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5年05月03日】
河北保定城西南门里东侧,有一中国现存三千多座古塔中,最高的砖木结构古塔--“定州塔”,因建筑在开元寺内,原为开元寺中的主要建筑,故名“开元寺塔” 又名“开元宝塔”,但现在寺已不存在,唯砖塔仍高耸矗立。有“中国宝塔之王”、“中华第一塔”的美称,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砖木结构古塔。
据《定州志》载:“开元寺僧会能,尝往西竺取经,得舍利子,宋真宗咸平四年始建塔。会能懂其役,伐材于嘉山,至仁宗至和二年始成。”北宋时寺僧会能,往西取经,得舍利子归,为了存放天竺取回来的佛经和舍利子,将舍利子埋在塔底下石匣内(即金棺银椁)。于是真宗咸平四年(西元1001年)皇帝下诏会能建塔,于仁宗至和二年(西元1055年)落成,历时55年。
据史料载,”天下十八道,惟河北最重。河北三十六州军,惟定州最重”。定州“实为天下要冲之最”。当时正值宋辽之间战争频繁,而定州地处大宋北陲边防重镇,与辽国接壤,宋辽对峙地位十分重要,此塔高耸云端,登塔可远眺。宋王朝便利用此塔作军事用途了望敌情,根据 《定州志》载:“盖筑以望契丹”,故又名” 了敌塔”。这一功能延续到明清时期,明代的城墙城楼和开元寺塔相互守望,共同护卫着定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
塔建于高大的塔基之上,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建筑,塔身平面由两个正方形交错而成为八角形,有别于宋代之前早期常见四方形式的塔。塔高83.7米,十三级,实为十一层,座基周长127.65米。塔身整体比例匀称,结构严谨,外观挺拔秀丽,雄伟大方。塔的底层高度高于其它层,塔越向上,各层塔高递减,塔径递收小,上部轮廓呈弧线往内收,略近梭形,呈柔和的弧线收顶。
塔身分为内外两层,在内部结构的中央建筑一根上下贯通的巨大八角中心砖柱,砖柱的外形也如塔的形状,犹如大塔之中包着一座小塔,被称为”塔内包塔”,内外塔体相连环抱、紧密结合,形制非常特殊。塔的外层通体涂成白色。
塔的一至九层塔身有四个正面辟券门,门券上,绘有彩色的火焰纹图案,一直延伸至腰檐外口为止。其余四个隅面,则开辟以方砖雕琢而成几何形状的欞窗。最上两层则是八角面均辟有拱券式券门,券外绘方形图案,设有砖雕的门额、门簪等。
塔心设有穿心式楼梯,环绕四面盘旋的砖梯可上达各层直到塔顶。塔心和外层之间形成八角形回廊,内设回廊之顶部施设砖制的斗拱,之上再施以砖制支条、四至七层并有各式精美的浮雕花纹装饰的天花。八层以上则无斗拱、天花,是为砖砌拱形之拱。回廊两侧有壁龛,以及台阶上设佛龛25个,内或绘壁画,或置塑像。各塔层的回廊的砖壁上,嵌有历代碑刻和名人题咏碑记45块,现存34块。尤在首层回廊内,尚有保存较好的宋代壁画。
了敌塔塔身的砖木结构,砖的规格有十几种。其间加入了松柏木质建材,为的是增加砖与砖之间的拉力,所以当地流传此塔工程浩大用材极多,有“砍尽嘉山(曲阳境内)木,修成定州塔”的传说,足见当年建塔工程之繁重与规模的庞大。
塔外,一层设有塔檐和平座;二层以上,仅有塔檐而无平座。塔的各层用砖,层层叠涩挑出短檐,呈明显的凹曲线。托出一平台,唯底层有瓦脊。各层檐角皆用砖挑出檐木,外端置铁环,檐下悬挂风铎,并饰以各种彩绘和浮雕。明代对该塔有“顶安珠树迎朝旭,檐奏金铃听晚风”的记载。
塔顶八角攒尖布瓦顶,檐部为八脊八坡,角脊前部是黄琉璃的人物、脊兽。角脊的交汇处是砖砌的仰面莲花瓣,置覆钵,并雕饰巨大的忍冬花草,其上是塔刹铁座,为铁制相轮与承露盘,顶端装砌由六节组成的铜铸葫芦形宝瓶、青铜宝珠。
了敌塔至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在长达千年的风雨侵蚀中,经历了十多次的地震,古塔仍巍然耸立。清光绪十年(西元1884年)六月的一次地震,塔身的东北面塌落,破坏了古建筑的完整性。从1986年开始对其进行整体维修加固工程。
曾有诗云:“每上穹然绝顶处,几疑身到碧虚中。” 来赞叹此塔之高大。外观挺拔秀丽,比例适当,结构严谨,细部手法富于变化,是宋代砖塔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