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成语

云松


【正见网2010年01月12日】

成语是汉语中特有的短语,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约定俗成的语言。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是汉语独有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丰富、内涵最大的语言,而成语又是汉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成语一般是四字一组的短语,非常简短,简洁生动、音节优美、琅琅上口、典雅深邃,而且内涵很大。汉语中现存的成语非常丰富,大约有几万条之多,是一个非常珍贵的知识宝库。

成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浓缩了历史,融進了文化,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而形成丰富。成语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成语直接来源于历史。它不是人编造出来的,而是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的。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一个故事、一个典故,有它的来历。比如说,一说到“纸上谈兵”,马上就会想到长平之战;一说到“草木皆兵”、“风声鹤唳”马上就会想到淝水之战;一说到“围魏救赵”,就会想到孙庞恩怨;一说到“四面楚歌”,就会想到楚汉风云。那些历史事件、历史经验教训,甚至后人对历史的评价感叹,千言万语,都浓缩進了短短的一个成语之中。所以成语才有那么大的内涵,那么强的生命力,千百年来流传不衰。熟知成语典故之人,一读到成语,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鲜活生动的再现眼前;对历史不太熟悉之人,也会明白成语中引申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给人的教育启迪,通过成语这种方式流传了下来。各朝各代都留下了许多成语,所以成语又有各朝代鲜明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色。

成语还有着强烈的情感、价值观和鲜明的形象感。成语中有褒有贬,扬善抑恶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有些抽象的感情、概念,用语言很难描绘,但一个成语,就可以把人的感受完整而准确的表达出来,这是成语特有的魅力。比如哀声叹气、哀哀欲绝、哀思如潮就把人悲痛的感觉栩栩如生的描绘出来;比如目中无人、昂首向天、昂首阔步,就把一个人的骄傲自大活灵活现的刻画了出来;“三顾茅庐”表达了刘备的求贤若渴;“鞠躬尽瘁”表达了诸葛亮为国操劳的精神。仁、义、礼、智、信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在成语中都有形象和生动的表述。成语是包罗万象的,许多事物都有相应的成语准确的表达出来。恰当的引用成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添辉加彩。

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成语的产生形成,和汉语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古汉语文字洗炼、惜墨如金、高度提炼,这是成语产生的原因之一。古代的文人墨客喜欢作诗,习惯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言志抒情,而诗歌创作有着很严格的韵律要求,要求文字非常精炼,在严格的韵律下,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和最大的内涵,因此古人在诗歌的创作中,产生了大量的成语。如“煮豆燃箕”、“老骥伏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成语,都来源于诗歌。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神传文化。释、道、儒三教交相辉映,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所以,三教思想在成语中都有大量的反映。中华文化中,儒教是主流,读书人也称儒生,所以,反映儒家思想的成语是最多的,体现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的成语俯拾皆是,数不胜数。反映佛家思想的成语也很多,如大彻大悟、三生有幸、顽石点头、天女散花、回头是岸、明心见性、慈悲为怀、指点迷津等成语,都是反映的佛家思想。反映道家思想的成语也不少,如水滴石穿、清静无为、鲲鹏展翅、道法自然、弄玉吹萧、上善若水等等。三教思想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大大丰富了成语宝库。

共产邪党建政后,有系统、有目地的破坏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大量古籍典章付之一炬,传统文化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邪党的党文化,老百姓几乎接触不到传统文化。但是大量成语还在流传着,成语几乎成为那个时期中国人民和传统文化联系的唯一纽带。

但是随着邪党的破坏、道德的下滑、观念的变异,很多成语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已不懂得一些成语的真正含义了。比如说“视死如归”,很多人就理解为不怕死,其实这句成语有宗教内涵。宗教中认为人的真正生命是元神,而不是肉身,而元神来源于天上,那是人真正的家园。肉身死亡了,道德高尚之人元神就回到了天国,所以这个成语中包涵着宗教中豁达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并不是现代人理解的这么肤浅。比如说“天壤之别”,现代人的理解就是人的财富、地位、等级差异很大,其实天壤之别的真正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道德境界的差异很大,而并非指社会等级,道德高尚之人,死后将去天堂;道德低下之人,死后将下地狱,这就是天壤之别,和人的财富地位没有丝毫关系。富人并不一定能去天堂,也并非穷人才下地狱。比如说“大智若愚”,现代人的理解就是这个人很聪明,但故意藏拙。其实这个成语的真正含义是指那些有道之士,了透生死,看破浮生,名利富贵视为粪土,辱骂欺凌毫不动心,在常人的眼里就像傻子一样,其实他的智慧和境界和常人相比不知要高出多少。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