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23年02月26日】
【典故出处】
语出《汉书·息夫躬传》:“唯陛下观览古今,反复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
【评注】
汉代赵歧在《孟子题词》中提到:“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由此可见,孟母对孟子成长环境的重视。这是因为“先入为主”是人的认知特点之一,人习惯于凭借先前获取的知识与方法去评判和认知之后遇到的新知识和新事物。所以,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面临一个超越自己现有认知的课题,需要在学习和探索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方式和维度,同时突破旧的观念和思维模式。但是,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突破自己不知道哪里不知道的框框的确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评析】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近三百年来进化论假说的出现,虽然漏洞百出,但是被想方设法否定神存在的那些人奉为至宝。实证科学的发展又让某些人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只有经过实证的事物才存在。并以此封闭了人的想象力和认知之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常识就是人到十八岁为止所累积的各种偏见。” “创新不是由逻辑思维带来的,尽管最后的产物有赖于一个符合逻辑的结构。” “在我看来,现在有许多人—甚至包括科学家—似乎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由哲学的洞察力所创造的独立性,依我来看,正是一个工匠或专家,与一个真正的真理追寻者之间,最大的区别。”
魏晋年间阮籍的诗句“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很生动的描绘了人生的飘忽、短促,无法与悠悠天道相比拟。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天起,耳濡目染的一切就会形成人感知世界的方式和观念,后天的学习又是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在传统文化价值相对保持比较好的环境中,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会形成比较正面的价值取向,道德水准会高一些,离天道也就更近,相对更容易领悟和突破。反之,在一个偏离传统文化价值的环境中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可能会出现“丛林法则”观念比较重的情况,思想中充满了各种争争斗斗。这种情况下,人要突破自己已有观念,就可能需要更大的毅力和坚忍。“真正有价值的是直觉。在探索的道路之上,智力作用不大。”(爱因斯坦语)人类只有在提升自己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破除旧的观念,进而释放出人类的智慧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