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文化漫谈(三)



【正见网2010年03月16日】

西汉、东汉时期

在卓具军事才能的韩信相助之下,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公元前201年正月,诸侯及将相们共同尊请汉王为皇帝,建立西汉,定都洛阳。

王莽辅政六、七年后,公元8年,王莽废孺子,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亡。公元23年,王莽被长安的反叛者杀死,新室灭亡。之后汉室宗亲刘秀赢得了天下,东汉从光武帝刘秀起,历经近二百年历史。
 


绘彩繭形陶壶: 敞口,束颈,圈足外侈,周身施黑陶衣,绘红、白相间的涡捲云纹图案,舒捲自如,给人以古朴、庄重、鲜丽之感。

汉代时期的陶制品无论在质地、品种、工艺以及装饰手法等诸方面都非常繁盛。陶器有灰陶、硬陶、铅釉陶等;装饰手法采用印纹、划纹、堆纹、暗纹、彩绘、浮雕、镂空等等。汉代前期的陶塑制品与秦代陶塑风格相近,型体较大,形象生动质朴,栩栩如生。在陕西咸阳、江苏徐州发现的西汉时期兵马俑,其造型、阵容展现出当时的艺术风格。

西汉在经过“文景之治”后,在汉武帝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其人文艺术、自然科学、手工业、造纸业、商业、水利等都达到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鸠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神鸟,《周礼》载:“罗氏献鸠养老,汉无罗氏,故作鸠杖以扶老”。是说到了汉代以后,因为没有了专门捕捉鸠鸟献给老人的罗氏了,就只好取鸠鸟吉祥长寿之意,将手杖的头雕刻成鸠送给老人,希望老人们能够得到神鸟的保佑,长生不老。所以古人常把鸠装饰在器物上。

1969年,在山东省济南市北郊无影山南坡的一座西汉墓中,同时出土了三件彩绘陶塑,其中一个彩绘陶高53.5厘米,为西汉时期所制,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该陶器呈鸟形似鸠,鸟形生动逼真,展翅欲飞,似传说中的神鸟。鸟背之上站立有3个人,其中一人身着赭色衣,双手撑圆盖伞,其前边有2人,拱手对立,均着朱色衣。两翼各载一鼎,形制相同,鼎身各绘两个心形红色纹,人形足。

这件彩绘陶器反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神仙世界。仙人乘着飞翔的神鸟,遨游那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表现了汉代人们追寻长生不老、修炼成仙的真实写照。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虽然商代中期就出现了原始瓷器,但瓷器真正的繁荣时期开始是在东汉,瓷器的坯胎由粘土或瓷石等复和材料制成,在摄氏1200~1300度的高温中烧制而成,胎体坚硬、密度高、细薄而不吸水,之后在胎体外面施釉,釉面光滑不脱落。

 


汉代陶罐

西汉,罐为灰色陶质,口微内敛,平底,四耳,腹中部饰一道凹弦纹。肩腹饰以拍印方格纹。腹下部饰以三道不太清晰的刻划弦纹。方格纹装饰是汉代最流行的一种花纹装饰。

汉代的陶瓷器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造型饱满浑厚,表面被广泛施釉。器物表面施釉烧成温度约在摄氏950~1000度之间。由于属低温釉,因此现在所见到的一些汉代陶瓷器表面有细微碎纹。到汉代为止,南方已出现比较成熟的龙窑,窑室增大并缩短烧制时间,此时期北方使用的馒头窑也得到较好的改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始与公元220年曹魏代汉,公元220年曹操死,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是为魏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221年,刘备在蜀称帝,是为昭烈帝,建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正式称帝,是为吴大帝,建都建业(江苏南京),国号吴。

三国并存的时代正式出现,史称“三国”,以魏国实力最强。

 


三国陶独角兽 高13.9厘米 身长26.5厘米 翁同和旧藏,手制,陶具青灰色。人面兽身,头与身体平行,独角。

265年,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废掉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从公元263年魏灭蜀以后,连年战乱,北方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西晋灭亡之后。许多门阀士族渡江南下,先后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与同时代北方的北朝统称“南北朝”。

东汉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了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至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仰佛。尤其是大批王公贵族出家修练,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

中国用莲花作为装饰题材大约始于周代。由于莲纹有着浓郁的佛教色彩,从东晋的初露端倪到南北朝的鼎盛时期,在各种工艺品中,莲花饰纹几乎无处不见,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莲花尊”。

 


青釉莲花尊,高67cm,口径19cm,足径20cm

 

尊撇口,长颈,鼓腹,高足外撇,肩、颈有6个条形系。通体纹饰达11层:颈部饰纹3层,自上而下为飞天、宝相花兽面及蟠龙,以凸弦纹间隔;腹部为器物装饰的主要部分,由6层莲瓣组合而成,上覆下仰,瓣尖向外卷起;胫部亦饰覆莲瓣两层,瓣尖亦外卷。器物通体施青绿釉,圈足内深厚,素胎无釉。

此尊为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四件莲花尊之一。器型高大,气魄雄伟,纹饰精美,集贴、印、堆塑、刻划、模印、浮雕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体。装饰题材莲花、团花、飞天与佛教艺术题材吻合,反映了佛教艺术对北方陶瓷的影响。经过化验分析,其胎、釉组成具有北方青瓷特点,该尊为北方青瓷的杰出代表作。

三国西晋时期的越窑瓷器上的装饰特点常有表现生活场景的图纹,刻画细腻逼真,也真实地反映了那一个时期的人们的生活。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其所制作的陶瓷做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成为当时名门贵族的日用品。东晋南朝时期,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陶瓷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如江西的洪州窑、湖南的岳州窑等等。温州一带的瓯窑陶瓷的特点则是胎质白中泛灰,釉层较薄,釉色淡青,透明度高,有细小开片,易脱落。

 


西晋青瓷罐:盘口,矮颈,溜肩,鼓腹,平底。肩部饰弦纹与花蕊纹带。肩、腹交接处饰弦纹与斜网格纹。四周附对称系各一。上腹部饰花蕊纹一周。施青灰色釉。器型稳重端庄。

 


西晋青瓷壶:青瓷唾壶,喇叭口,矮束颈,扁圆腹,腹下内收,圈足外撇,肩腹际饰;两周刻划弦纹,腹部排列六处模印堆贴纹饰,一为仙人骑神兽,一为祥云朱雀,两者间隔而置,两两相对,装饰效果颇类浮雕。除器底外,通体施青黄釉。

西晋覆亡后,各少数民族竞相建立政权,争战不已。中原的汉族人士不愿受胡族统治,纷纷南迁。由于时代的动乱局面使中原北方等地的文化、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陶瓷业也是一样,虽然北方地区对窑炉的使用也极少改進,仍延用馒头窑。然而到了北朝时期,却令人惊喜地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而且对后世有深远意义的陶瓷品种,这就是白瓷。

中国人的饮茶习惯当起于东周时的四川一带,东汉时饮茶之风传至长江下游,至东晋时,已成为王公贵族们的一种时尚。饮茶风气渐渐盛行,随着人们饮茶兴趣的增加,对茶器的要求也高了。当时有一种造型独特的鸡头壶,属茶酒器,流行于晋至唐朝初年,以壶嘴作成鸡首状而得名。

 


东晋 青釉羊头壶

由于这一时期崇尚读书、推崇士儒,笔筒、水盂、砚等陶瓷文具也被广泛应用,其中盛磨墨用水的陶瓷水盂有鸟、兔、牛等多样造型。瓷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被广泛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明代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
清代唐英的《陶人心语》。
《中国陶瓷史》叶喆民著
《中国陶瓷》冯先铭主编
中国陶瓷网
正见网有关文章
及其它相关文章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