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4年04月16日】
一、真西山论菜
真西山:真德秀,字景元,后又改字景希。宋代时的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曾任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职。学宗朱熹,人称西山先生。
真西山论菜道:“老百姓不能够一天面有菜色,士大夫不能够一天不知道菜味。我认为:老百姓面有菜色,是因为士大夫不知道菜味。 如果朝廷里,从芝麻官到公卿大夫,都是能够吃素菜的人,那么,他们一定会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老百姓何愁没有饭吃、而面有菜色呢!”
(事据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
【附言】
真西山以“菜”论官与民,出语新奇。百姓不能有菜色,意在百姓生活应该富足,不要面黄肌瘦。而士大夫不能不知菜味,说的则是做官要切实体验百姓的生活境遇,与民共甘苦;不可大鱼大肉、花天酒地,而不顾百姓死活。因此,真西山哪里是仅在论菜,而是在论治国济民的根本大计。
真西山有独特的观察角度,有论世的新切入点。此非贤者不能为也!
二、缄封如故
仲微最初担任蒲田县尉,代理县令行事。县里有个人,在执政者那里说他的好话,并且暗里交给仲微一封推荐信,仲微接受后,收藏起来。
过了一年,那人家里欠了县里的租税,仲微就逮捕了他家的奴仆。那人有怨言,说曾有信向上司推荐他……仲微就把他写的推荐信,拿出来,还给他。那人一看信的封口,像从前一样,并未启封。于是羞愧地向他道歉。
(事据明代冯梦龙《智囊》
【附言】
仲微不在意他人的颂扬和引荐,也就不会有意为人屈作庇护。
人与人交往,有的人平心相交,论公而不论私;有的人偏心相交,论私而不论公。仲微属于前者。那位某人,属于后者,所以某人欠租而奴仆被仲微抓去,事出必然。
三、吴琳能官能民
吴琳,字朝阳,黄冈(今湖北黄冈)人。明太祖朱元璋时,曾任国子助教,吏部尚书等职。
吴琳在吏部任尚书期间,曾经主动辞官还乡,闲居在家。明太祖不清楚他回家干什么,曾派使者去察看他。
使者偷偷地走到吴琳的房子旁边,看见一个农夫,坐在小板凳上,拔起秧苗,撒在田里,准备捅秧。仔细看看:这个农夫的容貌,很是自然从容,而且端正。使者便向农夫问道:“吴尚书的家,在什么地方?”
吴琳拱手回答说:“我就是吴琳。”
使者回去把吴琳的情况,报告给明太祖。明太祖心中释然,很器重他,又召请他回京,恢复了他的官职。
(事据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
【附言】
吴琳做过吏部尚书,称得上是个高官。他辞官回乡以后,心平气和地做一个农夫。这二者之间,可以说有天壤之别,吴琳却能泰然处之。
从高官到农夫,个人的名利跌入低谷,心态难得平衡,况且社会上无数异样目光的注视,足以叫人浑身不自在。所以,人难得的是为官之后为民,能官而又能民。
四、汪汝达损俸守穷
明朝的汪汝达,在黄岩做县令,自动减少自己的俸禄,把钱用来修筑城墙。因此,敌人来攻城之际,百姓也不慌乱。
他做了二十几年官,清正廉洁。汪汝达离开黄岩县的时候,手下的官吏,送来平日收缴的罚金,说道:“这些钱照例是应该归你的。”
汪汝达吃惊地说:“做官除了日常的俸禄之外,还有应得的钱财吗?”他拒不接受。
汪汝达家里很穷,以致于连饭都吃不上,他只好把住的几间房子卖了维持生计。黄岩县的百姓知道他穷,大家凑集了八十两银子,打报告送上官府,然后由官府邮寄给他,恰好遇上他病死了。于是,就把这笔钱,作为他的殓葬费。
(事据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
【附言】
汪汝达在黄岩做了二十多年的县令,不仅不肥自己的腰包,而且为修筑城墙,减少自己的俸禄;并拒收俸禄之外的钱财。以致告老还乡之后,生活穷困,苦不堪言。竟到了这样的地步。可见他的清正廉洁,实实在在。这样清廉正直的“父母官”,自然会赢得百姓的尊敬和拥戴。
五、袖箭绝技
我(原作者李介立自称)的同乡顾言,是南昌太守,有一天,设宴招待刘綎大将军。酒喝到兴头上时,顾言问刘将军道:“听说你袖中藏箭,发则命中,人莫能避。你怎么能有这样高超的绝技呢?”
刘将军说:“这不过是少年就开始苦练,用以对付紧急情况的雕虫小技罢了。”
顾言太守想亲眼看看,请求刘将军发射一下袖箭,以取乐。刘将军开始不愿意,后来,由于盛情难却,不得已,就把座位搬到前窗,要人在座位后边、几十步远的地方,挂一个铜环。他左手拿着酒杯,右手往后扔箭,十支箭,支支穿过铜环飞出,无一闪失。
客人们看了,无不拍手称赞。
(事据明代李介立《天香阁随笔》)
【附言】
袖箭堪称为一种绝技。刘将军不看目标,而凭感受,反手掷箭,无不中的,技艺实在高超。他的纯熟的技艺,来自于长期的磨炼,因此才达到这样炉火纯清的境界。
并非人人都要如此!但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应该和需要掌握一种技艺。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其道理总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