培育优秀的艺术家来说,有很重要的影响。
例如法国画家诺埃尔.阿莱(Noel Halle,一七一一 ~一七八一年)、皮埃尔(Jean Baptiste Marie Pierre,一七一四 ~ 一七八九年)、维恩(Joseph Marie Vien,一七一六 ~ 一八○九年)等等,皆是得到“罗马奖”至意大利留学,回法国之后,成为学院会员,为影响力颇大的画家,画风呈现追求理性、节制的精神。
图8 《希波曼斯和爱特兰塔的赛跑》(The Race between Hippomenes and Atalanta),1762-65年,诺埃尔.阿莱,油彩、画布,321×712公分,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
图9 《耶稣诞生》(Nativity),皮埃尔,油彩、画布,92 x 73公分,私人收藏
图10 《罗马皇帝奥列里乌斯分发食品给人民》(Marcus Aurelius Distributing Bread to the People),1765年,维恩,油彩、画布,300 x 301公分,皮卡第美术馆(Musee de Picardie),亚眠市(Amiens),法国
新古典主义代表画家大卫在一七七四年获得“罗马奖”,于一七七五年其师维恩就任罗马艺术学院院长,大卫趁便前往罗马,直至一七八○年。在罗马的六年期间,大卫对罗马古代文化发生极大兴趣,他研究了考古发掘出的纪念章、浮雕、青铜雕像等等,不仅参观庞贝之发掘作业,与雕刻家、考古学者亦来往密切。(注六)
一七八○年大卫回到巴黎之后,门生渐多,也先后担任国民议会议员、教育及美术委员会之委员长等要职;拿破仑就任皇帝时,又被推举为宫廷画家,在画坛有极大的影响,也为罗浮宫和法国博物馆的维护和建设有不小的贡献。一七八四年大卫被推举为艺术院会员,一七八五年以呈现理性、明晰、和庄重的《荷瑞斯兄弟之宣誓》参加沙龙展,当时受到极大赞赏。若以大卫和其同样得过罗马奖的远亲布雪(Francois Boucher,一七○三 ~ 一七七○年)相较,布雪一七五六年的《庞巴度夫人》以清澈的色彩画出玫瑰般色泽的肌肤和精美衣裳的柔软质感,而大卫的《荷拉斯兄弟之宣誓》则单纯有力的表现出古代雕像般庄严站立的英雄,突出了“完成大我、牺牲小我”的高贵主题。
图11 《庞毕度夫人》(Portrait of Marquise de Pompadour),1756年,布雪,油彩、画布,201 x 157公分,古代美术馆,慕尼克(Munich),德国
图12 《荷拉斯兄弟之宣誓》(The Oath of the Horatii)局部,1784年,大卫,油彩、画布,330 x 425 公分,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
西方艺术的发展中,艺术学院以学术方式的研究、训练制度,对艺术创作的题材、技术和风格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是促使新古典主义风行的推手。
(三)、法国皇帝拿破仑提倡,开展正统艺术有利环境
一六四○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曾召普桑回国为法国宫廷服务,当时普桑在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欧洲美术的中心罗马已有十六年的研究,回法国期间虽然仅仅只有二年,正统的古典艺术从此在巴黎扎根。之后于路易十四的鼓励下,勒布伦等艺术家更营造出法国古典主义的风潮与品味。但是在近代历史上,巴黎之所以成为世界艺术的中心,拿破仑的提倡功不可没。
十九世纪初,即位称帝的拿破仑(Napoleon Bonaparte,一七六九~一八二一年)提倡古代罗马式宏伟高贵的艺术风格。他领导专家学者研究、搜集古典艺术,不遗余力带动新古典主义的风尚,从新建造巴黎。一八○三年,拿破仑在罗浮宫内设置让民众都可参观王室收藏品的“拿破仑博物馆”,是国家艺术博物馆的正式成立,也是其理想中欧洲大帝国公民的艺术圣地。拿破仑军队纵横全欧洲,每征服一个国家,就带回当地的贵重艺术品(注七)。例如一七九六年至一八○七年从荷兰、意大利和德国带回大批艺术品充实罗浮宫的收藏;一七九八年七月举办“科学与艺术作品的凯旋仪式”;远征埃及时,让一百多位学者、画家随行,从事考古与记录工作,创立美术考古学,奠定埃及学的学术研究基础,也为罗浮宫充实了埃及古物的收藏。拿破仑大规模扩建罗浮宫、增加古罗马和古埃及艺术品展厅,他命担任宫庭画家的大卫管理,同时每年编列十万法郎的经费收购艺术作品。
罗浮宫自十二世纪末兴建以来,从御敌的城堡,经法兰西斯一世改建为文艺复兴色彩的皇宫,此后不断扩建,路易十四令建筑师比洛(Claude Perrault)和勒沃(Louis le Vau)按照文艺复兴风格改建东立面;到了拿破仑时期更承先启后,命佩西叶(Charles Percier,一七六四~ 一八三八年)和封登(Pierre Francois Leonard Fontaine,一七六二~ 一八四三年)沿着里沃利路(Rue de Rivoli)(注八)加建了北翼侧馆,使罗浮宫形成一个完整对称、拥有美丽花园的古典式宫殿。为纪念一八○六至一八○八年拿破仑胜利,佩西叶和封登又建造了一座仿罗马风格的卡鲁塞尔凯旋门(Arc de Triumph du Carrousel),正好作为杜伊勒里宫的正门(注九)。罗浮宫为坚固严密的石造建筑,楼层对称协调,显得古朴端庄,仰之弥高。廊柱间饰以精致典雅的雕刻,本身就堪称一件精美绝伦的古典艺术品。
图13 卡鲁塞尔拱门(Arc de Triumph du Carrousel), 佩西叶和封登,1806-1808,巴黎,法国
罗浮宫博物馆内收藏丰富,包罗广泛,堪称为艺术的宝库,不仅激发人们对艺术的向往,也为其它艺术馆树立典范,在艺术和社会教育方面影响巨大。许多习艺者前往临摹真迹,也使得罗浮宫博物馆像艺术学院般成为推行美术教育的重要机构(注十)。
除了建设和开放罗浮宫,拿破仑更依据古典精神规划整个巴黎市:他建造了凯旋门(注十一)和忠烈祠(现玛德莲教堂Eglise de la Madeleine)在内的纪念碑式地标和大批宫殿、教堂;整修塞纳河两岸,疏浚河道,并设立如喷泉等美化及便民的设施。巴黎的都市规划经常以对称形式结合宏伟的建筑、广场、大道,形成极为宏观、庄严气派的景观。如巴黎十二条大街都以凯旋门的星形广场为中心,向四周成放射状,气势磅礴;其中香榭丽舍大道(Avenue des Champs-Elysees 或 les Champs-Elysees)连接凯旋门与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并与杜勒里花园、罗浮宫成一直线,遥相呼应;其壮观足以傲视全世界的城市设计。拿破仑曾说要把巴黎打造成世界上最美的一座城市,显然并非虚言。
这些从罗浮、凡尔赛等宫殿到巴黎街头处处展现的古典艺术,也形成了以艺术潜移默化、教化人心的良好环境(注)。而拿破仑留下建设和制度,不仅促使新古典艺术的蓬勃发展,也巩固了法国在西方美术上的领导地位。
图14 里沃利路的罗浮博物馆门口 图14 局部图可看到罗浮博物馆拱门口中央特别注明公众通行
图15 凯旋门(Arc de triomphe de l'Etoile),夏尔格兰,1806-1836,巴黎,法国
图16 玛德莲教堂(L'eglise Sainte-Marie-Madeleine)内部,巴黎,法国
图17 罗浮宫内拿破仑的御座
二、新古典主义的艺术特质
文艺复兴时期,对古代的向往蔚为风尚;十八世纪中叶以后更因考古的发掘,再度引起人们收藏古董的喜好,和对古典主义的兴趣。这时以罗马为背景描绘表现古人精神的题材也风行起来,人们不仅是欣赏及学习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進而试图直接学习希腊、罗马的古典风格。
新古典主义的绘画是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素描为基础,在表现形式上模仿希腊、罗马的古典规则,强调理性的表现,作品单纯而明晰。其构图多呈静态,均衡严谨,画面细腻精密;题材多以古代神话、传说,或表现历史和现实的重要事件为主,借古代英雄的事迹表达勇敢、光辉等高尚品德和历史的大场面。其复古精神不在于直接模仿古物,而在仿效其美的本质,重现古典的朴实风格。因此创作按严谨的学院技法依序完成,讲究考古与逼真写实,从衣着、手势、到肢体动作都十分讲究,所以作品兼具现实感和庄严的戏剧性。目地在使观者在感同身受,以唤醒人们的高尚道德情操,与献身于理念的纯朴美德。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