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人物与历史 (3)

胡乃文


【正见网2007年03月01日】

【晋代】

整理伤寒论和脉经的王叔和

现在的医生能有《伤寒论》、《脉经》作指导为病人施治,这个功劳可算在晋代王叔和的身上。《甲乙经·序》云:“汉张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高湛的《养生论》也有:“王叔和,性沉静,好著述,考覈遗文,采摭羣论,撰成《脉经》十卷;编次张仲景方论,编为三十六卷,大行于世。” 从甘伯宗《名医传》知道,王叔和有《脉经》十卷传世,而且《伤寒论》经久远的时间已经残破不堪,因为王叔和方能让后人得窥此书:“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修养之道,撰《脉经》十卷,《脉诀》四卷,《脉赋》一卷。仲景作《伤寒论》错简,迨叔和撰次成序,得成全书。”

完整搜集针灸资料的皇甫谧

晋代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我们知道,中国古时的针灸医术是非常高明的,但是没有很适合学习者的完整书籍。皇甫谧自己患了风病,又耳聋,“病风加苦聋百日”,于是将古时的针灸相关书籍,《内经》的〈针经〉和〈素问〉,以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整理去芜存菁而著作了《甲乙经》,〈序〉云:“乃撰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去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古今医统》云:“皇甫谧得风痹疾,因而学医,集览经方,手不释卷,遂尽其妙。所著《甲乙经》及《针经》行世。”

狂犬病如何治?葛洪有答案

古时候修道的医生相当多,葛仙公即是。葛仙公的从孙葛洪更是大大的有名。葛洪喜好学习神仙导养之法,也跟葛仙公的学生郑隐学习炼丹的秘术,后来他的炼丹经验写在《抱朴子》书中,后世人发现,对现代的化学有启发作用。他也是很有名的医生,《肘后备急方》中有治疗狂犬病的处方,使用狂犬的脑涂于咬伤处的方法,一千多年后的西人巴斯德的免疫疗法几乎同于葛洪所用的方法。

炼丹修仙的葛洪

《古今医统》云:“葛洪,字稚川,丹阳人,自号抱朴子。广览群书诸子百家之言,下至杂文,诵记万卷。好神仙导引之法,炼丹以期遐年。所着有《神仙传》,史集五经诸史百家之言,《金匮方》、《肘后方》百卷。年八十余,人言尸解仙去。”

刘涓子和外科金疮治疗--《鬼遗方》

刘涓子有外科金疮的治疗法,有一部书籍叫作《鬼遗方》,有个蛮有趣的故事:刘涓子一日狩猎时,见高大物射中后,追高大物而得药方书,云是黄老鬼遗留的处方书,故名。以后,凡是遇到金疮受伤者涂药即有效。《古今医统》曰:“刘涓子,不知何郡人。晋末于丹阳郊外射猎,忽有物高二丈许,因射而中之,走如电激,声如风雨,夜不敢追。明日,率弟子数十人寻其踪迹。至山下,见一小儿云:主人昨夜为刘涓子所射,取水以洗疮。因问小儿主人为谁?答曰:是黄老鬼。乃窥小儿还。将至,闻捣药声,遥见三人,一人卧,一人阅书,一人捣药。即齐声呼突而前,三人并走,止遗一帙痈疽方,并一臼药,涓子得之。从宋武帝北征,有被金疮者,以药涂之,随手而愈。论者谓圣人作事,天必助之,天以此方授武帝也。演为十卷,号曰《鬼遗方》云。”

【南齐】

徐文伯用针灸法助生产

学针灸的人都知道,孕妇忌刺“合谷”、“三阴交”,这二穴能将胎儿坠落。记载于《南史》中,明医徐文伯的故事云:“宋后废帝出乐游苑门,逢一妇人有娠,帝亦善诊之,曰:此腹是女也。问文伯,曰;腹有两子,一男一女。男左边青黑,形小于女。帝性急,便欲使剖。文伯恻然曰:若刀斧恐其变异,请针之,立落。便泻足太阴,补手阳明,胎便应针而落,两儿相续出,如其言。”

徐文伯、徐嗣伯一家,上上下下许多人都擅长医病。

寒冬用冷水浇灌治病

徐嗣伯勇敢的让一位畏寒病人在盛冬时,浇以冷水的治病方式最为脍炙人口。《南史·张邵传》曰:“徐嗣伯,字叔绍,有孝行,善清言,位正员郎诸府佐,弥为临川王映所重。时直合将军房伯玉服五百散十许剂无益,更患冷,夏日常覆衣,嗣伯为诊之曰:卿伏热,应须以水发之,非冬月不可。至十一月,冰雪大盛,令二人夹捉伯玉,解衣坐石,取冷水从头浇之,尽二十斛。伯玉口噤气绝,家人啼哭请止。嗣伯遣人执杖防闲,敢有谏者挝之。又尽水百斛,伯玉始能动,而见背上彭彭有气,俄而起坐曰:热不可忍,乞冷饮。嗣伯以水与之,一饮一升,病都差。自尔恒发热,冬月犹单褌衫、体更肥壮。”

巢元方著书探讨病源病理

中医的医理,《素问》、《灵枢》已经论述的非常详尽了,病理病源的搜集,自巢元方奉诏撰《诸病源候论》,后来的名字叫作《巢氏病源》,成了重要的参考书籍。《古今医统》云:“巢元方,不知何郡人,大业中为太医博士,奉诏撰《诸病源候论》五十卷,罔不该集。今行世为《巢氏病源》。”

杨上善注解内经

讲到《内经》,人们多会疑问,这么难读难懂的书籍,怎样理解它呢?历史上注解《内经》的相当多,最早期完整的注解,大概就是杨上善、全元起、王冰撰写的了。杨上善注解叙述的内经叫作《内经太素》,尤其是从杨上善开始,对于脉学有所特殊发明,传了“太素脉法”,可以以之探知人的祸福休咎。《古今医统》有云:“杨上善,不知何郡人。大业中为太医侍御,名著当代,称神,诊疗出奇,能起沉疴笃疾,不拘局方,述《内经》为《太素》,知休咎,今世之云太素脉皆宗之,鲜有得其妙者。”

【唐朝】

薰蒸药物之气可以治病

许胤宗发明药物薰蒸之法治病,唐时柳太后中风,不能言语,引宗就用“黄耆防风汤”放在太后床下薰蒸,一夜就能说话了。《旧唐书・本传》:“许胤宗,常州义兴人也。初事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柳太后病风不言,名医治皆不愈,脉益沉而噤,胤宗曰:口不可下药,宜以汤气熏之,令药入腠理调理即差。乃造黄耆防风汤数十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其夜便得语,由是超拜义兴太守。”

甄权、甄立言兄弟

古时的医生,多半是家传的,所以常有一家都是名医的。徐文伯、嗣伯、成伯就是一家人。甄权、甄立言一家兄弟,都是名医,但不是家传的。甄权、甄立言俩兄弟,曾因母病而习医,都懂医方而且通达医学的精义。甄权针灸的医术高明,鲁州刺史库狄嵌换了风病,手不能拉引弓弦,医生们都不能疗治,甄权只是用针刺他的肩隅穴,就能射箭了。撰著过《脉经》、《针方》、《明堂人形图》各一卷。《旧唐书.本传》:“甄权,许州扶沟人也。尝以母病,与弟立言专医方,得其旨趣。隋开皇初为秘书省正字,后称疾免。隋鲁州刺史库狄嵌苦风患,手不得引弓,诸医莫能疗,权谓曰:但将弓箭向垛,一针可以射矣。针其肩隅一穴,应时即射。权之疗疾,多此类也。贞观十七年,权年一百三岁。太宗幸其家,视其饮食,访以药性,因授朝散大夫,赐几杖衣服。”

甄立言是甄权的弟弟,曾当过御史大夫。唐太宗命他为杜淹看病,患的是“风毒”发肿,立言为他看诊,云再过十一天的午时将死,果然十一天后就死。立言曾经作《本草音义》七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旧唐书・甄权传》:“权弟立言,武德中累迁太常丞御史大夫。杜淹患风毒发肿,太宗令立言视之,既而奏曰:从今更十一日午时必死。果如其言。时有尼明律年六十余,患心腹鼓胀,身体羸瘦,已经二年,立言诊脉曰:其腹内有虫,当是误食发为之耳。因令服雄黄,须臾吐出一蛇,如人手小指,唯无眼,烧之犹有发气,其疾乃愈。”

福德修的好的御医孙回璞

人死而复活的事情,古书中常有述及。贞观之时有位殿中侍御医孙回璞的,死过两次,都回来了,第一次说是带错了人,第二次说是他修的福德好,不该带走的。由此可见,人应修善德,本该死也不一定死啊。

《曹州志》:“孙回璞,济阴人,殿中侍御医。贞观十三年,从驾幸九成宫三善谷,与魏太师徵邻。夜二鼓,璞闻唤孙侍御,心疑太师命,出视,见二人曰:官唤。璞曰:我不能行。即取马乘之以随,光明如昼,璞怪讶而不敢言。行六七里,至苜蓿谷,见两人持韩凤方以行,语引璞二人曰:我所得是,汝错也,宜放之!二人即放璞。璞循路而还,了了不异平日行处。既至门,系马,见婢当户眠,唤之不应;入户,见身与妇并眠,欲就之不得,但见屋内甚明,壁角蜘蛛网二绳及架上所着药物。不得就床,自知是死,倚壁久之,忽惊觉,身已卧床上,而屋内黑轱无所见。唤妇起燃灯,而璞方大汗,视蜘蛛网等处,历然不殊。马亦大汗,急遣人觇凤方,果是夜暴死。至十七年,璞奉敕往疗齐王佑疾,还至洛州孝义驿,忽然见一人问曰:君是孙回璞否?我鬼也。魏太师有文书追君。璞视之,则郑公徵署也。璞惊曰:郑公未死。何有此?鬼曰:已死矣。今为太阳都录太监,故令召君耳。璞引坐共食甚欢,请曰:待还京奏事毕,然后应命可也。鬼许之。于是昼夜相随,至阌乡,鬼辞曰:吾度关待君。及璞度关,而鬼已先至,复同行至滋水,又与璞别曰:待君奏事讫相见也,可弗食荤辛。既奏事毕,出访郑公已薨,校其薨日,则孝义驿之前日也。璞自拟必死,与家人诀别。可六七日,夜梦前鬼来召,引璞上高山,山巅有大宫殿,入见众君子迎谓曰:此人有修福,不可留也。即推璞堕山,乃惊悟。”

注重妇人小儿的孙思邈

唐朝的孙思邈,在医学上可是个难得一见的人物,撰著了《备急千金要方》,之后又有一部《千金方翼》。《备急千金要方》卷一是序例,将所有读这部书的须知都写在这里。卷二、三、四即是“妇人方”,卷五分上、下是“少小婴孺方”,是第一个把妇人方当作重要位置的人,第一个将小儿方放在重要位置上的人。

注重医生养成的孙思邈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一序例中,最先的部份是,“大医习业第一”、“大医精诚第二”。大意是,当个好医生,必须熟悉所有的像《内经》、《难经》、《甲乙经》《本草》、《经方》等知识,还得要学习基本的道家阴阳、五行等学术,更得要做一个有道德观念、有操守的医生,连用药也忌讳经常使用动物药,可能因为修道,不愿造杀生之业的关系。

天地人之间的理是贯通的

孙思邈非常的清楚天地人之间都有互相的关系,他借用前人所说的:“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雪霜,张为虹霓,天常数也。人之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为,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认为人的病和天地的病是相同的。

自慎养性的孙思邈

关于养性,孙思邈也有见解,《谭宾录》:“卢照邻问思邈:养性之道其要何也?”思邈答曰:“先知自慎。自慎者,恒以忧畏为本。举《经》曰:人不畏威,天威至矣。”又说:“忧畏者,死生之门,存亡之由,祸福之本,吉凶之源。故”、“士无忧畏则仁义不立,农无忧畏则稼穑不滋,工无忧畏则规矩不设,商无忧畏则货殖不盈,子无忧畏则孝敬不笃,父无忧畏则慈爱不着,臣无忧畏则勋庸不建,君无忧畏则社稷不安。故养性者失其忧畏,则心乱而不理,形躁而不宁,神散而气越,志荡而意昏,应生者死,应存者亡,应成者败,应吉者凶。夫忧畏者,其犹水火不可暂忘也。人无忧畏,子弟为勍敌,妻妾为寇雠。”

病理处方并重的王焘

王焘,因母病而学习医学医术,将他所学写作而行世。他见巢元方奉诏所撰的《诸病源候论》,有解病之源、有病理,但无药方,于是撰著《外台秘要》,将病理与药方同行。《比事摘录》:云“唐有王焘,因母病学医,因以所学作书行世。”《撄宁集》云:“唐有王焘,精医,著《外台秘要》。”

善疗风疾的张文仲

唐代张文仲在唐朝则天时代初期为侍御医,善疗风疾,和当时的许多医生共同撰写疗风气方,由麟台监王方庆监其修撰。当时的文仲上奏说:“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有八十种,大体医药虽同,人性各异,庸医不达药之性,使冬夏失节,因此杀人。唯脚气头风上气,尝须服药不绝,自余则随其发动,临时消息之。但有风气之人,春末夏初及秋暮,要得通泄即不困剧。”于是,撰写“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十八首”,向上奏表。

张文仲治疗应声病

张文仲有个在药效、药性的发现史上的有趣故事;按《朝野佥载》说:洛州有个读书人,患了一种“应声病”,只要说话,喉中就会回应出声,于是向张文仲请教该怎么办。张整夜思考,得到一法,取出《本草》书,令这个病人读每一味药材名,都有回应,一直到那应声所畏惧的药物时,即不应言语。文仲就抓取那个药物,合和做成丸子让他服用了,随即就止了回应声。又有一说,宋朝的苏澄也有完全相同的趣事。《古今医统》记载的:“苏澄,宋良医。人病应声者求疗,澄云古无此方,惟以本草药名尽呼之,每呼一声,腹中辄应,惟一药即不应,再三呼之无声,即以此药为主治之,愈。”

陈藏器对神农本草补遗

《神农本草经》,经久之后,当时的神农本草脱逸了很多,陈藏器写《本草拾遗》一书,填补《神农本草》之不足。《鄞县志》云:“陈藏器与日华子二人,皆开元时人。藏器为京兆府三原县尉,以《神农本草》遗逸尚多,因别为《本草》十卷,中言人肉可疗羸疾,故后之孝子多行之。”这种用药的说法,算是荒谬的,那种孝子也只是愚孝。另《医学入门》云:“陈藏器,唐三原尹,撰《神农本草经》,曰《本草拾遗》。”

编注《内经・素问》的王冰

最早期完整的注解,大概就是杨上善、全元起、王冰撰写的了。

王冰,唐时太仆令,师事洞明《素问》一书的元珠先生,后来编注《素问》,令后世学医者,有《素问》可参考的注解书阅读。《古今医统》云:“元珠先生,不知何郡人,洞明《素问》,极究微奥。时太仆令王冰识其为异人,乃师事之,遂以妙旨授冰,冰由是大注《素问》,今行世。”;又,《古今医统》云:“王冰,宝应中为太仆令,号启元子,笃好医方,得先师所藏《太素》,及全元起书,大为编次,注《素问》答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又著《元珠》十卷,《昭明隐旨》三卷。”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中医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