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五千年纵观:得道则四海归心 失道则天下大乱

─ 电视系列片《回归》第二集 兴亡
章天亮


【正见网2003年03月27日】

白云千载,物换星移。孔子那一声“天下无道已久矣”的叹息又飘过了两千五百年。神州大地上,历经江山易主,分分合合,煌煌二十四史中看不尽多少天朝盛世的繁华,听不完多少国破家亡的悲音。“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为何胜地不常,盛筵难在,繁华落尽,兵连祸结,烽火连天?

翻开《史记》第一卷,太史公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大道昌明的时代,五位贤君圣主统领天下,协和万国,他们分别是轩辕黄帝、颛顼、帝喾、唐尧和虞舜。

轩辕黄帝在位时,九黎族的首领蚩尤作乱,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全长着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以沙石为食,凶猛无比。他们制造各种各样的兵器,侵略别的部落。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之野与蚩尤决战,蚩尤令风伯雨师纵风雨和大雾,正在危急关头,九天玄女将兵信神符授与黄帝,最终蚩尤兵败被擒[1]。平定蚩尤叛乱后,黄帝巡行天下,获得上天赐给的宝鼎,观测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以制定历法,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的道理,并驯养鸟兽蚕虫。帝德广布之下,“天不异灾,土无别害,水少波浪,山出珍宝”[1][2]。

黄帝归位以后,他的孙子高阳即位,就是颛顼帝。颛顼传位给帝喾,帝喾传位给尧。《五帝本纪》上说,尧帝仁德如天,智慧如神,他按照28星宿在天空中出现的方位来掌握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节气,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并教民按照节令从事生产[2]。

尧在位七十年后的一天,他问掌管四方诸侯的领袖说,“四岳,我在位已经70年了,你们谁能顺应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四岳回答说,“为人君者,当德配天地,光被四表,我们的德行都鄙陋得很,不敢玷污帝位。有一个叫舜的人,德行出众,或许可以担此重任。”四岳看到尧探询的目光,就继续说道:“舜是个盲人的儿子,他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但舜却能和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使他们不走向邪路。” 尧说,“好啊,我将令我的两个女儿下嫁给他,以观德于舜。”[2]

舜是冀州人,他曾经在历山耕田,在雷泽捕鱼,在黄河岸边做陶器。因为舜的道德教化,他耕田的地方,人们都能互相推让地界;他捕鱼的地方,人们都推让好的捕鱼位置;他制作陶器的地方,再也没有出现过次品。他无论住在哪里,那个地方一年就会变成一个村落,两年就会变成小镇,三年就会变成一个大都市了。尧认为舜很好,就让他担任司徒之职,于是百姓就都懂得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道理;舜管理百官,百官制事就有条不紊;舜接待诸侯宾客,远方的客人就变得庄敬和悦了。最后,尧让舜到山林川泽去,赶上暴风雷雨,舜也没有迷路误事。尧认为舜圣智圣德,就让舜代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2]。

舜于是观测北斗七星以判断政策得失,祭拜上帝和天地四时,又祭祀名山大川和各路神祗。接着他召见诸侯;协调校正四时节气;统一音律和度量衡的标准;修明五种礼仪;按照四方诸侯公、侯、伯、子、男这五种封爵分发给他们象征瑞信的五种玉圭;宽减五种刑罚。舜又每五年一次巡行天下,向诸侯讲述治国的道理[2]。

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贤,就没有把帝位传给他。尧说:“把帝位传给丹朱,虽然丹朱得利但是天下人受害,不传给丹朱,虽然丹朱不得利但是天下人得利。总不能为了一个丹朱害了天下的人啊。” 尧观政于舜20年后,让舜接掌天子之位,又过了28年,尧帝驾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舜治丧三年,然后将天下让给丹朱,自己避居南河。但是来朝觐的诸侯都到舜那里去而不朝觐丹朱,诉讼的人也来找舜而不找丹朱,讴歌者讴歌舜而不讴歌丹朱。舜说,“这是天意啊!”这才登临帝位[2]。

尧舜治世之时,百姓摄受教化,敬天畏神,自我约束,传说当时“景星耀天,甘露下降,行人让路,犬无吠声,稻生双穗,夜雨昼晴”。诗人屈原歌颂这段盛世时唱道:“皇天无私阿兮,揽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3](上天对一切人都是公正无私的,见有德的人就给以扶持。古代的圣王贤君德行高尚,才能够享有天下的土地)。

黄帝曾经在崆峒山上向仙人广成子求道[4],他和老子一起并称为道教始祖[5],加之上古人神杂处,民风淳朴,从黄帝开始,五帝的统治都自然承传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略。孔子赞叹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6]回顾这段天下为公,大道昌明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文明之初是一个对天地诸神谦卑敬虔的时代,君王德配阴阳、允恭克让,百姓过着童真般无忧无虑的生活。

云卷云舒,花开花谢,当历史走到春秋末年的时候,大道之光终于暗淡了下去。再也看不到尧舜禅让的谦恭,只见到为争权夺利,父子反目,兄弟相残;再也不闻舜帝弹五弦琴,歌《南风》之诗[7],只听到刀枪并举,杀声震天;再也想不起“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8]的谆谆告诫,只留下腥风血雨,诡诈迭出的记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而不保社稷者不可胜数”[9]。

公元前524年,孔子已经27岁了。有一天,他忽然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守藏室的史官老子,是个博古通今之人,他明白道德的根本,我要去拜访他。” 南宫敬叔就架起一辆马车,不远千里,带孔子前往求教[10]。

孔子对老子说:“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而人生苦短,我为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而感叹呢!”老子回答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道。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11]

临别前,以自隐无名为学的老子又告诫孔子说,“我听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有高尚的品德,外表却谦恭得象一个愚钝的人,你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10][11]

孔子回到鲁国三天没有说话,弟子怪而问之,孔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罗网可以捕获野兽,弓箭可以射下飞鸟,丝线可以钓到游鱼。至于龙,它乘风云而上天。我见到的老子就是一条龙啊!”[12]

孔子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时又说道:“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求学,到三十岁的时候才有所成就。”[13]谁能说不是27岁时与老子的会面,以及随后三年对老子金玉之言的琢磨体悟,才让孔子豁然开朗呢?当后代君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他们的治国方略中怎能没有老子的智慧、大道的余辉?

公元前5l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老子看到周敬王和王子朝兄弟相残,就离宫归隐,骑青牛,欲出函谷关。函谷关守将尹喜夜观天象之时,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正滚滚向西而来,心知老子将至,就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尹喜对老子说,“您就要隐居了,请为我们写一本书吧。”老子感其诚意,写下《道德经》五千言后,飘然西去,“莫知其所终”[14]。

老子终于走了,孔子也相继离去,中原又见证了两百多年规模史无前例的大厮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吞并二周,扫灭诸侯,“招八州而朝同列”,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

成汤伐桀的时候曾经写下《汤誓》说:“不是我这个小子敢于作乱,因夏桀无道,我畏惧上天,不敢不去征伐他。” [15]武王伐纣时也说:“纣王罪恶深重,自绝于天,毁坏天地人的正道,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16]五帝三王时代,兴兵不以杀戮为事,而以天道为先,兵力最多不过两三万人。然而秦王统一天下,却全凭大兵团作战,以杀立威,每一用兵,动辄斩首数十万人,“攻地以战,杀人盈野,攻城以战,杀人盈城”,“一将功成万骨枯”。

秦王统一中原以前,他的太尉尉缭说:“我从秦王这个人的长相和声音可以知道,他残忍而少仁德,中怀虎狼之心,一旦得志于天下,百姓皆为鱼肉矣。”[17]不幸的是,尉缭言中了。秦王认为自己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其功业“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乃采三皇五帝之尊号,自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18]

尧帝登临帝位的时候,天下有诸侯国上万个,故《尚书》有云“协和万邦”[19]。夏商之时,诸侯数以千计。武王伐纣后,又分封诸侯八百。以当时之版图,每个诸侯国都处于“小国寡民”的状态。[20]这与秦王朝扫灭六国后建立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庞大帝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国寡民”者,道家之理想国也。国小而民弱,君王百姓皆深知人力微薄,就自然保持了对天道的谦恭,纵有不道之事,也为害不烈。看一看秦始皇的所作所为就会知道:大一统的建立,帝国庞大的人、物、财力的聚集,和权力的高度集中,放大了秦始皇山河在握,言出法随,八荒六合,唯我独尊的野心。失去对昊天上帝的敬畏,一个渺小而脆弱的人竟要“欲与天公试比高”了。

称帝以后,秦始皇并未偃武修文,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与此相反,他频繁用兵,开疆拓土,征发数十万人三攻岭南,占领百越之地(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又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收复内蒙古河套一带,令胡人再不敢南下牧马。当时秦朝的疆土东到朝鲜、西到兰州、北至辽东、南至百越,四海之内,江山一统[18]。

为方便出兵和出巡,秦始皇又以咸阳为中心,拆掉沿路的关隘壁垒,修筑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北至辽东,东至胶东半岛,西南至巴蜀之地,南到江浙和广东一带。驰道宽七十米,路面平整,可允许五十辆马车并行,每隔六米种植一棵大松树,“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18][21]。

为抵御匈奴,始皇征发军队民夫共百万之众,于草原、沙漠、绝壁、河流及崇山峻岭之间修筑万里长城。又从咸阳向北,挖山填谷,修筑700公里直道。他还派人疏浚鸿沟(河南汴河),通济、汝、淮、泗诸水。又令监尉史录修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18][22]。

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将国土分为三十六个郡县;将天下所有的兵器收集起来,在咸阳销毁,铸成十二个重达十二万斤的铜人。并下诏改年始,易服色,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18]。钳制思想言论,“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23]。

汉初的儒生贾谊说,始皇以华山为城,以黄河为护城河,“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23]

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治国纯靠权谋、杀戮和酷刑。一部《韩非子》,其诈术阴谋波谲云诡,只见威而不见德,只知利而不知义[24]。秦始皇采纳了法家的严法酷刑治理万民,一人犯法,株连九族,一家犯法,邻居连坐。绝无道德教化,“事皆决于法”,“以吏为师”。酷刑的滥施和刑狱的无限扩大带来无尽恶果,秦朝人口一共两千万,囚徒却有两百万之多[18]。

箕子是殷纣王的亲属,纣王最初制作象牙筷子的时候,箕子就悲叹道:“他现在用象牙筷子,以后就一定会用玉杯喝酒;等有了玉杯,他就会想穿华丽的衣服,住辉煌的宫殿了。奢侈豪华从此开始,国家再也无法振兴了。”[25]箕子不会想到,纣王的淫侈无度与秦始皇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始皇称帝以前,每灭掉一个诸侯,就按照该国宫室的样子,在咸阳北面的山坡上進行仿造,并把虏来的美人和钟鼓乐器放在里面。称帝九年以后,始皇嫌宫殿狭小,就征发七十万囚徒修筑阿房宫,木料皆取自四川,转运数千里。在关内建了三百座宫殿,关外建了四百座,之间都以天桥甬道相连,极尽奢华之能事。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18][26]

除了修筑宫殿外,秦始皇又征发七十万囚徒,挖通骊山修筑寝陵,其中以水银做成百川和江河湖海,以珍珠宝石做成满天星斗,用娃娃鱼的油脂做成火炬,并密布机关。极尽人间巧思[18]。

老子曰:“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威名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终于病死在沙丘[18][27]。

人啊,在无量无际的宇宙时空中,你原本如此的渺小和脆弱,但却为什么要竭力表现自己的伟大和聪明?《道德经》上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28],秦始皇却偏要穷兵黩武;《道德经》上说“见素抱朴,少思寡欲”[29],秦始皇却偏要穷极奢华、浪费无度;《道德经》上说“自是者不彰”[30],秦始皇却偏偏刚愎自用;《道德经》上说“自伐者无功”[30],秦始皇巡行天下时,却偏要每到一处,就封山刻石以宣扬自己的功德;《道德经》上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31],秦始皇却偏要滥用民力,完成一个又一个移山填海的大工程;《道德经》上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32]秦始皇却一定要让黎民百姓“畏之、侮之”;《道德经》上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31]“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28],秦始皇却偏偏制定严酷的法令,视人命如草芥。

秦始皇啊,这个将人的力量和意志发挥到了极致的秦始皇,不依天道而行,怎能不碰得头破血流呢?在他死了三年后,那个他想传给子孙,万世不替的王朝就土崩瓦解了,这难道不是对他最大的讽刺吗?

秦始皇死了,庞大的帝国转眼间分崩离析,接着就是又一场诸侯国之间你死我活的厮杀。看看中国的历史吧,从楚汉相争、七王之乱到王莽改制、三国攻伐;从西晋八王混战、五胡乱华到东晋偏安、南北朝对峙;从唐朝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到五代十国;从宋朝契丹、女真入侵到忽必烈的铁骑;从明朝靖难之役、宦官为祸到土木堡之变;从鸦片战争、抗日战争到国共内战,自从大道没落以后,漫漫2500年历史,中华大地上黎民安居乐业,草木沾春的时间不到200年,其余的不是战争,就是各种天灾人祸。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3]难道离道越来越远的人,就只能在兵火、天灾和疫病中苦苦挣扎吗?

幸好,老子临行前留下了一部《道德经》;孔子采善贬恶,笔削《春秋》,大道在这些伟大的著作中还保留了最后一丝余辉,也成为后世君王开创盛世的最后一点保障。老子曰:“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33]“……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31]

汉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之治,无不顺应了老子的思想。

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和车驾,一点也没有增加。凡是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有一次汉文帝想建造一座高台,找来工匠一计算,需要上百斤黄金。汉文帝说:“这相当于十户人家的产业,实在是太贵了”,就没有动工修建。每当有天灾人祸,边境不宁的时候,文帝就反思自己的道德。他废止了肉刑和诽谤朝廷的罪名,招贤纳谏。修建陵墓,殉葬品不用金、银、铜、锡,只用瓦器;没有高大坟茔,保持山川原貌。文帝的遗诏说:百姓只要服丧三天,不得禁止婚嫁、酒肉、祭祀诸事,后宫夫人以下的宫女全都放回家[34]。

唐太宗贞观二年,有公卿启奏说:“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陛下为自己建一楼阁以居之。”太宗回答说:“朕的身体确实不宜居住在卑湿之地,但是若是答应了你们的请求,花费又太大了。当年汉文帝要起露台之时,因珍惜物力而没有动工,朕的德行不如汉文帝,而花费却比他还多,我看还是算了吧。” 公卿启奏再三,唐太宗最终还是没有答应。 [35]贞观初年,太宗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我除了需要一些人帮我做些洒扫之事,要那么多妇女有什么用呢?”于是将后宫及掖庭前后三千余人放出宫外,为他们择偶。[36]贞观二年,关中遇到旱灾。太宗对侍臣说:“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我听说有卖儿女的,朕很怜悯他们。”于是派遣御史大夫用皇宫内的金宝赎回所卖的儿女,还其父母[36]。

康熙大帝,天纵聪明,圣文神武。八岁称帝,十六岁智擒鳌拜,二十岁开始平定三藩叛乱。后又收复台湾,三次亲征蒙古噶尔丹叛乱,北抗沙俄入侵,在拉萨设置住藏大臣,近代中华版图赖以粗定。《清史稿》上说康熙大帝“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更难得他“圣学高深,崇儒重道”,深知“帝王之治,必以敬天法祖为本。合天下之心以为心,公四海之利以为利。”康熙在诏书中说“朕自幼读书,寻求治理。年力胜时,挽强决拾。削平三幌,绥辑漠北,悉由一心运筹,未尝妄杀一人。府库帑金,非出师赈饥,未敢妄费。巡狩行宫,不施采缋。少时即知声色之当戒,佞,?之宜远,幸得粗致谧安。”[37]“从来与民休息,道在不扰。与其多一事,不如省一事”[38]。这一切深合道家思想的治国方法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盛世。

老子曰:“事物不符合道就会很快夭折”[39]。纵观中华二十四史,难道不是验证了顺于道,则四海归心;逆于道,则天下大乱的至理吗?

参考资料

[1]. 见三家注《史记 五帝本纪》(宋•裴笥集解, 唐•司马贞索隐, 唐•张守节正义):“正义龙鱼河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山海经云:“黄帝令应龙攻蚩尤。蚩尤请风伯、雨师以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以止雨。雨止,遂杀蚩尤。”孔安国曰“九黎君号蚩尤”是也”
[2]. 见三家注《史记 五帝本纪》
[3]. 见《离骚》
[4]. 括地志又云:“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原州平高县西百里,禹贡泾水所出。舆地志云或即鸡头山也。郦元云盖大陇山异名也。庄子云广成子学道崆峒山,黄帝问道於广成子,盖在此。”
[5]. 道家称自己为“黄老之学”,其中“黄”指黄帝,“老”指老子。在汉朝初年,窦太后、文帝和景帝都崇尚道家治国方法,所以有“黄老于汉”的说法。
[6]. 见《论语 卫灵公第十五》。
[7]. 见《陆贾新语 无为》 “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南风的歌词是“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8]. 见《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9]. 见《史记 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10]. 见《史记 孔子世家》
[11]. 见《太平广记 卷第一 老子》孔子既见老子,老子告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孔子读书,老子见而问之曰:“何书?”曰:“易也。圣人亦读之。”老子曰:“圣人读之可也,汝曷为读之?其要何说?”孔子曰:“要在仁义。”老子曰:“……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染而黑,天之自高矣,地之自厚矣,日月自照矣,星辰固自列矣,草木固有区矣。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若击鼓以求亡子乎?”老子问孔子曰:“亦得道乎?”孔子曰:“求二十七年而不得也。”
[12]. 见《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衬。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13]. 见《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埘矩。”
[14]. 见三家注《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集解列仙传曰:“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按: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15].见《史记 殷本纪》“汤曰:“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
[16].见《史记 周本纪》武王乃作太誓,告于众庶:“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咝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
[17].见《东周列国志》
[18].见《史记 秦始皇本纪》
[19]. 见《尚书 尧典》
[20]. 见《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1]. 见《汉书 卷五十一》: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
[22]. 见《秦汉建筑》
[23]. 见贾谊《过秦论》
[24].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中引用了《韩非子》中的“说难”篇。里面有个故事说,以前郑武公要征伐胡国,就先把女儿嫁给胡国国君。然后问群臣:“我想出兵打仗,应该攻打谁?”大臣关其思说:“可以打胡国。” 郑武公就杀了关其思,还说:“胡国是兄弟之国也,你说要攻打胡国,岂有此理!”胡国国君听说了这件事,认为郑国可以信任,就不做防备。结果郑人偷袭胡国,把他灭了。(原文为:昔者郑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因问群臣曰:“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关其思曰:“胡可伐。”乃戮关其思,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而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在《韩非子》一书中,如“二柄”“说林”等篇,这样的权谋比比皆是。
[25]. 见《史记 宋微子世家》: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G;为-G,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26]. 见杜牧《阿房宫赋》
[27]. 见《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28]. 见《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29]. 见《道德经》第十九章
[30]. 见《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31]. 见《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32]. 见《道德经》第十七章。这句话的大意是:最好的治国方法是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有人在治理国家,其次的方法是老百姓赞美君王治国有方,再次是老百姓畏惧君王,最差的是百姓轻侮他。
[33]. 见《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34]. 见《史记 孝文本纪》
[35]. 见《贞观政要》俭约第十八
[36]. 见《贞观政要》仁恻第二十
[37]. 见《清史稿 圣祖本纪三》
[38]. 见《圣祖实录》卷四十
[39]. 见《道德经》第三十章“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