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房谋杜断”平天下

汉风


【正见网2016年03月20日】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可谓达到超凡的境界。在后来的历代帝王中,能有唐太宗的度量的,寥寥可数。在唐太宗时期,有“房谋杜断”的说法,指的就是唐太宗的大臣房玄龄和杜如晦。

杜如晦,祖籍陕西万年。武德初年,担任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又被提升为陕州总管长史。当时秦王府中人才聚集,腐朽的人也很多,对此,李世民表示忧虑。

记室房玄龄对唐太宗说:“王府中的幕僚离开得多,这并不值得惋惜。可是杜如晦非常能干,有见识,是辅佐帝王的良才。如果您只做一个守住领地的藩王,那么用不着他,可如果想要统领四海,那么非此人不可。”太宗从此便对杜如晦以礼相待,视为心腹,经常让他参与密谋。

当时,权力之争激烈,麻烦很多,每次杜如晦都能为太宗出谋划策,提出好的建议,令人佩服。后来,他被封为天策府从事中郎,兼任文学馆学士。在平定太子的叛乱中,杜如晦和房玄龄功劳最大,杜如晦被提升为太子右庶子。不久又迁任兵部尚书,封为蔡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

贞观二年,他担任检校侍中。贞观三年,拜为尚书右仆射,兼任吏部选事。他和房玄龄共同掌管朝廷的政务,有关修筑宫殿的规模、典章制度等事情,都由二人商议决定,二人的政绩深得人们的称道,说起当时的良相,人们就会以“房谋杜断”加以赞许。(出自《贞观纪要》)

我们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真能做到的,自古以来能有几人?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值得我们学习。而像房玄龄和杜如晦这样珠联璧合没有猜忌的也是不多。

原文: 杜如晦,京兆万年人也。武德初,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记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 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自此弥加礼重,寄以心腹,遂奏为府属,常参谋帷幄。时军国多 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累除天策府从事中郎,兼文学馆学士。隐太子之败,如晦与玄龄功第一,迁拜太子右庶子。俄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实封一千三 百户。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兼知吏部选事。仍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时之誉,时称房、 杜焉。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