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4年06月08日】
一、改诗揭露负心考官
据《全唐诗话》记载:唐代宗年间,有一主考官名字叫魏扶。他曾于试院壁墙上,题诗一首:
梧桐叶落满庭阴,
锁闭朱门试院深。
曾是当年辛苦地,
不将今日负前心。
前两句描写试院的优美环境及肃穆气氛,接下来表明自己(魏扶)也是科举出身,在选拔应试诸子时,决不“负前心”。然而后来的事实却证明,魏扶言而无信,在主考中,徇私舞弊,纳礼受贿,致使许多真正有才学者落选。
众人对魏扶这种口是心非的做法,气愤至极,想到他写的那首冠冕堂皇的诗,更是怒火中烧。有好谑者,将他所写之诗,抹去每句前面的两个字,变成了一首五言绝句,即:
叶落满庭阴,
朱门试院深。
当年辛苦地,
今日负前心。
经这么一改,全诗的意思就与原来的诗,截然相反,将魏扶一阔脸就变,“今日负前心”的面目,昭示于天下,予以冷嘲热讽,让这位贪贿之官,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二、人不如鼠
曹邺,字业之,桂州(今广西桂林)人。唐大中进士,官郎中、扬州刺史等。
据《全唐诗》记载:曹邺曾作《官仓鼠》诗,句为:
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
诗的前两句,貌似平淡而又略带夸张,形象地勾画出官仓鼠不同凡鼠的特征和习性。读者稍加思索,便不难明白:“大”是饱食积粟的结果;“见人开仓亦不走”是因为无人整治的缘故。第三句由“鼠”写到“人”,“健儿无粮百姓饥。”
诗人以强烈的对比,揭示了人不如鼠的社会现实,进而在最后提出质问:是谁把官仓里的粮食,日复一日地供奉到老鼠嘴里去的!
总之,此诗以官仓鼠,比喻那些只知道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譬喻妥贴,词浅意深,主题鲜明,讽喻性极强,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人不如鼠、是非颠倒的社会腐败现象。
三、除却人间黑心虫!
陈标,唐代诗人,穆宗长庆年间进士,官至侍御史。他曾写过一首题为《啄木谣》的诗,句为:
丁丁向晚急还稀,
啄遍庭槐未肯归。
终日与君除蠹害,
莫嫌无事不频飞。
诗以啄木鸟的终日劳碌,却得不到主人理解的描述,说明了忠心耿耿、埋头苦干者,远远比不上那些频繁往来吹捧、甜言蜜语逢迎者的易得欢心和宠幸。诗人对这一不合理的腐朽现象,通过巧妙的比喻,予以嘲讽。
旧时,还有一首吟咏啄木鸟的诗,刻画得更为生动感人:
此禽不与众禽同,
头戴朱冠一点红。
嘴似铁钉钉铁木,
爪如铜钻钻铜桐。
朝飞南浦云烟外,
夜宿西山风露中。
非是远来求食啄,
只思除却黑心虫。
未句妙极,除却人间黑心虫,不亦快哉!
四、东都望幸
章碣,桐庐(今属浙江)人。唐代乾符迸士,工诗,多有愤激之音,后流落不知所终。他曾写过一首七绝。题为《东都望幸》,句为:
懒修珠翠上高台,
眉月连娟恨不开。
纵使东巡也无益,
君王自领美人来。
意思是:居住东都洛阳的宫女们懒得梳妆,一双蛾眉也因怨恨而紧锁,她们为什么这样神情黯然呢?因为她们知道,即使皇上从长安东巡到此,也会带着“美人”而来,所以她们盼望临幸的愿望,必然落空。
从字面看,诗写的是“宫怨”,实际上它是一首隐喻诗,主旨是“士怨”。据《唐摭言》记载:“邵安石,连州人也。高湘侍郎南迁归阙,途次连江,邵安石以所业投献遇知,遂挚至辇下。湘主文,邵安石擢第。诗人章碣赋《东都望幸》诗刺之。”所寓含意是:准备应试的士人,都满怀怨恨,因为主考官把自己的“美人”领来了,从而使他们登第的希望落空。
此诗妙用隐喻,比拟切至,新颖别致,含蓄有味。
五、痘症天花
陈黯,泉州南安(今属福建)人,晚唐文学家。据《文苑英华》记载:陈黯少年时患痘症,成了麻子脸。13岁那年,陈黯带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清源县县令。
县令见眼前少年,长了一脸麻子,心里不太愉快,对他递上的诗作,并未仔细览阅。反而要他立即以麻脸为题,当场作一首诗。陈黯压下了心头的怒火,吟道:
玳瑁应难比,
斑犀点更嘉。
天怜未端正,
满面与妆花。
全诗的意思是:用玳瑁制作的装饰品,虽然漂亮,也难比我脸上的麻子点。我脸上的痘症,比那用犀牛角制作的小花斑更为美好。老天爷爱怜我,觉得我的长相还不够端正,所以才给我的脸上,装饰了这些美丽的花点。
县令原本想拿陈黯的生理缺陷开玩笑,而陈黯却全无自卑之感,反以贴切的比喻,为痘症写了一首赞歌。此诗表现了少年诗人陈黯超常的诗文才华。
从此以后,痘症也因为“天怜未端正,满面与妆花”的诗句,而有了“天花”的雅名。
六、重见云英
罗隐,本名横,字昭谏,余杭(今属浙江)人。他“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可惜一生怀才不遇,屡次科场失意,故改名为“隐”。
据《鉴戒录》记载:罗隐当初赴京赶考,在钟陵地区,结识了颇有才思的歌妓云英。约莫十二年光景,他再度落第路过钟陵,又与云英不期而遇。见她仍隶名乐籍,未脱风尘,罗隐顿生无限感慨。更不料云英一见面,却惊诧道:“怎么罗秀才还没有脱去白衣(当时举子所着服装)?”
罗隐听了深感惭愧,当即吟诗一首,句为:
钟陵醉别十余春,
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
可能俱是不如人?
此诗借云英风姿出众,暗况自己才华过人,“可能俱是不如人”的发问,传达出作者一腔不平之气。怜己悯人,慨叹沧桑。从文字风格看,此诗寓愤慨于调侃,化严肃为幽默,语意简妙,亦庄亦谐,一语百情,耐人寻味。
七、为民请命诗
据《西湖志》记载:唐朝未年,钱镠雄霸东南,自称“吴越王”。
他在当政时,规定凡在西湖打鱼的,每天必须交纳一定数量的鲜鱼,称为“使宅鱼”。渔民们常因交不够而上街买来补足,不少人干脆逃往外地求生。
罗隐当时正在“吴越王”府中,对渔民们的怨言早有耳闻,决心伺机为民请命。
一日,罗隐陪钱王(钱镠)闲坐聊天。室内壁上挂有一幅《幡溪垂钓图》,画的是吕望(即姜太公)在幡溪直钩垂钓之事。罗隐正想就此图借题发挥,恰好钱王请他为此图题诗,他早已成竹在胸,即刻题写完毕,句为:
吕望当年展庙谟,
直钩钓国更谁知?
若教生在西湖上,
也是须供使宅鱼。
姜太公当年直钩垂钓,目的是等待机会施展政治抱负,罗隐由吕望垂钓,联想到西湖渔民,暗示了他们对“使宅鱼”这一苛刻规定的不满。
钱王读出了诗中的讽谏之意,哈哈大笑,马上传令:减征“使宅鱼”。
罗隐因写此诗,受到西湖渔民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