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义轻利 清朝商人获利超过往年数倍

刘晓


【正见网2024年07月26日】

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重义轻利”或者说“先义后利”的思想。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和“义然后取”。一次,孔子与子贡谈论食、兵、信三者孰为重时,孔子以信为第一,认为“民无信不立”。显然,足食和足兵体现了功利追求,而民信则属于道德追求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将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利的地位。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义利观对西汉以后的朝代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然而,在中共治下的“一切向钱看”、很多人“重利轻义”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不知为何“义”要大于“利”。其实,这是上天对人的基本要求,一个人在面对“义”与“利”时如何选择,神佛都会看在眼中,那些“重义轻利”者一定会得到上天赐予的福报。

清代梁恭辰撰写的《劝戒录》中就提到了一个“重义轻利”的商人得福报的神奇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刘映南,江西人。嘉庆六年(1801),他跑去千里之外的福建汀州做生意,赚了不少钱,于是将银子装在箱子中坐船回家。怎料途中上岸遭遇窃贼,箱子被偷走。刘映南当众号哭道:“箱子里有毛某所寄存的二百两银子,这可怎么办呀?”

此时大概窃贼还没有走远,众人十分同情他,就帮助他去追窃贼,很快就看到了窃贼的身影。那窃贼见势不妙,丢下箱子加速逃跑了。刘映南打开箱子,大喜道:“毛某寄存的银子还在啊。”不过他自己赚的银子都没了。

众人问他丢失了多少银子,他说“四百两”。众人很奇怪:哪有丢了银子还高兴的呢?于是问他为何欢喜。刘映南说:“寄银在,还可以去见朋友。自己丢失了银子,大概是命吧!”众人纷纷赞叹。

这一年,刘映南做生意获得的利润比以往多出数倍,正好补偿了他所丢失的钱财。这难道不是上天在嘉奖他吗?

嘉庆十四年(1815),与刘映南有生意往来的一位同乡在福建归化县(今明溪县)经商,忽然生了重病。恰好刘映南前去收账,看见债主们都聚集在他的店中,在查验清点钱财货物,商量如何分配,但因为各持己见,还没有结果。

这位同乡欠刘映南五十两银子,数额是所有人中最高的。刘映南便对众人说:“如果钱货暂且不分,病人大概还不会死;如果钱货骤分,病者必死无疑,人家就会说我们导致他死亡的,况且他的家人该怎么办呢?他欠我的最多,现在这种情况,不如我们等到明年春天再说,如何?”

众人都同意了,随后散去。而商人不久也痊愈了。刘映南回到船上返家,半路上有大盗准备抢劫他,但听说他是空手而回后,就放弃了打劫。刘映南的性命得以保全,这难道不是冥冥中自有安排?刘映南的一个善举也让自己逃脱了一劫。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