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9年11月06日】
伍孚朝堂除贼,当场就义,曹操紧跟其后,最终引发全国共同讨贼的起义。这场大规模的起义,由曹操发起,虽未达到最终铲除董卓的目的,却成为在众诸侯面前,展现刘备关羽和张飞三大英雄威名的舞台。在作者眼中,这三人才是全国起义的主角。汜水关斩华雄和虎牢关战吕布,能赢得胜利,靠的就是这三人,没有他们,注定失败。诸侯们的无能表现,只为凸显三英的神威。而曹操的义勇、过人的机智与英雄不计出身的胸襟见识,也得到充分的展现。可以说,一场起义大战,除了突出主要人物,也将各路诸侯的志向与境界,展现的淋漓尽致。
诸侯盟军最后半途而废,虽胜尤败,放纵董卓挟持天子和百姓迁都长安,将洛阳城烧成一片焦土,实为天意,董卓注定要在遭受天谴之前,把挟天子令诸侯的样板完全定型。天子从此随着权臣而走,四处漂泊,使得这场等候刘备崛起,扶持汉室救国,最后形成三国的“演”“义”大戏,成为一部漫长的“长篇史剧”,留给后人。
我们先来看曹操是如何刺杀董卓的。
借宝刀 曹操相府杀贼
曹操与袁绍都是朝廷禁军校尉。袁绍因之前反对董卓废帝,早被赶出洛阳,驻军渤海,伍孚被董卓杀害后,他愤恨董卓专权,忍无可忍,令人持密书给司徒王允,责备司徒在朝为重臣,不能眼睁睁看着董卓的恶行无动于衷,劝他领头图谋计策,共同讨贼。当时董卓监视群臣,王允因此心急如焚,为躲过董卓的疑心,他以庆祝生日为理由,将信任的要臣请来家中,密谋除害,曹操也在其中。但众人商议多时,因无计可施,不由痛哭,这时,曹操勇敢地站了出来,愿意借助王允家中祖传的一口极为锋利的宝刀,独自前去刺杀董卓。他说自己这么长时间,一直在董卓面前示好,其实是曲意逢迎,以获得董卓的信任,好伺机除掉国贼。如今已经奏效,董卓对他十分信任,将他留在身边,可以随时出入董卓的相府,也就是可以直接到董卓家中伺机杀掉他。王允一听,非常高兴,毫不痛惜那口宝刀,立即交给曹操,这就是曹操刺杀行动的缘由。
曹操的话,表明他讨贼除害的义举,属于忍辱负重的第二种行义方式。他敢于在伍孚失败,失去性命后,董卓警戒心极强,护卫严密的情形下,独自奋勇进行如此危险的行动,单凭这一点,就能断定,他绝非贪生怕死之徒,而是义勇双全,有勇有谋,能机智应变的英雄。这个刺杀过程,写的极为详尽,不仅突出董卓的警戒心,也将曹操的冷静和机智,展现的十分到位。
曹操带着宝刀,进入相府侍奉董卓,因有刺杀预谋,自然来的晚一些,就这样,董卓就追问曹操,为何来迟了。曹操很机智地回答,因为自己骑的马太过老瘦了,走得太慢。董卓见他答的毫不犹豫,放下戒心,招呼已经成为义子的吕布去选一匹好马要赐给曹操。曹操见最具实力的吕布离开董卓,董卓又因太胖卧倒歇息,于是趁机拔刀,正要刺向董卓,董卓却在镜子中发现了,于是问曹操,这是要干什么?曹操马上能够随机应变,改为跪下,献上宝刀,他心知,董卓力气非常大,伍孚就是这样失败的。而且吕布也挑好马,马上就回来了。
由于真的是宝刀,曹操只是拔出刀,并未下手,说话也滴水不漏,董卓虽然心疑,也只好不露怒色,让吕布把马给他。曹操见马到手,又快速做出决断,骗董卓要试马,赶紧骑马挥鞭,逃出宫中,要回家乡召集义军,号召各地诸侯,共同讨贼。
因全国追捕 义举得以闻达天下
董卓见曹操逃跑,证实了刺杀行为,于是大怒,借天子名义令全国行文抓捕曹操。并悬赏千金,封万户侯。帮助逃跑和藏匿者,与曹操同罪。曹操要想逃出抓捕,除非天助。
从这点上看,曹操机智地尽一切努力也要保全性命的行为,绝非贪生怕死,他是为了不要枉死,留着有用之躯,才能积蓄力量,再次有机会除恶,在那样特殊的时代,这也是别无选择的一种典型的报国方式。他如果不是早将生死放下,懂得生死有命,他真的不敢独自去行刺,一旦失败,极有可能就会失去性命。曹操如果连这点觉悟都没有,就去行刺,是不可能的。我们看到,他逃至中牟县,就被县令陈宫认出,将他抓捕入狱。如果陈宫贪图黄金与万户侯的爵位,将他绑至京城去取赏,估计曹操就真的没命了。尽管历史也许是另一个人将曹操放过,不管真相如何,就是曹操的刺杀举动,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因此,是顺天应人的义举,得到地方官吏的帮助,命不该死。最终逃了出去。陈宫就是这些有良知的地方官的代表,他被安排在演义中救下曹操,并抛弃县令的官职,冒着被追捕同罪的危险,要跟随曹操起义。
我们看到,即使是小说的演义中,作者也写到,曹操被陈宫认出,陈宫假意抓他上京请赏时,也就是真的没有机会逃命时,曹操也同样不低头的。我们看下面这段原文:
至夜分,县令唤亲随人暗地取出曹操,直至后院中审究;问曰:“我闻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拏住我,便当解去请赏。”县令(陈宫)屏退左右,谓操曰:“汝休小觑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操曰:“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县令曰:“孟德(曹操的字)此行,将欲何往?”操曰:“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
这一段就将曹操敢于舍生取义绝不后悔的心志,讲的非常明白,屈身侍奉董卓,目的在于为国除害,若非真心,是不敢行刺的,他相信杀贼不成功是天意的话,也就在此时道明。果然,他被释放后,真的回到家乡,举起了义旗。
曹操虽然刺杀失败,但他正好是顺应董卓恶贯满盈,人皆恨之的天象,因此,董卓全国大肆追捕,既考验着曹操在难中的心志,也就等于将曹操的义举公布全国,自然就让曹操的义举赢得天下人心。就这样他得到了全国各诸侯和官吏的支持和响应,顺利达成这次大规模的全国军事联盟。这一次,曹操因顺天应人,自然兼具了天时与人和之利。
下一步,诸侯联盟起义,就会集中展现刘关张的威名。起义未果,却让刘备三人如潜龙崛起,同样名闻天下。(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