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珍事:顾炎武老母临终示大义

曾敬贤


【正见网2016年02月21日】

明末清初时的伟大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初名绛,字忠清,自署蒋山佣。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昆山人(今属江苏)。他出身于江南大族,自小聪慧过人,读书一目十行,十四岁即补诸生,这时尚在明朝。顾炎武见时世多故,所以不图仕进,讲求经世之学。他曾参与明末“复社”的活动,清兵南下后,跟从昆山县令杨永言等举兵反抗,当时的鲁王曾授予他兵部司务之职。失败后,侥幸得脱,遍游各地,考察山川形势、风土人情,实有心复明。

顾炎武当外族入主之时,始终保持民族气节,这与他母亲王氏,对他的教育激励不无关系。清兵入关,占领北京后,又挥师南下,一路奏凯,腐败的明王朝,已无多少抵抗之力。顾炎武的母亲,居住在常熟的语谚泾(地名),位于昆山和常熟两县之间。没过多少时候,清兵就顺利地打过长江,相继占领了昆山、常熟。顾母听到昆山、常熟沦陷的消息后,就不再吃东西,绝食了十五天,终于去世。待安葬完毕,清兵也到了语谚泾。顾炎武的母亲临终时,曾谆谆告诫顾炎武说:“我虽然身为妇道,但同样身受明朝的恩惠,所以和国家一道灭亡,这是应有的忠诚气节。你应该不事二姓,不要做别朝的臣子,不要辜负世世代代所受的明朝之恩,也不要忘记祖先的教诲。这样,我在九泉之下,也就可以瞑目了!”(关于顾炎武母亲的遗言,《清史稿》顾炎武本传中,只简单地记述道:“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想是有所避忌。此处所记,乃本之于《顾亭林文集》中顾炎武亲撰的《先妣王硕人行状》)

母亲的临终遗言,给顾炎武以很大激励。他跟从杨永言,举兵反抗失败后,唐王朱聿粤在广西,曾任命顾炎武为兵部职方郎,召他前往。顾炎武因适逢母丧,没有去得成。此后,便开始了他的游历各省的流离生活。他曾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表现了他不忘故国的志节。晚年,他卜居陕西的华阴。之所以卜居华阴,也完全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认为陕西为旧秦地,秦人仰慕经学,看重处士,敢于指斥朝政,这些都是别地人难以相比的。再说华阴地当要冲,足不出户,便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事,入山固守险要,不过十数里远。如果有志匡扶天下,那么一出关门,便有居高临下之势。总而言之,他仍然有着不忘恢复故国的夙志。只是到后来,他见到天下大势已定,明朝气数殆尽,恢复完全无望,才一心转向学术,研究经世之学,提倡经世致用,开清代朴学风气。他的诗作中,仍然有许多感事之作,块垒之气,溢满其间,常流露出对清军入侵的不满。清廷因为他的名望,曾几次征召他出来做官,他都坚决推辞,清苦致学,终其一生,都采取与清朝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保持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

(《清史稿•顾炎武传》、《顾亭林文集•先妣王硕人行状》)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