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0年01月31日】
吴起,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卫国左氏(现山东曹县北)人,善用兵。曾受业于曾子门下,初任鲁将,继任魏将。屡建战功,曾被魏文候任两河守,担负起抗拒秦国和韩国的重任,并取得了攻下秦国五城的辉煌战果。到西元前387年魏文候薨,魏武候继位,吴起继续效忠魏武侯。
一天,魏武侯与几位重臣乘着大船顺西河而下,视察吴起的防区,当船漂流到中流的时候,魏武侯凭栏远眺自己治下的山河:雄关险阻,尤如铜墙铁壁,固若金汤。魏武侯怀着一种很自豪和兴奋的心情对西河守吴起说:“我们的河山多么美丽壮阔,她是如此的坚固,这才是我们魏国真正的国宝啊!”吴起听后很平静的对魏武侯说:“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不在乎山川河流的险固,而在于能否以德治国,国君是否以德化民。从前三苗氏(西元前2070年)所统治的国家,左临洞庭湖,右靠彭蠡湖,依仗山河的险要,而不能够讲修德义,结果让大禹王把他们给灭掉了;到了夏桀称帝(西元前1600年)的时期,桀的领土左有黄河和洛水天险,右有泰山和华山为屏障,伊阙山象龙门把守南大门,北面羊肠路,狭窄迂回,易守难攻。可夏桀帝自恃有这些险峻的天险奇关无人能敌,不施德政,只知暴虐百姓,也不讲修仁政,最后夏王朝在他的手上覆灭,桀自己也被商汤放逐南方去了;更为典型的是殷纣王,他的王朝左有孟门山天险,右有雄伟的太行山,巍峨的常山(即恒山)在北方,浩浩荡荡的黄河横亘南疆,四面依山傍水,险隘重重。但殷纣王荒淫残暴,酷虐百姓。从不修德政,执政仅三十年(西元前1075~1046年),商王朝在他身上终结,纣王自己也被武王义军所杀。纵观历史,一个王朝的兴衰主要在于国君是否修德,并以德治国,而不在于山河关隘的险峻。倘若君王不修德政,咱们今天同一条船上的人,都可能背叛您,象敌对国家一般和您对立。因此,我认为,一个国君以德治国是最重要的,它是国家昌盛和长久的根本啊!”武侯听后,很感动的说:“说的好!有道理!”
吴起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在魏武侯那里尚未实施,就遭到魏国贵族的构陷和排挤。为了避祸,吴起只好离开魏国,投奔楚国。楚悼王很早就了解吴起的贤能,当吴起一到楚国,毫不犹豫的马上就封他为相。吴起也不负楚悼王的重托,大刀阔斧的开始了楚国的新政改革。他首先严肃法纪、颁布新的律令;第二,淘汰冗员;第三,废除公候世袭受爵制度,强迫贵族到边远地区开荒种地。吴起所颁布的法令多带有强制性色彩,和他自己向魏武侯所倡导的以德治国行仁政的主张大相径庭,对内对外都是独断专行,强力推行新政。完全以刑、罚替代了德化与仁爱治国。但是,这种形态的改革在当时成就是显著的。吴起把这些方面的改革而节省下来的资金,全部都用来供给军队将士,目地就是强兵!从西元前387年到381年,短短的六、七年的时间里,“诸侯皆患楚之强”(《资治通鉴》)。
在吴起强力推行改革后的楚国,一个原本就好战的国家,综合国力更加强盛。很快就南平百越国;北面击退韩、赵、魏三晋的進攻;并西進向强大的秦国开战。各诸侯国都害怕楚国的强大,但楚国的强盛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吴起的新政剥夺了楚国旧的宗族贵胄们的权益,他们都十分的怨恨吴起,大有不共戴天之势。西元前381年,楚悼王薨。在楚悼王尸骨未寒之际,贵戚大臣立即作乱,他们联合在一起追杀吴起。吴起被逼的走投无路,只好奔向停放楚悼王尸体的灵堂大殿,情急之下,吴起爬伏在悼王的尸身上,抱住了悼王。想以此来逃避被射杀的命运。但丧失理智的贵族们,让弓箭手们聚拢起来,同时射杀吴起。吴起在箭雨中丧生,楚悼王的尸身上也扎满了箭簇。事后,杀吴起的贵族们有七十多家被楚肃王满门抄斩,处以极刑。
吴起,一代名将,就这样陨落了。太史公司马迁这样评说:“吴起说武候以形势不如德,然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史记》)司马公说,吴起向魏武侯评说治国的宗旨,与其仰恃山河的险固不如实施德政更为可靠。然而,一旦到了自己为政的楚国,却又不修德政,反而以刻薄、暴虐、寡恩待人行政,因此而丧失了自己的生命。这就不禁让人感到,做人不可言行相悖啊!实实的为他深感悲哀了。
吴起与魏武侯的那段“在德不在险”(《资治通鉴》)的著名论断,让多少读史人至此都眼前一亮,拍案叫绝。一位以杀伐为业的兵家能如此把德治看的高于一切,真真是难能可贵!
然而,再看下去就不禁令人扼腕叹息,这位军事家不能言行一致,不能坚持自己的信仰和操守,最后走上了追求功利唯我独尊的畏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