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0年03月13日】
【原文】
秘书郎普城黄裳(1)为嘉王府翊善(2),每劝讲,必援古证今(3),即事明理,凡可以开导王心者,无不言也。至是迁起居舍人。
帝(4)方宠任潘景珪,台谏交章论之,多被斥逐,裳奏言:“自古人君不能从谏者,其蔽有三:一曰私心,二曰胜心,三曰忿心。事苟不出于公,而以己见执之,谓之私心。私心生,则以谏者为病而求以败之;胜心生,则以谏者为仇而求以遂之。因私而生胜,因胜而生忿,忿心生,则事有不得其理者焉。如潘景珪,常才也,陛下固亦以常人遇之,特以台谏攻之不已,致陛下庇之愈力,事势相激,乃至于此。宜因事静察,使心无所系,则闻台谏之言无不悦,而无欲胜之心,待台谏之心无不诚,而无加忿(5)之意矣。”
(出自《续资治通鉴 第一百五十二卷》)
【注释】
(1)黄裳:黄裳 (1146年-1194年),字文叔,南宋隆庆府普成(今四川剑阁县附近)人,着有《王府春秋讲义》与《兼山集》。为帮助嘉王学习,曾作〈太极〉、〈三才本性〉、〈天文〉、〈地理〉、〈皇帝王伯学术〉、〈九流学术〉、〈帝王绍运〉与〈百官〉等八图以献,但现仅〈天文〉、〈地理〉及〈帝王绍运〉三者有石刻摹图留存。
(2)嘉王府翊善:在光宗即位之初(淳熙十六年;西元 1189 年)黄裳为当时的左丞相留正起为皇子嘉王(后为宁宗)翊善。黄裳虽一再迁官,然屡兼王府翊善,直至其逝世前一年为止,前后凡五年。翊善的职责是专事教导皇子。
(3)援古证今:援引古代经典,以证明今天事物。援,引用。
(4)帝:宋光宗赵惇(1147年-1200年),南宋第三位皇帝(1190年—1194年)在位5年,享年54岁。
(5)忿(音份):生气、怨愤。
【语译参考】
秘书郎普城人黄裳担任嘉王府翊善,每次讲课,必定引用古代经典以论证今天事物,就事申明道理,凡是可以开导嘉王的心的,没有不讲的。到现在升任起居舍人。
宋光宗正宠信潘景珪,御史台官员和谏官纷纷上奏弹劾他,大多被驱逐,黄裳上奏说:“自古君主不能接受从谏的原因,是受到三方面的蒙蔽:一是私心,二是胜心,三是忿心。事情如果不出于公心,而固执己见,叫作私心。私心生,则以進谏者为心病而要想法子战胜他;胜心生,则把進谏者当作仇人而设法驱遂他。因为私心而生胜心,因为胜心而生忿心,忿心生,则事情就有不合道理的结果。如潘景珪,才能平庸,陛下固然也以常人对待他,只因为御史台谏官不断弹劾他,以致陛下更加包庇他,事势相激,乃到了此种地步。应该遇事静心观察,使心不被外物所动,那么听到御史台谏官的话自然不会不高兴,就没有想要战胜对方的心,对待御史台谏官的心无不诚之意,而就没有发泄愤怒的心思了。”
【研析】
中国人好面子,别人说不得的心态,普遍存在于社会中,黄裳上奏所言,即是针对人性的弱点。因为当时宋光宗接受不了台谏之言,纷纷驱逐他们,而黄裳任嘉王府翊善,常援古证今,故提出不能从谏的理由,乃是受到私心、胜心及忿心所蒙蔽,其实一言以蔽之就是私心所致。总认为自己的决定是对的,别人提出相反意见时,好像自己能力不足,被比了下去,想要自圆其说,证明自己是对的,遂想方设法,要赢对方,忿忿不平之心由然而生,此乃不以天下苍生为念,只顾全自己面子的自私心态,造成不良后果,即不言而喻了。此文不仅是黄裳的劝谏文,也是宋光宗的最佳写照,因他昏庸,体弱多病,又没有安邦治国之才,听取奸臣谗言,才在位5年,就使宋朝从孝宗时的清明转向腐败。
【延伸思考】
1.领导者处理事情如果不是站在公的基点,将造成什么弊端?
2.好面子的心态,在人际关系中,易遭致什么不良影响?
3.古代对于皇子的教育极为重视,请专人教导之,但却有许多人未能将老师教导的内化于心,仍然是昏君,为什么?请说一说你的看法。
【参考资料】
1.http://vm.nthu.edu.tw/history/shows/show01/astronomical.chart/contents/chart02/2.2《白话续资治通鉴》(第九册)沈志华 主编 建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