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3年11月07日】
今年九月,十月,渭河流域连续发生水灾。给渭河两岸的人民百姓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然而,今年渭河洪峰最高流量 3700 立方米/秒,只相当于三五年一遇的洪水,却形成了50年不遇的洪灾。这是为什么呢?
三门峡水电站蓄水发电,导致上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一个大一点的洪水就给两岸民众带来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据近日中国环境网络报道,中国水利界两位著名老专家向中国水利部呼吁,希望三门峡水利枢纽尽快放弃发电,停止蓄水。
专家认为,三门峡水利枢纽为了发电,水库的蓄水水位常年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使得上游地区特别是陕西的渭河流域,泥沙淤积严重。专家说:“上游的渭河的泥沙下不来,进不到(黄河)河道,到下面来,所以渭河的河床都抬高了,渭河的河床抬高了以后,堤防修起了以后,洪水大了,(水)就出(堤坝)来了。”
遇仙河口桥是渭河防护大堤上一座非常普通的桥。由于泥沙的淤积,这座桥在 1969 年和 1974 年的时候,两次加高共达到了6.4 米。每年的渭河水都会在河床上淤下厚厚的泥沙,造成河床越来越高。渭河逐渐演变成一条地上悬河。
三门峡大坝是黄河的第一座坝。按照规划,黄河干流上将建46座拦河坝,支流上建24座水库,根治黄河的同时,带来巨大的发电效益、灌溉效益、通航效益。
然而黄河不听人的号令,其多沙的特性和复杂程度让设计者始料未及。三门峡大坝失败了。1960年9月,三门峡工程建成蓄水,一年后,大量泥沙淤在库内,潼关高程抬高4.31米,渭河两岸淹没耕地约25万亩。两年后淤沙进一步增多,直接威胁西安。三门峡水库后用“蓄清排浑”方式蓄水发电。可是这是以渭河两岸生态恶化、人民生命为代价的。
黄河在河南省陕县一带为太行山脉所阻,以巨大的水力,冲出三路山口。后人把这三道激流冲开的口子,自东至西,称为“人门”“神门”和“鬼门”,即三门。三门峡因而得名。又过一里开外,又见巨石傲立于河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中流砥柱”:古籍中所载大禹“凿龙门,劈砥柱”,说的就是它。
昔日大禹治水借神力以疏导而成。谓曰:“峭壁雄流,鬼斧神工 ”。今日人夜郎自大,以凡夫之勇断江河生命之脉而祸及百姓。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