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水车

陈紫玲 编辑


【正见网2003年06月06日】

“以人运车车运辐,一辐上起一辐伏。辐辐翻水如泻玉。大车二丈四,小车一丈六。小以手运大以足,足心车柱两相逐。左足才过右足续,踏水浑如在平陆。高田低田足灌沃。不惜车劳人力尽,但愿秋成获嘉谷。” 这首《踏车曲》形象的描绘出中国农村古老的提水机具-翻车。

翻车又叫“龙骨水车”是三国时期魏国扶风(今陕西兴平)人马钧发明的。 当时,农田灌溉工具效率不高,特别在一些地势高的坡地引水灌溉很困难。在马钧的住房旁边.就有一块比较高的荒坡地没有开垦。马钧想利用这块荒坡种点蔬菜,可是没法把水引到坡地上去浇灌。马钧仔细研究了附近的水源,总结前人的经验,设计了一种新的提水工具,这就是”翻车”,也就是后来的龙骨水车。

这种水车是在前人创造的用来吸水洒路的翻车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制成的。马钧设计的翻车结构巧妙,很像一种链唧筒,能够连续不断地将水提上来。“翻车”亦称“踏车”、“水车”,省称“龙骨”。其结构是以木反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轮轴一。另一端有小轮轴,固定于堤岸的木架上。用时踩动拐木,使大轮轴转动,带动槽内板叶刮水上行,倾灌于地势较高的田中。后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动力的水转龙骨车,利用牛拉使齿轮转动的牛拉翻车。以及利用风力转动的风转翻车。广东等地用手摇的较轻便,施于田间水沟,称“手摇拔车”。效率超过当时其它提水机具百倍,而且轻便灵巧,连儿童都能使用。

马钧发明的翻车迅速得到推广使用。天旱时,人们可以用翻车把低处河塘里的水引上高坡,灌溉田地;涝的时候,又可以用翻车排涝。翻车的创造,对农业起了巨大的作用。在中国农村,翻车沿用了一千多年。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