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6年01月14日】
李沆(读航的去声),字太初,肥乡(今属河北)人。他是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历官给事中、参知政事。宋真宗即位后,又任中书侍郎,后任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即宰相)。李沆品端行正,在任期间,尽力辅佐朝政,志虑深远。李沆担任宰相时,王旦也在朝中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当时西北常要用兵,故李沆和王旦,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王旦叹道:“何时才能四边安宁,太平无事,我们也可优哉游哉。”
李沆却说:“稍有些忧心勤苦之事,可使我们心中常怀警戒。等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朝廷就未见得能够无事了!”后来契丹与宋朝和亲,边境得以安宁。王旦问此事如何?李沆答道:“此事好是很好,只怕边患宁息,主上会慢慢生出奢侈之心!”王旦听了李沆此话,很不以为然。
李沆时时向朝廷上奏一些四方水旱、灾害及盗贼为害的情况,王旦认为这些小事,不必惊动皇帝。李沆语重心长地对王旦说:“主上正当年少,应当让他知道天下四方的艰难。不然他血气方刚,即使不沉溺于声色犬马之类,也会搞大兴土木、甲兵,或者祷祠之类的事情。我年事已高,当然不一定能看到这些了。这都是你今后必须操心之事。”此语不幸被李沆所言中,李沆死后,真宗因为天下太平,便大搞封禅,大兴土木,营造宫观,又起用如王钦若、丁渭等一大批佞臣。
王旦在朝,眼见自己无力谏止,想离职又不忍,想起当年李沆的卓越远见,感慨万千,叹道:“李沆真是个圣人啊!”确实,李沆当年是被人称作“圣相”的。
李沆性格纯厚沉稳,寡言少语,不求声誉。他为相,凡事依遵法令,从不营私。退朝回到家中,整日正襟危坐,不倚不侧。他不治产业,身为宰相,家中却并不富裕。他刚出来为官时,宋太宗知道他家贫穷,曾特地赐钱三十万。当宰相多年,李沆家中始终没有造房子,故屋宇狭小,厅堂前只能勉强回马。况且墙倒壁破,实在不像样子,李沆却丝毫不放在心上。有人劝他修造宅第,李沆笑着回答道:“这房子如果作宰相的厅堂,确实是过于狭小了一点。但是房子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如果作为像太祝这类小官所用的厅堂,就觉已经很宽大了。”意思是他的子孙们,用不着宽大的房屋,故始终不肯修造房屋。堂前墙垣坏了,他妻子故意嘱咐下人不要修葺,想试试丈夫管不管此事。过了一个多月,李沆毫不在意,始终不提起要修葺。妻子对李沆提起,李沆说:“我拿朝廷这么多的俸禄,还时而有赏赐,也并不是没有钱修这房子。但是世事总是有缺陷的,哪能事事都十全十美,圆满如意呢?如果修宅第,必须要一年才能修葺好。人生朝晚,都很难说可保平安,本应常怀惕厉,又哪里能够长住久安呢?有这么一所房子住住,也就应该知足了,干吗非要住很多、很豪华的房子不可呢?”
李沆家的宅第,始终没有另加修造。李沆家居,和弟弟相处十分友爱,有空时,大家在一起喝酒清谈,没有一句话,提到朝廷政事;也从来不提家事。
正是:
人生朝晚,难保平安;
常怀惕厉,谨避逸玩。
衣宁弃鲜,屋不求宽;
知足常乐,国泰民安。
这种宰相,真是圣贤!
(《宋史•李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