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坝与生态:三门峡水坝-渭河流域

陈思 编辑


【正见网2004年03月31日】

2003年8月下旬,渭河流域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洪灾。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据统计,这次渭河洪灾造成惨重损失:洪水淹没了102万亩农田和55个村庄,致使渭南东部250平方公里的大地沦为一片汪洋。56万人受灾,在灾情最重的三门峡库区的华县和华阴市,有13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这是渭河流域5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洪水灾害。

面对严重的灾情,很多水利专家指出:去年渭河是典型的“小水酿大灾”。

据有关资料显示,1954年8月,渭河发生了特大洪灾,当时渭河华县段的流量为每秒7760立方米,水位为338米。而去年的洪水灾害,流量最大时不过 每秒3750立方米,水位却达到342.76米。据华县县志记载,渭河每隔三五年流量达到每秒4000立方米都是正常的,而去年的小流量却造成如此大的灾害,这说明高水位是造成灾害的主要原因。

据测算,目前渭河1吨洪水中,含沙量竟有486公斤!渭河已变成名副其实的泥河。所有这些,致使潼关高程居高不下,造成渭河河床淤积抬升、南山支流倒灌;而三门峡水库高水位运行则是造成潼关高程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专家认为,三门峡大型水坝抬高了渭河河床,下游段形成悬河,造成了土地盐碱化和洪水灾害的无穷后果。

三门峡水坝是中国1949年以来最早建设的大型水坝之一,主要设计功能包括发电、防洪、灌溉。1957年4月开工,1960年6月大坝浇筑到340米高程, 水库开始蓄水。1960年11月至1961年6月坝前最高水位曾达332.58米,回水超过潼关,库区淤积泥沙15.3亿吨,潼关段渭河河床平均抬高了 4.3米。1961年10月下旬,当水库水位到332.5米时,渭河口形成“栏门沙”,华县水位达337.84米,比水库水位高出5.34米,使渭河下游两岸及黄河朝邑滩区5000人受到洪水包围,25万亩良田淹没。

由于缺乏科学评估,从大坝建成开始,就对渭河河口地区造成重大生态破坏。泥沙淤积河口,黄河河水倒灌,致使河床抬高,两岸农田盐碱化,洪水肆虐。虽然后来投入巨资,几经改建,生态危害有所缓解,但并未彻底解决,一直为害至今。

水利专家认为,由于三门峡水坝建设导致渭河河口淤积,加剧了洪水灾害,后果是严重的。近年来,陕西省有关废弃三门峡大型水坝的呼声日高,该水坝的的废弃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了。

参考资料

《渭河水灾损失惨重》
《水坝建设的生态困惑》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