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笑不足以为道——李白之《上李邕》

清风


【正见网2022年11月01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闻 一作:见)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

我们知道李白一生都好道,是一个修道之人。开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修炼界讲师父找徒弟不是徒弟找师父,司马对李白的评价足以说明李白的根基非常好,是修炼的料。

对这首诗写作过程一般的记载是李邕在开元七年至九年前后,曾任渝州(今四川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 》),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我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忽然悟到实际的情况不完全是这样,让我们从这首诗的内容谈起吧。

李白是修道之人,能够不被名利所迷所困,所以能够笑傲权贵,平交王侯。而李邕虽是名士,也有一定的官职却是个常人,唐代社会的修炼风气总体浓厚,但具体到个人根基还是有好坏之分。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这几句从字面上不难理解,但他实际表达的却是李白和李邕的谈话内容,虽然不是所有的,但至少有比较大的一部分是这样,作为修道人,李白是不会对常人中的名利有什么兴趣的,所以谈的都是修炼中看到接触到的东西。一般的解读都认为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象征自由, 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而实际的情况是,这种《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这不是什么想象出来的,是完全真实的,在上古的时候,人们的道德水准很高,这种神鸟也是经常出现在我们这个空间的,后来随着人类道德的下降也就逐渐的看不到了,但有功能的人是可以看的到的,李白就是其中的一个,所以这几句不是李白的想象,而是他看到的真实景象,同时也说明李白的根基的确是非常不错的。

李邕能够做到渝州(今四川重庆市)刺史,也是个有福分的人,有一定的根基,但和李白比较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李白和他谈这些东西,他和他的部下不相信,当然有的比较直白的表露出来了,并带有讥讽的言语,有的含蓄一些,这才有“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后面的“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常人理解为李白有志向,也对,但常人中的所谓志向说白了无非还是名利,而李白的志向则是通过修炼跳出名利情的羁绊,返本归真,这两句还隐含的表示根基和年纪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年轻的根基可能非常好,如果再精进一些就可以修的很高,而年纪大有官职的人往往容易被名利困住,难以放下。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首诗就是对此的一个表达吧。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