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23年12月17日】
写作缘由 (一)
古代的中医,治病的思路,与现代医学不在同一层面,不在同一个空间看问题。 也就是说,现代解剖学看得到的人体器官和组织,不是中医的根本视角。 因此用西医有形的器官概念来认识中医的学问,永远都是错误的解读。 中医看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治病等于调整肉眼看不到的不断演化宇宙的那套由五行构成的能量系统。
也就是说,这个人体的演化原理,与宇宙一模一样,具有一套由五行(木火土金水这五种能量)构成的能量机制,五行机制存在于微观中,在微观空间是一套有形的设备,能量在有序地不断运转,就像电器设备一样,必须有电路系统,运送电力,才能启动电器进行工作,人体就是仰赖于这套五行机制的运转,才能完成其生理活动,才能推动脏腑进行工作,才能推动人体分子的运动,和细胞的新陈代谢。 换句话说,微型的一套五行设备被安放于人体,对应于五脏,控制着人体机能,如果能量运行出问题,就会得病。 因此,调病就是调这套五行能量,五行归正,就是古人说的阴阳调和,阴阳平衡。 因为木火为阳,金水为阴,土居中,为平性。 五行的运行,就是阴阳不同阶段的运行状态。
因此,古代中医用药,其思路在于调整微观粒子构成的五行能量系统,使之恢复平衡。以这样的思维来用药治病。 而这套五行机制,就是针灸治病讲的经络。 而现代的中医,用药渐渐与经络分离,走向西医的思路,是错误的做法。中医讲的心肝脾肺肾,往往不是有形的脏器,而是指火木土金水这套机制。 因此,用西医的概念解读中医,才造成了今天人们对中医的种种误解和现代中医用药的一些谬误。使得现代人无法相信,不敢研究和承认这套医学,当然现代中医也因无法理解天人合一,人体小宇宙的思维,而失去方向,导致不能完全掌握和发挥这套高层医学的奇效。
人体原本拥有宇宙演化的机制,研究它,掌握它,就能拥有应对各种医学难题的智慧。 为此,我们试着从清末名医张锡纯的病案下手,来了解传统医学的智慧,了解古代医生完全不同于现代医生的诊病思维,用药思维。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中医的真相,获得这套智慧,摆脱对疾病的恐惧,找到能真正获得身体健康的养生和治病的思路。
那么,下面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张锡纯。 之后再进入具体病案的分析和解读。
天命酷似李时珍解救中医危机
张锡纯(1860年-1933年),字寿甫,河北省盐山县人,是清末民初出身书香门第的儒医。 他被誉为民国四大名医之首,也是中国历史上首家中医院——1916年创立的奉天立达中医院的院长。 他的天命、秉性和成就,酷似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 被奉为国医圣手。
民国初年,西医以十分强势的姿态进驻中国,中医频临灭绝的危机,他就如奉天立达中医院的寓意,奉天承运,以其高超的医术和实力,拯救了中医。 他被有缘人支持,建立起这家医院后,很快就轰动沈阳,闻名天下,奇迹不断,救活了无数当时傲慢的西医无法救治的危重病人或疑难病症,不愧立达二字,将中医的神奇疗效立竿见影的展现出来,闻达四方。 使得当时因西医的冲击被误解、歪曲,面临被政府摒弃的中医命脉,得以堂堂正正地延续了下来。
他不仅在中医临危的乱世中创办了第一家中医院,晚年还以函授学校的方式培养了大量的继承人,并留下了承上启下,福泽后世的医学巨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一生经历和贡献像极了李时珍。 我们今后介绍的病案,都出自这本著作。
他跟李时珍一样,自小天资聪慧,饱读诗书,赋诗行文手到擒来,原本在父亲安排下,走的是参加科举,出仕为官的路,但屡试不顺,最后情系医学,立志用医术济世救人,他埋头研究,掌握了《内经》的医理,成为活用药方,开创药方的用药高手。 他参透中医病理的天机,发扬前人经验的同时,将药物性能掌握透彻,甚至亲自试验,直到运用的炉火纯青,因此开创出了各种简单而神奇的用药法和药方。
他白天治病救人的同时,夜间就伏案著书,纠正了不少用药的谬误之处。 这才重新展现和发挥出了中医“用药”治病方面的“立达”奇效。 并将医案、药方和其治病用药的根本原理不厌其烦的几十年如一日不断记录下来,归入他的这本《医学衷中参西录》,无私地奉献给社会,福泽众生。 (该书被后人赞为:中医界第一可法之书,全书逾百万言,发行达百万套。 )其活学活用的胆识、能力,来自对《内经》医理的掌握,其顽强的著书毅力,出自为后人传承传统医学的愿望——为培养医者编写详尽易懂的教材。
遗憾的是,李时珍虽然不能将完成的《本草纲目》亲自交给皇上就离开人世,但毕竟亲自完成了,而张锡纯却在编写《医学衷中参西录》这部书籍时,因过度劳累而伏案辞世。 没能实现他编写出完整教材的愿望。不过他辞世的年龄也跟李时珍相似,享年74岁。
因此,他的这本巨作,不仅是近现代中医大夫的重要参考书、培养中医学生的临床教材,很多时候,因为语言通俗,用药简单,分析详实,医理清晰,而且不少药材甚至是常见的食材,还能为广大无法掌握针灸技术,无钱看病的一般世俗百姓指出一条简单可行的自救生路。 因此当时他在世的时候,其书就风靡世间,一版再版。 救人无数。 其心系百姓的医德,让神奇的传统医学能普遍济世活人的良苦用心,及其一生的努力和巨大贡献,不言而喻,恍若李时珍再世,万古流芳。
儒学天赋为的是传承中医
回头想想,他出身书香门第,跟李时珍一样,同时还是医学世家,早年让其拥有儒学的惊人天赋但又科举落榜,并非偶然。 显然其儒学天赋不是为了科举为官,而是为了医学传承,留下着书,传授后世,天命使然。 如果说李时珍的使命是本草药学的归正、继承和发扬,他就是参透古老医理之后,来活用前辈药物的实践者,同样归正了用药的很多谬误,并力求通俗易懂,普及大众,简单实用,可谓各禀天命。
因此,用这部书来学习中医,了解中医真正的用药法,治病原理,最为合适,本来就是他为培养中医大夫和济世惠民而编写的教材,必然力求资料翔实,医理清晰,简单易学。
根治失眠 思路清晰 (二)
现代社会,因学习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不顺,使得很多人思虑过度,渐成失眠,只好依赖安眠药度日,生活受到极大的困扰,人们多无可奈何,以为一旦得病,就难以根治,其实不然,张锡纯有一则两天缓解、五天根治失眠的案例,以中医的视角,详细讲解失眠的病理,用药的根据。论理清晰,断病无丝毫疑惑。对如何扶正失常的人体机制,了然于胸。研读他的病案,能消除人们对失眠的恐惧。
失眠医案
根据张锡纯在书中的记录,这位失眠的患者是天津人,姓徐,六十六岁,于季春,也就是旧历的晚春三月得了不寐证。不寐就是失眠的意思。从病人的描述,得知他平日好吟咏诗词,这类读书人往往为了得到一句完美的诗词日夜冥思苦想,几乎到痴迷的程度,于是断定他过度消耗心血,以致失眠。跟我们今天的人思虑过度造成的后果极为相似。
此人在冬季就时不时出现这个病症,但还不太严重,到了初春,阳气生发,病情渐渐加剧,等到了晚春三月,发展到连续数日无法睡眠的状态,因此多次求助西医服用安眠药,可病情依旧不见好转,导致身心疲惫不堪,心中时常发热,几乎没有食欲,即使勉强用餐,也常感觉食物停滞于胃脘部无法下行,也就是积食不下的状态,并且大便干燥坚硬,不用药物就无法排便,无奈之下来找张锡纯救治。这是病人对自身病症的描述。
医术高明的中医大夫,从病人的描述,已经开始有了大致的判断,到底身体机制发生了何种变化,该如何归正!张锡纯一听就明白了,脾胃中枢气机出问题了。胃气不能下走,反倒逆行而上了。因此张锡纯说:“气上逆则不能息息下行传送饮食,是以食后恒停胃脘不下。而其大便之燥结,亦即由胃腑气化不能下达所致。”大家看后可能还是不明白,胃腑气化是何意呢?胃气不能下走跟失眠有何关系呢?
这里就涉及到了中医治病的思维层面的问题了。中医看人体的脏腑,不是着眼于我们这个肉眼看见的有形的脏腑器官,而是肝心脾肺肾这五脏对应的那套经络系统,五脏对应木火土金水这五行,所以,实际上,整个脏腑的背后,就是一套有着五行属性的能量机制,其粒子比肉体的分子微观,所以看不见,如同隐形的人体电路,在人体运转不休,提供脏腑细胞甚至所有分子工作的动力,也就是能源,很像电器的电能起到的作用,中医把这些能量叫做气,所以五脏六腑都有气在控制它们,肝有肝气,脾有脾气,胃当然也有胃气,否则,脏腑功能就停止运作,而张锡纯讲的胃气,就是掌控胃功能的经脉之气,原本胃气是向下运行的,如今受到阻碍,反倒逆行而上了,因此说胃腑气化不能下达,意思就是胃气要推动气机下走到达肠道,结果胃气运转不畅,无法下行,导致胃部积食不化,大肠气机被阻,得不到下行的动力来推动大便,也停滞不下,这才有了食欲不振,大便干燥不通的症状。
那么胃气不能下行为何会导致失眠呢?根源出在平日吟咏诗词苦思冥想,思虑过度。《内经》说,思伤脾。而脾胃是一体的脏腑关系,一损俱损,所以过度思虑,会直接导致脾胃的气机出问题,脾胃在整个脏腑气机中居于中部,五行属土,所以是人体气机运转的中枢,中轴,或叫中焦,脾胃气机出问题,就像车轮的车轴出故障了,外围的肝心肺肾的气机,都因此受到影响,运转出现阻滞,大家想想,脾胃是土性,是人体气血的来源,与肝(五行属木)是相互克制的关系,气血来源受阻,肝血必然不足,叫做血虚,血不足,肝气就过热,化为火气,直接影响心肺,所以心中感觉发热,心肺有热,气机受阻,无法下行,那么心气是阳气,阳气因气机被堵住无法下走进入肾部(阴气所在)潜藏起来,一直浮在上面和外表,这就叫阳不入阴,也叫心肾不交。
打个比喻,就像太阳一直不降下来,一直处于白天的状态,夜晚永远不能到来,人体阳气一直降不下来,无法潜入肾部,就一直处于白昼醒着要工作的兴奋状态,无法启动睡眠的机制,也就不能入睡。所以这里不管是失眠,还是食欲不振和便秘,都是胃气不降带来的表面现象。
加之春季阳气生发,带动肝火上走,心阳之气更难以下行,进而加剧。
因此,张锡纯开药就有了具体方案:“宜清肝火、生肝血、降胃气…,如此以调养肝胃,则夜间自能安睡,食后自不停滞矣。”通俗说,就是肝火要降下来,肝血要补足,这样就不会让心肺过热,同时把胃气降下去,让气机运转起来,恢复正常,过热浮在心肺的阳气就能下走进入肾部,人体机能复原,自然就能入睡了。吃进的东西也就不会停滞在胃部得不到消化和下走了。根据这个思路,自然开出了下边的药方。
初诊处方 两日见效
生怀山药(一两) 大甘枸杞(八钱) 生赭石(六钱轧细) 玄参(五钱)北沙参(五钱) 生杭芍(五钱) 酸枣仁(四钱 炒后捣碎) 生麦芽(三钱)生鸡内金(钱半 黄色的 捣碎) 茵陈(钱半) 甘草(二钱)
用水共煎一大盅,温服即可。
张锡纯说,病人服用汤药两剂,也就是同样的处方服用两日,就缓解了病情,夜间可入睡了,虽然时间还不长,只有大约两三个小时,但心中已不觉发热,食量也开始增加,胃口恢复了一些,但大便还未顺畅,于是决定稍做调整让病人再服用三天,又开出了三剂药。
复诊处方 三日痊愈
生怀山药(一两) 大甘枸杞(八钱) 生赭石(六钱轧细) 玄参(五钱)北沙参(五钱) 酸枣仁(四钱 炒后捣碎) 龙眼肉(三钱) 生杭芍(三钱)生鸡内金(钱半,黄色的,捣碎) 生远志(钱半) 茵陈(一钱) 甘草(钱半)
服法同上。
“将药连服三剂,夜间安睡如常,食欲已振,大便亦自然通下。”这就是说,前后一共五日,根除了疾病,治好了失眠。因把脉感觉肝部气血稍有不和,遂将方中龙眼肉改用八钱,为的是补血,彻底调和气血,让整体气机完全复原,作为善后再服用几日。
用药原理 来自《内经》古方
张锡纯说:人禀天地之气生,因而心肺之气化为阳,肝肾之气化为阴。人能入眠,是由于阳气的潜藏,不能入眠,是由于阳气浮越在心肺,探究其所以浮越,实因脏腑之气有升无降。所以方中重用赭石以降胃气、镇肝火之气,以之治大便燥结,其色赤质重(色赤,则五行属火,对应心)能入心,可引导心的阳气下降入肾得以安睡。
他说自己这些治病思路来自《内经》治疗失眠的“半夏秫米汤”,此方本十分灵验,可直接拿来用,因为胃居气机中部,胃气若能正常下行,上部心肺之气不受阻碍,皆可因之下行。半夏善于降胃气,秫米善于和胃补气,半夏与秫米并用,使得胃气得以调和下行,是以能令人安睡。之所以改用赭石与山药,是因其和胃降胃之力优于半夏秫米,因取古方用药原理来变通,所以,虽未直接用古方,也等同于用了古方。
其实,《内经》用药针对的是几千年前的古人,药力不用太猛,到了民国,人多安逸体弱,不用重坠的赭石,降胃气的力度不够就不能明显奏效,山药补气健胃的力度也比秫米更大,所以,他掌握用药原理,就可以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通更替,重新展现出古中医的治病效果。
所以说,张锡纯掌握了《内经》治病的要领在于归正失衡的能量气机,治病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十分笃定,可以复原脏腑机能,药到病除。方中其它药的作用,或清肝火,心火,或补血补气,调和气血,鉴于篇幅,不加解说,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查阅学习。
注:医案来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文中药方仅供了解中医用药思维。治病用药需专业医生切脉来诊断气机的情况,切莫自行开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