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9年01月27日】
我国历史上传颂着几位伟大的母亲,陶侃之母便是其一。陶侃(公元259至334年),字“士行”(又或“士衡”),是东晋早期著名的忠臣名将,为官清廉,军功卓著,政绩斐然,一生勤勉,严以律己。他的父亲本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军官,可惜早逝,以致家境贫穷。幼年的陶侃只能靠母亲辛苦抚养成人。陶侃的成才,离不开他的母亲。
陶母谌氏(又或湛氏)以纺织谋生养子,供陶侃读书。陶母家教严谨,教子惜时读书,以忠顺勤俭为美德熏陶其子。为此,小小陶侃总以清贫为乐,努力学习,自幼伴母夜织而读书,闻鸡鸣而劳作。因此,陶侃读书万卷,精通兵法,被其父好友太守范逵荐为县令,直至任长吏、太尉、都督大将军、封长沙郡公,为国为民,清正廉洁。而且陶侃当大官后,仍然十分注意节俭,而且治军严肃整齐,凡有缴获,全部分赏士卒,自己身无私财。比起那些醉生梦死、苟且偷生的平庸官僚,堪称一大楷模。《晋书•陶侃传》中称赞道“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
陶侃年轻时曾当过“鱼梁吏”,就是管理渔业的办事员,曾让人送一坛糟鱼给母亲。陶母收到后,立即书信一封,连同送来的那一坛糟鱼,命来人带走,信中义正词严斥责儿子: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官府的东西当作礼品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告诫他不可受别人之礼,应如数退还。这便是陶母“封鲊责子”的故事。
有一次,正值下大雪,陶侃父亲的生前好友范逵骑马来访陶侃。陶母见家中无草喂马,便从床上抽下卧垫中的禾草,切碎喂马;又悄悄把头上的长发剪下卖与店人,换回酒菜,热情款待客人。范逵听街坊邻人道出真情后,赞叹说:“非此母不生此子”,大意就是说:没有这样的母亲教育不出这样好的孩子啊!给后人留下了“截发延宾”的美谈。陶侃最后能成为廉洁奉公,无私待人的好人,其母的言传身教功不可没。
后来官府特为陶母住所立坊,名为延宾坊,命屋边之桥为德化桥,以此嘉彰这位养育了一代忠臣名将的贤母。北宋范仲淹知饶州时,曾下令于德化桥头立“延宾坊故址”巨碑,供人瞻仰,以此宣传陶母的事迹。为纪念陶母教子读书,县人还在陶母故宅旁建起陶侃“读书台”、“洗墨池”。后人还将陶母与孟母、欧阳母、岳母并列,称为“四大贤母”。
陶侃当官后,依旧十分孝顺母亲。公元318年,陶母去世后,陶侃也按当时丁忧的习俗辞职回乡为母守孝服丧。当时发生一件奇事,一天忽然有俩位客人前来吊唁,二人服饰颜色鲜明,样式异于常人,吊唁时虽然哀痛却不哭,拜完就离开了,陶侃悟性很好,一见他们就知道其不是凡人,故而暗中派人跟着看他们去了哪里,结果发现他们走远后化为双鹤,冲天高飞而去。当时人们都感到很惊奇,认为陶母之贤,就连草木灵禽也被感化了,所以有哀有祭,翩翩来兮。从此留下了“鹤吊陶母”的典故。此事在作为正史的《晋书》上有明确的记载,可信度极高。其实不仅中国的野史、传说、文人笔记中充满着佛道神的记载,就连正史中,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超常事件,同样也是比比皆是。无神论真的错了。
我悟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应尽的本分,陶母养育了一位爱民保国的忠臣良将,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神便安排了“鹤吊陶母”的神奇事件,以这种形式表彰她,同时突出贤母教子行善积德的典范,传与后人。
“鹤吊陶母”这一典故也演化出“吊鹤”、“鹤吊”、“天涯吊鹤”、“宾惊吊鹤”、“鹤拂碑”等同源典故,这些典故多半用于诗词中,均为吊唁之意。如李白《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之三》诗中“海内故人泣,天涯吊鹤来”;骆宾王《乐大夫挽词五首》中“宁知荒垄外,吊鹤自裴徊”;张九龄《和姚令公哭李尚书义》“忽叹登龙者,翻将吊鹤同”。
资料来源:《晋书》
注:陶母墓位于今天的江西上饶市鄱阳县境内,历代都受到人们的敬重与保护,1986年陶母墓由鄱阳县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然而据中共的媒体报道在2008年底,因为处在楼盘开发范围内,陶母墓便被开发商夷为平地,保存一千六百多年的古代遗迹彻底消失。后来为了旅游等目的,中共当地政府又重修陶母墓,可惜只是现代的仿品,不再是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