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断章取义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12年12月10日】

【原文】

齐庆封好田而耆酒,与庆舍政,则以其内实迁于卢蒲嫳氏,易内而饮酒。数日,国迁朝焉。使诸亡人得贼者,以告而反之,故反卢蒲癸。癸(1)臣子之(2),有宠,妻之(3)。庆舍之士谓卢蒲癸曰:“男女辨姓,子不辟宗(4),何也?”曰:“宗不余辟,余独焉辟之?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恶识宗?”癸言王何而反之,二人皆嬖,使执寝戈而先后之。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注释】

(1)癸:卢蒲葵,春秋齐国人,生卒年不详。

(2)臣子之:为子之的家臣。子之即庆舍,庆封之子,春秋齐国人,生卒年不详。

(3)妻之:把女儿许配给他。妻,音同“气”。

(4)子不辟宗:您不回避同宗。子,您。辟,通“避”,回避。庆氏与卢蒲氏都姓姜,故为同宗。

【故事阐述】

春秋齐国的庆舍极为宠爱家臣卢蒲癸,还把女儿许配给他。因为庆氏与卢蒲氏都姓姜,所以有人就问卢蒲癸说:“你结婚怎么会完全不回避同宗的女子呢?”卢蒲癸则回答:“既然同宗的人不回避我,我何必要回避他呢?”他就举了例子:赋诗明志时,可以断章取义,我只取我所需要的,哪还知道什么同宗呢?

所谓的“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指的是春秋时代的人,在外交场合或日常生活中,常会截取既有诗篇中一部分的句义来表达自己的意志与立场。

在《左传.襄公十四年》提到:晋、鲁等国要攻打秦国时,军队来到泾水,大家为了是否渡河而犹豫不决,晋国大夫请鲁国大夫孙叔豹表示意见,孙叔豹就用了《诗经.邶风》中的首章回答:“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原诗是刻画一位待嫁女子决意出嫁的心情。孙叔豹只是借此表示,无论水深水浅,一定要渡河的决心。像这种“赋诗断章”的方式,在《左传》中屡见不鲜。

后来“断章取义”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多用来泛指截取诗文或谈话中的某一段落而言。

【讨论】

(1)当有人问卢蒲癸说:“你结婚怎么会完全不回避同宗的女子呢?”时,他是怎么回答的?

(2)孙叔豹引用了什么篇章来说明渡河的决心?

【造句练习】

例:阅读文章要详实,切忌断章取义,弄错作者的原意。

例:这些断章取义的批评文字,不值得一看,只会误导读者的想法。

【课后时间】

成语配对。(因考虑到海外华人不会台湾的注音符号,是否改用英文字代替较适合?请参考。)

1.      形容医术高明        a目光如豆

2.      形容声音美妙        b别出心裁

3.      形容创意十足        c黄莺出谷

4.      形容情况危急        d千钧一发

5.      形容见识短浅        e华佗再世

参考答案:

1.e  2.c  3.b  4.ㄈ  5.a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