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5年05月04日】
编者按:黄河九九八十一道弯从天上流向了大地,滋润着中华大地,伊始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国五千年最灿烂的文化就在黄河流域中延绵、形成。从上古伏羲时代黄河中跃出龙马,背负“河图”,伏羲受之而作八卦,到炎黄二帝,华夏之宗,还有大禹时洛水中浮出神龟,背负“洛书”,大禹受之而创立包含“五行”思想的“洪范九畴”,神传文化在黄河流域中演绎着。中华民族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随着自然规律,历史的新陈代谢,洪、旱灾难随着人们道德的下滑在增加。然而,黄河仍以它的活力塑造着中华民族的遵天循地,坚忍宽容的性格。但是,当共产邪灵统治了中国大地,黄河的厄运开始了。黄河在“人定胜天”的思想下,被一座座大坝拦腰斩断,被一座座灌溉枢纽工程抽干。黄河在枯竭、断流、死亡。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血脉被切断。中国文化已走向尽头。
我们试图从黄河的历史与现状来探讨和阐述黄河兴衰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意义。
古人逐水而居,古老文明逐水而生。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沿幼发拉底-底格里斯两河而成就,古印度文明顺印度河而萌生,古埃及文明随尼罗河而延展,而古中国文明随黄河而绵延。这些为世界所公认的历史上最伟大古文明,它们曾经傲视世间,辉煌灿烂,但在历史长河无情风浪的汰洗中,沉沦了,变得暗然失色,甚至已经在人们的记忆中被完全抹去,今天世界的文明没有任何来自于她们的继承延续。唯有古中国的黄河文明,一脉相承,始终是贯穿中华历史文化的一条主线。也就是,只有黄河文明,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而黄河文明的永恒生命力正是黄河生命力的体现。
黄河自从形成之始,以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不海不复回”的雄伟气势与“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决定了她在人类文明中无可替代的使命。
在滋润四大古文明的河流中,黄河以独有的姿态雄踞北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幼发拉底、底格里斯两河,埃及-尼罗河,古印度-印度河都位于地理上的副热带低纬度地区,限于北纬25度到35度。地理决定了她们的形态,底格里斯两河与埃及-尼罗河只能在平坦的大地上濡流,古印度-印度河只能局限蜿蜒曲折之中。而黄河位居北方,纬度高达35-40度。偏北的地理位置,使她能充分利用中华大地东南倾的地理态势,声震龙门,浪劈三门峡,一泻千里,向东奔流到海。
黄河像母亲接纳百川,抚育百川,汇聚千流,滋养千流。据有关统计,黄河有超过200个支流。因此,在历史上,黄河被尊为“四渎之宗”、“百水之首”。说它“东西贯九州,南北串百川”。黄河众多的支流,不仅汇合形成黄河主干的滚滚巨流,而且最先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在黄河干流两侧,特别是黄河诸多支流两侧,分布着数以万计的古代人类遗址。从 “蓝田猿人”到“大荔人”,从“丁村人”到“河套人”,又无一不在黄河怀抱里生息长大。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居民、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居民、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居民、黄河中游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居民等等,更是在黄河的摇篮里走向文明。
古代黄河流域,河湖密布,水源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多。气温也适宜,甚至盛产竹子和水稻。历史学家和气候学家早就认识到古代黄河气候“正有似今江南地带,则古时北方气候之温和适宜,必远非今之荒凉干亢者比矣”。《尚书・禹贡》说到兖州的植被状况是:“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所描述的景象很像是草甸区,其土壤因丰富的草原植被腐蚀而变黑。《诗经》中的卫风、邶风和帑风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等诗句。《战国策》说,燕国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而枣栗之实足食于民。《史记》说,淮北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楸。说明喜温热的丛竹可以沿着淇水顺利生长,其它树木也很密集。在商代卜辞所载降雨、降雪、获象、捕兕的刻辞,和殷墟发掘出的今多见于南方的竹鼠、獐、大象、圣水牛相印证。考古和文献资料都证明在殷商时期华北还有象存在。在西周时期黄河流域还有犀牛(古称犀兕)存在。而这种局面到唐代还有所延续,至北宋代才开始急剧变化。
在今天,黄河似乎同黄色不可分,但古黄河并非如此。大概在秦汉以前,黄河的专称是“河”,并没有黄字相随。“黄河”之名也正是从汉以后见诸史书的。《论语》:“河不出图”,《春秋左氏传》:“河为崇”。《国语》:“河竭而商亡”等等。其中的“河” 均专指黄河。黄河水之浊,应该古已有之,但在古文献中,汉之前黄河并没有大量泥沙的记载。《诗经》的《魏风・伐檀》一诗中就有“河水清且涟猗”的诗句。在“绿竹猗猗”,森林茂密的时代,黄河不黄。
现代气候学研究表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极为独特。季风系统是在气候变化起关键的作用。季风直接控制降水。中国的雨季就是由夏季风的進退所决定的。就世界范围而言,季风主要在热带到副热带地区。黄河位于副热带以北,按世界平均范围而言,黄河流域远不在夏季风活动范围以内。然而,中国地区的夏季风奇特活跃,强度之大,范围之广,世界上绝无仅有。随着强大的夏季风自春天以后向北推進,在四五月份的华南汛期开始,到六月份推到江淮地区而形成梅雨,然后倒七八月份推到黄河流域。与此相应,黄河流域季节分明,适合各种生命休养生息。天赋黄河厚物载德的独特条件。
强烈雨季的存在,使得有规律的季节循环往复,变得鲜明生动。同时雨季带来各种强烈的天气,常能风暴雷电相交加。雨季的正常与否,或是导致洪水灾害,或是干旱灾害。这一切无不提醒人们天在每日的生活当中天意的具体而生动的存在性,不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与假想的寄托。更使得圣哲们时时得到提醒,“天何言哉”。从而圣人们,如老子,如孔子,认识到了天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天人合一”自然就成为他们的必然认识与思想基点,从而也成为贯穿中华文化的一条主线。
然而,随着岁月的推進,天意被日益淡忘,黄河也就不时被摧残。春秋时期,圣人孔子深深感叹 “天下无道久矣”。接着自从汉朝之后,黄河清现象就很难见到了,因为这之后的“河清”已开始成为国家的祥瑞。到东汉后期黄河含沙量大大增加,汉朝中期治水名人张戎更是有:“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而到了今天,河水重浊前所未有,各种污染使黄河载物的能力日趋消失。特别到了1972年,黄河史无前例的出现了断流,之后问题逐年恶化。过去10年里,黄河有5年出现断流的情况,在最严重的1997年,竟然有330天没有一滴水流到海里。黄河的生命受到了直接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