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简介】七、《尔雅》简介

季黛 整理


【正见网2010年12月30日】

何谓《尔雅》

《论语・述而》 篇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所用雅言,是在诵读或教授诗、书、执礼之时。诗书执礼皆是雅言也。郑玄注说:“读先王典法,必正其音,然后义全,故不可有所讳。”这里所谓“先王典法”,也就是前面“诗书执礼”而已。故所谓雅言,乃是指六经之正义矣。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其正也。”或以为尔者附也,附于六经,作六经注解之用。故王充《论衡》以尔雅为“五经之训诂”,扬雄《方言》以《尔雅》为孔门“六经之诠释”,诠释六经字义辞旨之用。

晋郭璞云:“夫尔雅者,所以通训诂之指归。”唐陆德明云:“实九经之通路,百氏之指南。”宋邢.m则云:“诚传注之滥觞,为经籍之枢要者也。”先后对照可知“尔雅”实为诠释六经之工具书,犹今日之词汇字典耳,本身并无经义内容可言,是故历无师承及家学派别。

列入经典

先秦诸子似乎并不重《尔雅》,后世也目之为小学。相传汉武帝郊射,有人猎献豹文巨鼠一头,无人能识其名。有孝廉郎终军以“豹文鼬鼠”相对,武帝问其依据,郎谓出自《尔雅》,为武帝厚贶(厚赐),嘉其博学,于是自此学人纷纷读注“尔雅”。

汉武帝之后,历代来注疏《尔雅》的人甚多,除了探究六经之正义外,更非研讨尔雅,以其用来校勘不可。先后有刘歆、樊光、李巡、孙炎、沈旋、谢峤、郭璞诸儒学者为《尔雅》作注。最著名的是东晋郭景纯,竟在《尔雅》上,下了廿年工夫。而晋之郭璞、宋之邢.m所作注疏,亦均为后世称道。有清一代之邵晋涵所作“尔雅正义”,郝懿行之“尔雅义疏”,均为不可多得佳作,于学术上皆有价值。

自汉以来立诗、书、易、礼、春秋五经于学官,并设五经博士(乐经佚失故无六经)。迨唐分礼经为三礼,春秋则三传并列。遂以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加诗、书、易三者,合为九经。及文宗开成年间,国子学增益三者,即为孝经、论语、尔雅,合为十二经。迄宋又增列孟子,始为十三经。故尔雅乃正式列为往圣先贤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矣。

由来

大戴礼记“三朝记”中,即记有哀公欲学小辨,以观于政其可乎,问于孔子的一段:“子曰:‘否,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辨言矣。’”由此可见,《尔雅》早于孔子之前已存在了。而魏张揖進广雅表云:“昔在周公……制礼以导天下,著尔雅一篇,以释其义。”则已明明倡言“尔雅”为周公所著矣。

其后或有人谓仲尼所增,或云子夏所益,或曰叔孙通所补,莫衷一是。事实上,《尔雅》内容中,训诂、名物,与今或有异、同,只为增广见闻而已。其所引名物之称,事物之词,早已在六经之外,并非限于六经。依据四库提要云:“大抵小学家,缀集旧文,递相增益,周公孔子,皆依托之词。”这话比较可靠。如此《尔雅》早已存在于六经之时,当为一事实;而历世历代学人有增删补益,也是一项事实。故而《尔雅》早已成了递相增益见闻常识之词汇,而非限于注释六经文字矣。

沿革

汉书曾载明《尔雅》为三卷二十篇;而唐石刻经本,流传者为三卷十九篇,宋以后虽仍为十九篇,在篇目上,已有残缺及异同之处。

第一卷──内容释诂、言、训、亲等,共计四篇,释古今异语及宗亲人伦之间各种称谓。

第二卷──内容释宫、器、乐、天、地、丘、山、水等,共计八篇,释天地山脉河流宫室用器之名称。

第三卷──内容释草、木、虫、鱼、鸟、兽、畜等共计七篇,释自然生物之各种名称。

结语

《尔雅》自被列入十二经后,始为儒门子弟看重,但其内容过于浅显,释义亦过简约,并不足以启发六经之正义闳旨。四库提要云:“若夫尔雅经文之字,有不与经典合者,转写多歧之故也。有不与说文解字合者,说文于形得义,皆本字本义,尔雅释经,则假借特多,其用本字本义少也。”故《尔雅》于内容上,又不同于《说文解字》,并流于浅显及歧误之处亦多。但若以训诂小学视之,则探究先秦字汇辞义,以博见闻,校勘六经原旨本义,虽不足任阐扬宏旨,但也有其不可缺之参考价值存焉。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