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郑和下西洋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10年11月03日】

【原文】

郑和(1),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幌邸(2),从起兵有功,累擢(3)太监。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4)金币。造大舶(5),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6)之。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7)。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出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

【注释】

(1)郑和:(1371年-1433年),原姓马,名三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镇)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2)幌(音凡)邸(音抵):幌,幌镇,幌属。邸,高级官员的住所。
(3)擢(音卓):提拔,提升。
(4)赍(音机):带着,送物给别人。
(5)舶(音博):航海的大船。
(6)慑(音涉):使恐惧,害怕。
(7)耗废亦不赀(音资):花费也不计其数。赀,计量。

【语译参考】

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起初侍奉燕王朱棣于王府,跟随起兵有功,逐渐提升为太监。

明成祖怀疑惠帝逃亡海外,打算寻找他的去向,而且想向国外炫耀武力,以显示中国的的富强。明成祖永乐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他的同事王景弘等人出使西洋。率领士兵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带着许多金币。制造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航海大船六十二艘。从苏州刘家河航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起航,先到达占城,按照次序游遍西洋诸国,宣皇帝的诏书,借机赏赐各国的君主,不服从的就以武力镇压,使他们屈服。

郑和经历三朝皇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有占城……等,共三十几个国家。所取回不知名的宝物,无法计算,然而中国出使的耗费也不计其数。从明宣宗宣德以来,远方各国使者不时有到中国来,总的来说不如成祖永乐年间,而郑和也快老死了。从郑和以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不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通常传说的三保太监下西洋,成为明代初年的盛事。

【研析】

郑和在十二岁时投靠燕王朱棣,做了宦官,因为聪明能干,受到朱棣的赏识。靖难之役跟随作战,屡立战功,赐姓郑。经成祖、仁宗、宣宗三位皇帝,七次奉命远航,历时近三十年,到达南海及印度洋沿岸三十余国。他的航海在时间上比迪亚士发现好望角、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都要早七、八十年。其航程之远及船队规模之大,为历史罕见,不仅是明代盛事,也是世界航海史的创举。

明成祖之所以派郑和远航,主要是想要查访惠帝是否逃亡海外及炫耀明朝的富强和武力,召各国来朝,从而树立永乐皇帝的崇高威望。但郑和出使西洋,也非一帆风顺的,经历许多艰难险阻,甚至遭到伏击,但都凭其机智和勇武,一一化解。所以他七次下西洋,不仅使明朝威震海外,而且促進了与各国的海外贸易。远航保留了大量的航海资料,丰富了当时的地理知识,开拓了视野。但是耗资巨大,朝贡贸易让国库入不敷出,带出去的是丝绸、珠宝、瓷器,换回来的多为珍珠、玛瑙、珊瑚、药材等仅供朝廷享用的奢侈品,非民间所需,故无法像欧洲远航那样发挥着促進本国经济的效用。

【延伸思考】

1.十五世纪时,尚无通讯设备,而郑和率领那么多艘航海大船出海,你觉得在联系上,他们是如何進行的?
2.以前欠缺航海知识,也不知地球有多大,郑和他们怎样去克服这些困难?
3.你认为身为一个航海家,他们须具备哪些特质?

【参考资料】

1.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
2.《明史》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