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珍事:朱舜水教孙子辈守志节

曾敬贤


【正见网2016年02月22日】

明末清初的学者朱舜水,名之瑜,字鲁玙,号舜水,后来以号行,余姚(今属浙江)人。他在明代末年是科举秀才。清兵下江南以后,他和黄斌卿等,曾在舟山组织抗清,失败以后,他逃亡到日本,仍与抗清将领张煌言等有往来。他在日本居住了二十二年,后来客死于日本。朱舜水对“六经”很有研究,主张为学重实效,反对“专在理学研究”,批评宋儒“辨析毫厘,不曾做得一字”。他的这种主张,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很有关系的,实际上提倡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含有希望人们用实际行动抗击外族入主的深意。

朱舜水自己是一位志节高尚、品行端正的人。当他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有名望。有人带了个家谱来,自称是朱熹的后代,并认朱舜水的家族为他的同宗。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学者、理学大师,能够攀附上这样一位先祖,当然是十分荣耀的事。朱舜水认真核查了此人带来的家谱,发现所记载的内容基本是清楚的,但其中有一代有疑问。同族的人都同意认宗,朱舜水却认为代代相传,犹如一根绵延不断的长链。中间有一代不明,这根长链就断开了,下面的就很难保证一定是这根长链上的。他毅然拒绝攀附为朱熹的后人,由此可见他不尚虚名,具有求实认真的品格。

朱舜水客居日本时,曾经写过一封信给家中,信中告诫他的孙子们要“不亏志节”,不做清朝的官。后来,他已经七十八岁,衰老疲惫,很想身边能有个孙辈照顾他,便写了一封信回家。在信中,他回忆了从自己的父亲一代起,为官就是“清风两袖,所遗者四海空囊”。他自己“自幼食贫”,咸菜粗食,粗布衣衫,“年二十岁,遭逢七载饥荒,养赡一家数十口,无有不得其所者。”“汝伯祖官至开府,今日罢职,不及一两月,家无余财。宗戚过我门者,必指以示人曰:‘此清官家。’”朱舜水在信中说明这些,是要告诉孙子们,清廉自持,是他们家中的一贯家风。

朱舜水除了在信中嘱咐诸孙选一个“性行和顺,举止端谨者”前来侍奉他以外,又谆谆告诫孙辈:“汝辈既贫窘,能闭户读书为上,农、圃、渔、樵,孝养二亲,亦上也。百工技艺,自食其力者次之。万不得已,佣工度日又次之。惟有虏官(指清朝的官)不可为耳!古人筑版、渔盐,不亏志节,况彼在安平无事之时耶?发黄齿豁,手足胼胝,来亦无妨。……既为虏官者,必不可来。既为虏官,虽眉宇英发,气度娴雅,我亦不以为孙。”

朱舜水在信中表明了自己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斩钉截铁地告诉孙辈,哪怕穷到以给人佣工来维持生活,也决不能担任清朝的官职。如果让一个担任清朝官职的孙子来侍奉他,他决不认这个孙子。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朱舜水这样重志节,并教育孙子辈要保持民族气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朱舜水集》、《舜水先生别传》)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