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两个怪名字的蔡国使者(四文)

慧淳


【正见网2016年09月20日】

一、镜子一样的历史

公扈子说:掌理国家的人,不能不读《春秋》。生下来就享有富贵的人,很少能不骄傲的。如果没有一面镜子,照见自己而自我反省,想避免骄傲,就更困难了。

《春秋》,正是一面这样的镜子。在春秋时代两百年间,国君被臣子弑杀的,多达三十二人;国家被灭的,有五十二国。这还不包括那些不能保有君位,而出奔在外的诸侯人数。

其实这些灾祸在发生之前,都有征兆可以预先看到,并可能提早防范。

【简析】
历史之所以“有用”,是历史被理解为“经验”的这一部份意义。历史可以说是人类过往所有经验的总汇。更多的经验,意味着更多的有用。无数的经验,就等于是智慧的宝库了。

所以,公扈子说的这一段话,值得十分认真地去重视。

二、鲁国君主为楚王驾车

楚成王召集所有依附于楚国的小国诸侯,前来聚会。并指定鲁国的君主,当他的车夫。

鲁君和臣子们商量:“我们鲁国虽是小国,也是当年周天子分封建立的!现在,楚成王居然要我当他的车夫,这事能答应吗?’’

众人都说:“不该答应!”

只有公仪休说:“不能不听楚成王的话。要不然,鲁国一定会亡国。保护鲁国和全国人民的生存,是您身为君王不可推卸的职责。”

于是,鲁君答应替楚王驾车。

【简析】从现实的力量对比考虑,鲁君为国为民而忍辱负重,给楚王驾车,是正确的抉择。

三、该不该攻打陈国

楚庄王想讨伐陈国,先派人一探虚实,派去的人,回来报告,讲:“陈国现在不宜讨伐,因为城墙建得很高,护城河挖得很深,又储备了十分充裕的粮食,整个国家看起来很安稳。”

楚庄王说:“照你所看到的情况,来判断,陈国绝对是可以讨伐的。因为陈是小国,却能积蓄这么多粮食,可见老百姓已经交纳了很重的税;他们的城墙建得高、河沟挖得深,可见一定是过度地使用过民力。这样的国家,老百姓一定非常痛恨居上位的主政者。我们此刻去讨伐,一定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于是,楚庄王出兵讨伐,果然灭了陈国。

这个故事,很值得玩味:是因为三个理由:第一,同样的现实状况(城高、河深、粮足),楚王和派去的探子,却看到完全不一样的内涵;第二,楚庄王的研判,无意中给我们对春秋时的税法一些线索;第三,这则故事,可以帮我们认识 “民心向背”的重要性。所谓的“民心向背"一直是传统中国认为政权存废的最重要关键,它高于形势、资源、甚至武力的强弱。所谓国势的强大,“在德不在险(形势险固)也!”

四、两个怪名字的蔡国使者

蔡国派了两个使者到楚国,一个叫师强,一个叫王坚。楚王听了这两个名字,说:“取名字,总要取个好听顺耳的名字,怎么一个叫军队(古代“师”指军队)强大(师强),一个叫国王坚强(王坚)呢?我倒要看看这两个人,是何等模样?”

于是,楚王立刻召见,一看这两个使者,长得比较粗糙,说话的声音又难听,行为举止,更是不合使臣的礼仪。

楚王大为恼火:“如果蔡国是连个像样一点的人才都没有了,这个国家就应该攻伐;如果是有人才,而不知道派遣像样的人选,那也该攻伐了;如果是故意派这两个人,来向我示威,表示蔡国的国君和军队有多么厉害,那更应该攻伐。”

于是,楚王派兵攻打蔡国。蔡国真的倒了大霉!

【筒析】春秋时代的蔡国,始终是个弱小国家,又与楚国近在咫尺:面对这么一个“生毛带角”、又欠缺“幽默感”的恶邻(楚国),糊里糊涂派出了两个怪名字的使者,去惹事生非。(起码是粗心大意了!)

(以上均据西汉刘向编著的《说苑》)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