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0年09月21日】
管鲍深交 各为其主
管仲,名夷吾,颍上人。年轻时常与鲍叔牙交好共同游历,鲍叔牙深知其贤能与才智。管仲因生来贫困,经常欺负鲍叔牙,占他便宜,可鲍叔始终善待和礼遇他,不把这些小事放在心上。
不久,两人因缘际会,鲍叔事奉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奉公子纠。等到小白被立为齐桓公,而公子纠被杀死,管仲成了囚徒。刚开始,齐桓公有意启用鲍叔为相,鲍叔推辞说:“臣所以比不上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心胸宽广和善、事事处处嘉惠于民,我赶不上;治理国家不失其宗柄、要旨,我搭不上;忠君施惠可结纳于百姓,我比不来也;制定礼义可取法于四方强国,我凑不上;手执击鼓立于军门为士卒助威加油,使全部军心都倍增勇气,我拼不过他。”
生我者父母 知我者鲍子
此时,鲍叔利用机会极力向齐桓公举荐管仲。他说:“大王如果只想治理好齐国,那么高,萦胛冶?逖懒饺司妥愎焕病L热裟??瓢灾詈钪?希?敲淳头堑眠M用管夷吾不可。夷吾如今被他所仕之国倚重,虽然这样,大王一定要将眼光放远,可千万别失去他。”
管仲曾与鲍叔一同在南阳作小买卖,当有盈利可分时,他总是欺负鲍叔而多取,可鲍叔知他因为要奉养母亲,时常捉襟见肘而贫困,并非私心贪念大炙之故。管仲曾说:“刚开始我很贫困时,曾与鲍叔共同做生意,等到平分财利时,我总是多给自己算点儿,可鲍叔却不认为我贪心,知我是被贫困所逼也。我曾为鲍叔花钱谋事而使他更穷困,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行事愚蠢,他知道时机与际遇,有利也有不利的区分。我也曾三次出仕、三次被君王黜逐,鲍叔并不以我为不肖人物,知我生不逢辰而已。我曾经三回出战、三回败走,可鲍叔不认为我怯懦不堪,深知我有高堂老母在也。我出仕的公子纠败亡,伙伴召忽也死了,我遭受幽囚耻辱,鲍叔却并不以我为无耻之徒,他知我不拘小节,而是羞耻于自己的功名无法彰显于天下吧了。因此我敢这样大声昭告: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这段发自肺腑的剖析之言,影响后世深远,如此一来,人们对能交上一个知己,无所不谈;或形容两人友谊的牢固与深挚,就使用“管鲍之交”这个典故。
位居宰辅 大力改革
于是,桓公听从鲍叔之言,用重大礼遇任管仲为宰相,管仲提出九项施惠之教化,照顾九种特殊的庶民百姓,使齐国大治:一曰老弱,二曰慈祥无依,三曰孤苦无靠,四曰有疾,五曰独居,六曰久病,七曰通缉在案,追查日久而无据者,八曰赈济后依然贫困的,九曰绝后者。
管仲既然得到齐桓公的认同而执掌国政,高居宰相之位辅佐齐国,当然必有一番作为。他认为以齐这么一区区小国,只东面滨海,要想全民富足,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各国共风俗、同好恶,必须大力改革,所以他提出的方案,号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粮仓府库囤积丰实,则庶民安居乐业而知书达礼;全国百姓丰衣足食,那么就能讲廉耻、知荣辱;居上位者能恪守法度,则父母兄弟妻子等六种亲属关系就牢不可破。)倘若四维(礼义廉耻)在民间不彰显,那么国家就灭亡啦。国家政令鲜少,有也是简单明了,如流水扩及荒原,顺民心而易遵行。世俗都这么认同,那就适度开放而给予之;世俗都这么否定的,那就该大刀阔斧的革新。”
知己知彼 放心给予
他的施政方针与方式,善于因为革除为祸已久之事而扭转为全民福祉,转变失败局面而成为卓著功绩。贵事情轻重之分,谨慎权衡得失。桓公南袭蔡国,管仲因此之故而伐楚,责备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也曾北征山戎,实际上是扩张领土,而管仲因而令燕国尊周室、奉行周召公之施政;于柯之会时,桓公本想背弃与曹沫所定之约,可管仲认为不妥因而信守然诺。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的种种作为,让诸侯由衷佩服,于是各国齐心,与齐国联盟共進退。所以管仲说:“知己知彼、放心给予,是为進取,这是施政之宝典也。”
鲍叔牙举荐管仲为相之后,自己身居他的下手辅助之。鲍叔的历代子孙均世袭厚禄于齐国,享有封邑者有十余世,他们都道德高尚、节操出众,常为名大夫。由此可知,天下如管仲之贤的人不多,而多的是像鲍叔一般,慧眼识英雄,能知人善任者。管仲卒,齐国仍遵行其政策,因此各方面表现常强于各诸侯。
尊王攘夷 一匡天下
也因此,齐桓公把握时机,登高一呼,九次联合诸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主地位;游说各诸侯国,一同抵御戎、狄等境外部族对中原的侵扰。攘夷于外,必须尊王──这是管仲以他先见之明提出的“尊王攘夷”的最佳谋略,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而使各国有照顾自己、壮大自己的机会。并且还一匡天下,化解了一次周王室的覆灭危机。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雄才大略的管仲,造就出威名远播的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结语
孔子曾称许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篇》)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霸主,匡正了分崩离析的周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欠缺教化,成为蛮夷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