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德泽子孙,有据有理

慧淳


【正见网2016年03月29日】

《汉书•列传第六十八》记载:

王贺,字翁孺,汉武帝时,任绣衣御史。他拘捕到魏郡群盗首领——坚卢的属下以及因为怯懦而执行捕盗命令不力的人,约上万人,都减刑不杀。而其他大行政区的御史暴胜之等人,上奏要斩首的人,上至两千石、千石俸禄的官员,下至因给盗贼提供饮食而受牵连的百姓,加起来有上万人。这些事在《汉书•酷吏传》中,均有记载。

王贺因“不称职”(指他对 “约上万人都减刑不杀”事)被罢免。他慨叹道:“我听古人说:救活上千人的人,其子孙后代必能封侯。我救了上万人,我的后世家族,也许会兴旺发达吧?”

中国古人有一种“承负”的观念,他们认为父辈积德,来不及得到善果,可将其转给子孙后代享用,如同遗留财产一样。王贺的情况,大概就属于此类。他顶着压力,挽救万余无辜,免于一死,最后却落得个被免职的下场,就其个人来说,确实是因积德而失富贵了。

不过,他的家族,却一直很兴盛,据《汉书》记载,王贺后代之中,有九人封侯,五人官至大司马,最后还出了一位皇帝——王莽。值得注意的是,更始帝从王莽手中,夺回政权后,除诛杀王莽一家,并未牵连王氏宗族的其他人!这在连坐制度盛行的封建社会,是非常少见的,因为王莽所犯的是最严重的“大逆”之罪,按惯例是要株连九族的。

在史书中,“承负”现象,屡见不鲜,其道理何在呢?这可以用“道德传承”来解释:家族的先辈,有美好的德行,必然影响到子孙后代,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后代或多或少地继承先代的遗德,也就能或多或少地取得相应的成就。另外,因先辈而得利受益的人们,必然感恩相报,若不能报之于恩人,也会报之于恩人的后代。紧要关头,有一人相助,都可能改变命运;何况多人一起,相助于恩人的子孙呢!由于以上原因,大德之人,即使自身未发达,其家族后代,也容易兴旺,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承负”不是必然的,子孙后代若秉承先代留下来的德行很少,自己又未能再积新德,等先人遗留的恩惠耗尽,富贵、地位也就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因此,父母若真为子女的前途着想,除让他们接受种种技能培训外,也该为之广积福德,并以德相授:教育好子孙,让他们自己能行善积德。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