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1年05月12日】
晋・陆机《洛阳记》
洛阳城,是周公所建造的。东西十里,南北十三里。城上每一百步设有一楼橹(高耸而无覆盖之房,用来了望敌人的),外头有沟渠。
洛阳城内,西北角有金墉城,东北角有楼,高百尺,是魏文帝所营造的。
云台高阁有十四间,乘风观阁共十二间。
洛阳南宫有承风观,北宫有增喜观,城外有宣阳观、千秋、鸿地、泉城、扬威、石楼等观。城外更有鼎中观。
宫中有临高、陵云、宣曲、广望、阆风、万世、修龄、总章、听讼,总共九观。都高十六、七丈,使用云母片当窗玻璃,称为“曜之”(曜指日光),时有光芒闪烁。
所谓三市,是三个大城周边的市名。金市在大城西,南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按:金,市名。商周时认为西兑(周易卦名)为金,故曰金市。
铜驼街,在洛阳宫南面,金马门外,人物繁盛。俗语云:“金马门外聚群贤,铜驼街上集少年。(金马门外群贤聚会,铜驼街上少年集中。)”
汉朝洛阳有四关。东面成皋关,南边伊阙关,西面函谷关,北边孟津关。
城南五十里有大谷,旧名通谷。
紫微宫中建有一柱观。
北魏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
公元六八年,汉明帝派人将佛教迎入了京城,随后又为佛教建造了在华的第一个根据地──白马寺。从那时候开始,佛教便在汉朝期间逐渐地流传民间。
北魏自孝文帝(元宏)于太和十七年(西元493)迁都洛阳以后,因为信仰佛教,在洛阳大建佛寺;当时洛阳城中,有新旧佛寺一百所,僧尼二千余人。其后各朝继续兴建,蔚为大观。不仅寺塔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涌现,而且其建筑也无比奢华。资料统计表明,公元五一八年前后,洛阳共有佛寺五百余所,而它在最多的时候曾一度达到过一千三百七十六所。
但自孝庄帝起,北魏的大将尔朱荣反,兵陷洛阳,六年之间,洛阳连遭数次洗劫,佛寺便完全夷为丘墟。杨炫之目睹心伤,因摭拾旧闻,追述故迹,写了这部《洛阳伽蓝记》。伽蓝乃梵语“僧伽蓝摩”之略称,意译乃“众园”的意思,即僧众所住之园林;世因称佛寺为“伽蓝”。
杨炫之在《魏书》及《北史》中均无传,生卒事迹不详。只从所著《洛阳伽蓝记》中,知其仕北魏为抚军府司马,在孝庄帝永安间(西元528、529)任奉朝请。伽蓝记作于孝武帝永熙(西元533)以后。
这部《洛阳伽蓝记》的“序”里,杨炫之详述了洛阳当时城门构建与命名的概况:
太和十七年,高祖(北魏高祖)迁都洛阳,诏来司空公穆亮营造宫室。洛阳城门仍依照魏晋时的旧名。
东面有三门:北头第一门,曰建春门。汉时称上东门。阮籍诗:“步出上东门”就是指这个啦。魏、晋时叫建春门,高祖因而不改。次南曰东阳门。汉朝称中东门。魏、晋叫东阳门,高祖因而不改。再次南曰青阳门。汉代叫望京门。魏晋称清明门,高祖改为青阳门。
南面也有四门:东头第一门曰开阳门。起初,汉光武迁都洛阳,建筑此门才刚完成,尚未命名;忽然有一夜,有根柱子,不请自来,在楼上竖着。后来接获琅?郡开阳县县官紧急上书,谈到县办公署南门有一根柱子,无故飞去,不知所终;于是下令县官亲自来探视一下,果然此根柱子即彼根柱子是也!于是就以开阳为名。自魏及晋因而不改,高祖亦然。次西曰平昌门,汉叫平门,魏晋称平昌门。高祖因而不改。再次西曰宣阳门。汉称小苑门。魏晋叫宣阳门,高祖因而不改。
西面有四门。南头第一门曰西明门。汉称广阳门,魏晋因而不改,高祖改为西明门。次北曰西阳门。汉称雍门,魏晋叫西明门,高祖改为西阳门。再次北曰阊阖门,汉时叫上西门。上有铜制的璇玑、玉衡(两者皆古时测天文的器具),以齐七政(此句,语出《书经 舜典》)。魏晋称阊阖门,高祖因而不改。又次北曰承明门。承明者,高祖所立,此门面临金墉城前的东西大道。
刚开始迁都洛阳为京城之时,城内宫阙未曾建好,高祖暂时住在金墉城。城西有王南寺,高祖数次到寺中与沙门(即释教)谈论经义,所以来往均通过此门,而尚未命名,世人都称之为“新门”,当时王公卿士,经常迎圣驾于新门。高祖告诉御史中尉李彪说:“曹植诗云:‘谒(请见)帝承明庐。’此门宜以承明为称。”因此就以“承明”为门名了。
北面有二门。西头曰大夏门。汉时叫夏门。魏晋称大夏门,高祖因而不改。宣武帝造三层楼,离地高二十丈。洛阳城的门楼都有两层高,离地百尺,只有大夏门是三层,所以整栋拔地而起,高耸入云。东头曰广莫门。汉代称谷门。魏晋两朝叫广莫门,高祖因而不改。自广莫门以西到大夏门之间,宫殿、观寺相连不断,一直广被于各城门之上呢。
又:每一个门均设有三道城门,即所谓的九轨。
洛阳的地理位置
洛阳位于神州大地的中部,不但在地理位置上是全国交通之要塞,而且它自古以来都是全国的施政、经济、文化和军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洛阳在河南省西部,地处洛水之北,水之北之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内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
由晋・陆机《洛阳记》一文的开篇可知,洛阳由周公营建,建城于公元前十二世纪,自夏、商、周以来,曾有13个朝代在此定都,定都历史有一千五百多年,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华夏文明和神传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一词便源自“洛阳”。
洛阳也是中国悠久历史中最为古老的帝都王城,华夏、中华、中土、中国、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西元190年,董卓焚烧了洛阳。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大都市,隋唐设洛阳为东都,全盛时人口百万,四方纳贡,百国来朝,盛极一时。北宋以洛阳为陪都──西京河南府。洛阳在金、蒙、元、明、清时为河南府治。明代末年,李自成的一把大火又将洛阳烧毁。如今的洛阳以牡丹花、龙门石窟、白马寺闻名于世,号称千年帝都。
结语
不管时间是“沧桑”还是“一瞬”,或如李白认为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总之,万物皆有灵,这五千多年来看尽人世更迭、红尘迷雾的洛阳城,除了在历史的轨迹里,陪同凡夫俗子载浮载沉之外,在战争兵火的洗礼之下,或遭土崩瓦解或是一再重建,可它仍屹立不摇;在朝代兴亡的更替中,在断垣残壁内,在繁华笙歌里,静观一切,不为所动!尽管外貌时好时坏、宫殿时修时毁,却一点也不能减损与影响它所负使命──记载神传文化的泽被中土、积淀人类道德的璀璨精华,以及存证文明发展的天定历程,为往后的宇宙大戏开锣奠基。
【备注】陆机(西元261―303),字士衡,西晋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曾任平原内史,故世称“陆平原”。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与潘岳并称“潘陆”。 陆氏家族为吴国世臣,祖父陆逊是东吴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