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和千字文的关系(一)

童欣


【正见网2016年06月29日】

内容提要
一、弟子规、三字经与千字文的基本特点
二、天下第一规——弟子规风采
三、勤学指南三字经
四、至善至美的千字文
五、弟子规、三字经与千字文的相互关系
后记 新千字文——师尊正法洪恩颂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们讲一下传统蒙学经典课程教材,就是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三部传统蒙学经典,它们不同的特色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说起弟子规,大家马上就知道七部分,三字经、千字文讲了什么呢?我们今天用简明的结构图,给大家清楚的讲一遍。您一看就可以记住,一下子就能够清晰了,如果您要给孩子讲,那心里特别清晰才好。

首先,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是中华传统道德启蒙的基础课程,把这三个合在一起简称弟三千,如果我们给它起个新名字,可以叫“神聖弟子规”,因为这三部经典都是一千多字,也可以叫“神聖千字文”。我们把这三部经典作为一个整体,再加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基本内容,也就使神聖弟子规的内容变得非常博大,更有利于实现全社会道德启蒙的目标。

一、弟子规、三字经与千字文的基本特点

传统蒙学经典弟三千各有风采,简单的说一下:

《弟子规》,李毓秀作于300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间,被称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因为它讲的是人最基本的行为规范,非常具体、明确,所以成书后,被各府地州县广泛采用为启蒙教材,影响也就非常大。

《三字经》,被称为传统蒙学经典之冠,它是自南宋700年来使用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童蒙经典。

《千字文》,是南北朝后梁周兴嗣受梁武帝皇命所作,华丽优美,气度非凡,是传统蒙学经典中最优秀的一部,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读物都无法相比。当然在这三部经典里边,它流传的时间是最长的,已有1500年了。

我们从两个角度讲讲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的区别。先从总体上说,弟子规重在力行做到,规范详细;三字经重在增广见闻,知识博杂;千字文重在天人合一,不断修养自己,达到圆满圆融。

弟子规(后边的弟三千都不在加书名号)的特点是讲道德行为规范,比如敲门、掀帘子,应该怎么做都讲的很具体,弟子规的好处就是具体。实际到明清的时候,人的整体不行了,心胸比汉唐小了,道德下滑的很厉害。聖贤就讲的境界低一些了,讲的具体一点了,他是为了人好。

有一首诗《返》赞美李毓秀的伟大:
明清过后正气散,
天伦尽丧人何惨?
善留千八端方字,
悬崖尽处好归返。

学的人境界越高,聖贤越是概括的讲,不讲那么具体,告诉你怎么敲门,那确实就是学的人有点太笨了,那得讲多少啊?千字文比弟子规早一千多年,所以就从博大的境界、和祥的心态着手,不去讲一个个具体的行为,学的人自然会很神聖,一个一个小皇子,都是很高雅的人。千字文都是“束带矜庄”“容止若思”“化被草木”那样的语言,皇子学了自然就会谨慎端庄、自信祥和,从容安定,从而规规矩矩的走路、做事,他就带着那个内涵,所以就不用详细去说那些具体的行为了。这是弟子规与千字文的一个对比,可以说各有所长。

三字经强调的是博杂的世间万象,知识非常的多。因为它在“广见闻”这上面着眼了,它说的非常繁复、博杂。和弟子规相比,三字经讲的知识面就宽多了,很繁杂,三才四方五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什么都有。博杂,博是特别好的词;杂就有些不足,勤奋学习的榜样讲了很多,有聖有贤,也有在道德上不是特别好的人。相比来说,千字文就很完美了。

千字文,真是一幅伟大的宇宙、幸福生命的图画,它是圆融完美的,这才真正体现了中华正统文化的神采,天人合一,至善至美。宇宙美好,有感恩;生命成长,有自强;天下太平,有责任;物质繁荣,有淡泊;人生幸福,有珍惜。千字文言辞优美,文笔流畅,对学生写作都有好处;简约精练,惜字如金,相当于250个成语,知识非常丰富;最值得称道的是寓道德教化于自然美好之中,前后贯通,一气呵成,确实太美好了。弟三千三部传统蒙学经典各有特色,所以都能长久流传,影响深远。

我们再从教育对象角度讲一下弟三千的区别,弟子规是孔子讲给君子的,三字经是士大夫家长留给士子的,千字文是周兴嗣受梁武帝敕命写给皇子的。

弟子规是给君子讲的,是君弟子泛爱众的箴言。君弟子就是国君的弟弟、孩子,简单的说就是君子。

三字经是给士子讲的,是士弟子勤学的指南,它是讲怎样勤学。古代有个词叫士大夫,过去读书的人、知识分子称为士,古代有这么一个社会阶层。夏商周的时候,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差异,士是其中之一。《论语》讲过八佾舞于庭,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个人的舞蹈队,天子才可以有的规模。诸侯是六六三十六人,大夫是四四十六人,士就是二二得四,四个人的舞蹈队,别的人就没有资格了。过去当然还有更多具体的规定,不同阶层祭祀祖先,祭几代都是有规定的。当然过去读书人,他对社会是能产生很大影响的,但是他不一定当多大官,当官的从这部分人出,但是他跟君子是有差别的。所以说三字经是士弟子勤学的指南。

千字文是周兴嗣给皇帝的孩子写的,是皇弟子的圆满人生,这里我们强调的是皇子,所以这几个我们把它分出来了,就是君子、士子和皇子。实际上级别是有高低的,不一样。所以士弟子的爸爸才强调“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我教子,唯一经”,他就强调这个。但是皇帝可不一定就这样教给他儿子,那皇子学的说起来得更博大,还有很多力行的方面等。博大,当皇帝就得相当博大。

孔子对学生说,要是学种菜,你就去找菜农,我不如他。孔子是教什么的呢?他是千古帝王师,他教仁德。大家想皇帝要是烙一张饼,兴许就烙糊了,他比御厨差远了,他不会干这个。不是说皇帝就应该什么都不会,皇帝什么都会才好哪。但实际上他会不会做饭、洗衣服不重要,他带领大家重道德才最重要,对于皇帝,他吃的丰盛还是吃的节俭不是最重要,但是他带老百姓干什么?重道德!当然重道德他也不会浪费了。

就说郑和下西洋,要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说就是傻,后来西方的航海家到哪去都是挣钱去的,不可能为送礼去的。郑和下西洋,大明朝还有那样大心胸的事,多了不起啊!大明就有这种气度,厚往薄来,到哪里的结果都是国泰民安、海清河晏。郑和下西洋以后,真的没海盗了。现在索马里还闹海盗呢,你说我有原子弹,卫星都上天了,海盗你都治不服,吹牛有什么用呀?郑和下西洋,那小国家昏君就让他给除了,篡位的就给平了。到哪儿做买卖都给人家的多,这不赔本吗?赔不赔本有老天呢!永乐初年,连年都是大丰收,国家有粮食。

厚往薄来,就是他的胸怀大。郑和下西洋,其实还下过东洋呢,去过日本。大明皇帝给日本国王的封印,什么意思?大明天子认可你当国王。你真有那样的气度,他敢打你吗?

所以弟子规讲的,是一层人伦道理,告诉人修身细节要做好,但是人生还要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全方位的,弟子规里所说的具体的一些行为只是一个起点,一小部分,要想平天下,还有很多很多的道理得讲。你看千字文描写的 “高冠陪辇,弁转疑星”,那是一种什么景象?一个老百姓能见一眼县官都了不得了,可这里高官都跟星星似的,群星璀璨,得多少英雄豪杰啊!没有大的心胸,往那儿一站,胆小的都得吓得够呛。皇帝高高端坐在那里,多了不起,心胸不大、境界不高能成吗?没有德行能成吗?没有责任感能成吗?

同样给弟子讲规矩,孔子写了二十几个字,李毓秀用了1080个字,都是聖贤,针对人的不同,他们都是尽力做得最好了。对不懂事的孩子,才规定那些个具体的怎么怎么样做。要是今天,就得说便后冲厕所,在公共汽车上打手机要小点声,玩游戏不要超过几小时……几万个字也写不完。为什么我们讲神聖弟子规,这里不是说的人中的高低贵贱如何,是说这个世界非常广大,那宇宙就更是浩瀚无边,三才者天地人,人是非常伟大的,我们把大家都当做“聖皇”之子看待,我们的学生上课时会说“我们大家是——散花的仙女”,大家的心胸也一定要更加广大。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