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治“未病”

王元甫


【正见网2016年08月06日】

扁鹊到齐国作客,拜见齐桓侯。扁鹊说,您有病在“腠理”(皮下组织),如果不治疗,将会变严重;桓侯说,我没病。五日后,扁鹊再拜见桓侯说,您有病在“血脉”,如果不治疗,恐怕会变严重;桓侯说,我没病,桓侯不高兴。五日后,扁鹊再拜见桓侯说,您有病在“肠胃”,如果不治疗,将会变严重,桓侯不作声。五日后,扁鹊再拜见桓侯,看见桓侯就离开了。五日后,桓侯果然生病,派人去找扁鹊,但扁鹊已经逃走,桓侯死亡。(《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史记》说扁鹊可以“视见垣一方人”,有隔墙看物、透视人体的功能。扁鹊果然是神医,一眼就看穿齐桓侯的病灶所在,但是齐桓侯就是一而再不相信扁鹊,因为他并没有身体不舒服,怎么会有病呢?齐桓侯最后一次见扁鹊后,还派人去问扁鹊,扁鹊说,病在腠理,汤熨可治好;病在血脉,针石可治好;病在肠胃,酒醪可治好;病在骨髓,就没有方法治了;现在您的病在“骨髓”,我也无能为力了。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为什么齐桓侯的看法会与扁鹊南辕北辙呢?因为病人有他的感受,医生有他的医术。扁鹊所看到的是“未病”,身体已经有病灶(病变的地方),只是当时还没有发病;最后齐桓侯果然生病了,有身体病痛,这是“已病”。疾病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先有病灶,是“未病”阶段;然后才有症状的产生,是“已病”阶段。“未病”阶段好治,“已病”阶段难治,所以《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黄帝内经》又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而铸锥,不亦晚乎。”疾病已经生成再来吃药,动乱已经发生再去平定,就好像口渴了才去凿井,战争开始才去铸兵器,这不是太晚了吗?所以一切事物要看清情势,未雨绸缪,先有準备,治病也是一样的道理。

疾病都有一定的发展阶段。疾病早期通常没有症状,或症状很轻微,这时病人不会感觉身体有甚么不舒服,当然也不会去看医生,此时器官的病变很小,要完全根治比较容易;如果病人已经出现明显症状,病人会去看医生,此时疾病已进入中、后期阶段,器官病变很明显,而且相对的严重,此时要完全根治就不太容易了;所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疾病要及早治疗,严重就不好治了。

运用生命三宝精、气、神

现在已找不到像扁鹊那样医术高超的神医,我们要如何治“未病”呢?其实我们不必向外去求,我们已有三个法宝-“生命三宝”精、气、神,生命三宝能形成多层保护屏障,护卫生命,防治疾病,我们只要好好运用生命三宝就可以治好“未病”。

那要如何运用“生命三宝”呢?具体做法上,“养精”要注意营养的充足与均衡;“养气”最好的方法是炼气功,气功古代称为“神仙术”,有非常神奇的效果,我推荐炼法轮功;“养神”要重视道德,从我们的“内心”做起,要能够待人真诚、与人为善、有大忍之心,做到真、善、忍。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中医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