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6年02月25日】
天文学家一向认为银河系中绝大部分恒星系统是由数颗恒星组成的,也就是说两颗或更多的恒星沿着一定的轨道相互绕行。现在看来这个“常识”是错的。美国哈佛史密斯索尼恩天文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CfA)的拉达(Charles Lada)等人在研究中发现,银河系中绝大部分的恒星系统只有一个恒星。因为行星比较容易在单个的恒星周围形成,所以行星的数目可能也比天文学家先前估计的要普遍的多,而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也增大了。
天文学家早就知道,那些明亮的巨大恒星,包括那些与太阳同类型的恒星,大多都是好几个相伴存在的。因此,天文学家认为宇宙中绝大多数的恒星也应当是以伴星方式聚合“生活”的。然而近来对低质量、较暗的恒星的研究发现这类天体很少聚集在一起。天文学上称这种低质量的恒星为“红矮星”(red dwarfs)或“M型星”(M stars)。它们在宇宙中为数更为众多,远远超过高质量的恒星。
结合以上两项观测结果,拉达等人认为银河系中的恒星系统的主体是单独存在的红矮星。因为银河系中约有85%的恒星都是红矮星,而只有25%的红矮星有伴星。因此银河系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恒星系统其主体是“单身”的红矮星。
拉达的发现也意味着行星的数量可能比天文学家们预想的要多。通常行星很难在多星系统和双星系统中产生。因为恒星间巨大的引力足以破坏早幼状态的行星盘,使得行星无法形成。虽然在双星系统中发现了一些行星,但是它们必须距离双星很远,或者紧靠在其中一颗恒星附近才能生存。而单恒星系统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更容易形成行星。
当然了,如果宇宙中有更多的行星,生命存在的可能也就更大。有趣的是,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了一颗质量只比地球大五倍的岩质行星。这是目前已发现到的最类似地球大小的行星,而且它正是绕着一颗红矮星运行。拉达认为:“这颗新行星很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红矮星必将是搜寻新行星的目标,(这里) 包括与地球质量相当的行星。”
参考资料:
http://spaceflightnow.com/news/n0601/30single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