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0年10月07日】
以神童 荐廷试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元年(1004),张知白安抚江南,见了他,以神童推荐之。真宗召来晏殊,与進士千余人,一起并试于朝廷中,晏殊神气坦然,毫不震慑,援笔立成一篇佳作。帝非常嘉许与赏识,赐他同進士出身。可宰相寇准却说:“晏殊是江外人。”帝左右四顾,然后说:“张九龄不也是江外人吗?”后二日,又再殿试诗、赋、论,此时晏殊上奏:“臣曾经私自学习并试作过此赋,请另试其它题目。”帝爱其诚实不欺的品德,于是另给题目,赋既完成,帝连连点头,数次称善。接着擢为秘书省正字,秘阁读书。并命直史馆的陈彭年,观察其住所和与其相互交游、相处者,每每称许之。
景德三年,召试中书,迁太常寺奉礼郎。东封恩,迁光禄寺丞,为集贤校理。晏殊遭逢父丧,回归临川,可因朝廷急需,因此脱下孝服破例起用,从祀太清宫。下诏让晏殊撰修宝训,同时判太常礼院。晏殊又丧母,此次特地请求非终服不可,但不许。再升迁太常寺丞,擢左正言、直史馆,为升王府记室参军。半年后,迁尚书户部员外郎,为太子舍人,接着知制诰,判集贤院。久之,为翰林学士,迁左庶子。真宗每次有事访殊,都用方寸小纸仔细书写、载明,他也将自己答奏之事,一并连稿件慎密封呈,可见帝重视他的程度。
主张“垂帘听政”
乾兴元年(1022),年仅10岁的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掌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自都想单独入见奏事,众官虽觉不妥,可没人敢否决他俩的决议。晏殊建言:“群臣想向太后奏事者,太后可垂帘听之,所有的臣子都不得见。”此议遂订定下来。后升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太后告诉东宫太子的一些旧臣,侍读之恩感激不尽,因此加给事中。并让晏殊预修《真宗实录》。進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晏殊有回上疏,议论张耆为人行事,不足为枢密使,此事忤逆了太后意旨。加之在玉清宫发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罢知宣州。
重兴学 自殊始
天圣五年(1027),晏殊贬知宣州,数月之后,改应天府,并延揽范仲淹至此教授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几乎都被废除,而有宋一朝注重兴学,可以说是自晏殊开始。于是朝廷召拜御史中丞,改资政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兵部侍郎、兼秘书监,为三司使,复为枢密副使,这些官衔未拜前,又改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
明道二年(1033),因太后谒太庙,有人建议请她“服衮冕”以進,太后以此事是否妥当,询问群臣,晏殊以《周官》所记载的后服礼仪应对,于是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迁刑部尚书,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
罢内臣监兵 改革长年积弊
当时正值赵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侵扰陕西一带,而宋将用兵屡屡败退。晏殊请罢黜内臣监兵之弊,不以对敌的机密阵图授以诸将,使得应敌大将有权决定一切,因而改被动为攻守有据;又招募弓箭手教导并训练之,以准备应敌战斗。又请求清出宫中长年积压不用之财物,以资助边防费用,凡是被其它有关单位溢领的财物或被侵吞的利益,悉数追回、作罢,并归还国库及相关部门开支。这些改革方案,朝中全都采纳并施行。
好贤 進贤才
晏殊平日居处,好礼贤下士,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至为相,更加擢進与奖掖贤才,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等,都因他的举荐而被進用,至于台阁成员,也多为一时之贤。帝也因为受他影响而奋然有向上之意,想利用这群有才干之臣,以更新陈腐的治国方针,因而小人、权幸一时都不得其便、无法发挥其恶言邪行。
晏殊让欧阳修出任河北都转运,谏官上奏该留原任,可皇上不许。孙甫、蔡襄上言说:“宸妃生圣躬(即皇帝),如今为天下之主,而晏殊曾接诏书,撰修《志宸妃墓》,可却没完成而不了了之。”又上奏谈论晏殊役使官兵、整治旧舍以图利。于是,降工部尚书、知颍州。然而晏殊当初是以章献太后才刚临朝听政,故墓志上不敢随便发表言论;而所役使之兵,乃是辅臣依例宣借所拥有者,所以,当时有识之人,都认为这些事都非晏殊之罪。
接着徙陈州,又徙许州,稍后又恢复礼部、刑部尚书。后又進祀明堂,迁户部,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徙河南府,迁兵部。不久,晏殊以身上有疾,请求回归京师以访名医、寻药治。事情既然摆平,晏殊又要求外调出守,仁宗特意留他陪侍经筵,下诏五日一次与上共起居,讲授经史,其礼仪、随从,均如宰相之待遇一样。过了年,晏殊病加剧,仁宗乘舆将往探视之。晏殊即刻让人飞驰上奏曰:“臣老病号了,将要远行了,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以成为陛下忧心之事也。”继而薨。仁宗虽然莅临祭奠,但仍以来不及亲自探病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并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刚直工诗 佳句广传
晏殊生性刚直简约,自奉清廉节俭。累任之役吏及庶民,颇为畏惧其?急、易躁的脾气。长于知人善任,富弼、杨察,都是他的女婿。晏殊为宰相兼枢密使,而富弼为副使,晏殊特地为此,向仁宗辞谢其所兼职务,可诏不许,其受皇上信任与礼遇即是如此隆重。
晏殊文章高赡典丽,各类文体应用自如,不受拘束,尤工于诗词,内容闲雅有情思,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晚年依然笃学不倦。文集二百四十卷,并有删修、改正梁、陈以后的名臣述作多种,为之集选成一百卷。
《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列传第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