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幼学琼林》:祖孙父子(七)

紫穹


【正见网2023年07月18日】

【原文】

爱无差等,曰兄子如邻子;分有相同,曰吾翁即若翁。长男为主器,令子可克家。子光前曰充闾,子过父曰跨灶。

宁馨英畏,皆是羡人之儿;国器掌珠,悉是称人之子。可爱者,子孙之多若螽斯之蛰蛰;堪羡者,后人之盛如瓜瓞之绵绵。

【注释】

吾翁即若翁:楚汉战争时,项羽抓到刘邦的父亲,以烹杀其父要挟刘邦,刘邦说:“我和你同时受楚怀王之命,结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要烹杀他,请分我一杯羹。”

主器:掌管祭器,代指长子或太子。

令子:类似佳儿,贤郎。多用于称美他人之子。

克家:继承家业。

充闾:喜气充满门闾。用为贺人生子之词。

跨灶:马的前蹄之上有空处,名为“灶门”,骏马奔驰时,后蹄落地的印痕在前蹄印痕之前,即为跨灶。常用来形容儿子超过父亲。

宁馨[níng xīn]:即宁馨儿,意为“这样的孩子”,常用来赞美孩子或子弟。晋、宋时的俗语。

英畏:形容人英俊威武。

国器:国家的栋梁。

螽[zhōng]斯:螽斯是一种昆虫,繁殖力强,善鸣。古人常用螽斯之多比喻子孙之众。《诗经.周南.螽斯》:“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蛰蛰[zhízhí]:形容众多。

瓜瓞[dié]之绵绵:比喻子孙繁衍,相继不绝。瓞,小瓜。

【译文】

看待兄弟的儿子与邻家儿子一样,这是说关爱之情没有轻重的差别;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这是表示名分相等。家中的长男才能主管祭祀的礼器,家中有了佳儿,才能承继祖先的事业。儿子能光大门庭,叫做“充闾”;儿子能胜过父亲,叫做“跨灶”;

宁馨、英畏都是用来称羡别人的儿子英武非凡;国器、掌珠都是用来赞美别人的子女才能卓著极受钟爱。最可爱的是子孙众多,好像螽斯一样,团团集聚在一起。值得人赞慕的,是子孙昌盛繁衍,好像瓜瓞一样绵绵不息。

【点评】

“爱无差等,曰兄子如邻子”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儒家讲“推己及人”,孟子进一步讲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认识,把孔子讲的仁爱该如何实践阐述得更加具体,但是孟子本人并不认为儒家说的推己及人等同爱无差等,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子女与对待他人的父母与子女不可能毫无差别,不可能没有亲疏尊卑之分。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想想,父母对自己有养育之恩,别人父母并没有养育自己,又比如自己师父对自己有教导之恩,别人的师父并没有如此对待你,你能说对待别人家的父母和别人的师父跟对待自己父母和师父是毫无分别的吗?如果这样,会让人觉得这个孩子或弟子,没有感恩之心,你可以因为孝敬父母而懂得尊重老人,敬爱老人,给予同情和帮助,但完全一样对待他们就等于是对自己父母和师父的不公平。

曾经遇到一件事,有个贫穷的男孩通过海外的某个长辈得以有机会出国念书并留在海外发展,但他却做了一件令那位长辈难以理解的事情,就是他过节时给帮助他的长辈与长辈的其他兄弟姐妹都寄出一样的礼物,都是一箱苹果,对恩人没有任何其他不一样的地方,连特别的贺卡或信件等形式的谢意的表示也没有,而其他人并没有给予这位男孩任何帮助,只是大家有亲属关系罢了,基本上也不来往。也许对这个男孩来说,都寄出一样的礼物,平等对待,没有差异,大家都一样,谁也不会怪他了,并没有错,实际上错了,帮助过他的长辈因此觉得此人很奇怪,没有感恩之心,对恩人跟他人一样,只是走个形式,根本没用心,这位长辈也并不图他物质上回报多少,只是觉得做人必须懂得感恩,这样的行为也许是无意的,但是却伤害了帮助他的人,对付出的人是不公的。

反过来,兄弟俩,一个是孝子,一个是不孝子,父母对待孝子和不孝子能是一样的态度吗?如果一样,对孝子就是不公,对不孝子就是纵容。所以“爱无差等,曰兄子如邻子”这句话在这里只是告诉大家,孟子曾经讨论过墨家这个思想。“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过于绝对、极端,就会出现不合情理的问题。

我们可以对任何人有爱心,同情心,给予帮助,但绝对的平等是不存在的,付出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人品不一样,人伦关系不一样,都不可能绝对平均对待。下面我们看看孟子是怎样认识的。

【故事】孟子驳斥“爱无差等”

据《孟子 滕文公上》,墨家有位信徒夷之,想在世间推行对父母薄葬的做法,于是通过孟子的学生徐辟,要求见孟子。

孟子第一次推病拒绝,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要求见孟子。孟子说:“我现在可以见他了。但不把话直说清楚,真理就无法显现。我就直说了吧。我听说夷子是墨家信徒,墨家办理丧事,以薄葬为合理;既然夷子也想用这一套来改革天下,难道会认为薄葬不对,认为薄葬不高贵吗?但是夷子埋葬父母亲却很丰厚,那便是拿他所看不起的东西来对待父母了。”

孟子意思是说,夷之说一套做一套,很矛盾,这说明,夷之他自己都在内心不认为对父母薄葬是对的。薄葬父母,自己都于心不忍,又如何说服别人呢?如何能说爱自己父母的对待方式跟对别人父母一样呢?养育之恩与亲情岂能忘记。

孟子说完,徐子就把话转达给夷子了。夷子不服气,说道:“儒家认为,古代君王爱护百姓就好像爱护婴儿一般。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人们之间的爱没有亲疏厚薄的区别,只是由双亲开始实行罢了。”徐子又把这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说:“夷子真以为人们爱他的侄儿和爱他邻居家的婴儿会一样吗?夷子只不过强调一点:婴儿在地上爬行,快要跌到井里去了,这自然不是婴儿的罪过。(言外之意,天下婴儿都一样,不管有罪无罪,都要给一样的待遇去爱护)”。

孟子针对这点,想要阐明,这种真正的婴孩,无论是谁的孩子,无论谁看见了,都会去救,的确没有分别,但夷子误以为这就是爱无等次,那就错了,其实,这是人的恻隐之心。君主怜爱百姓如爱护天下婴儿,是一种比喻,提醒君王要有爱护百姓的仁爱之心,但也绝不等于,也不可能给予所有人皇子的待遇。何况犯了罪是要惩罚的。有罪的怎可给予毫无差别的平等待遇呢?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善心的确没有区别,但具体待遇则不可能一样。

其实,我们今天已经看到了走极端的后果,那就是邪恶的共产思想。

其实有条件的,想要厚葬,出自孝心,没什么不对。当然过度讲究厚葬也会出问题,容易演变成攀比奢侈之风;而薄葬,意在节俭当然没错,但过度走极端,却也容易让人草率对待父母,滋生不敬。孟子大概非常反感这样对待父母,毕竟有养育之恩,是针对一刀切的让贫富都极端平等,都实行薄葬的思想而言。如果父母个人意愿如此,或家境不允许,薄葬也很正常。关键不在形式,只要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即可。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