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7年04月29日】
《白纻舞》起源于吴国,晋时开始流行,酒宴时表演。唐朝时列在九部乐中的《清商乐》中,既在宫廷演出,也常在贵族士大夫家宴及民间表演。舞者为女子。
根据《晋书•乐志》载:“白纻舞,按舞辞有巾袍之言。纻本是吴地所出,宜是吴舞也。” 纻,是一种纻麻织的布,质地轻薄,产于吴地。吴地,指江苏一带。也就是说,白纻舞最初是江南的舞蹈。因为舞者穿着这种用白纻缝制的舞衣,故名《白纻舞》。该舞从晋至唐的五、六百年间,一直盛行不衰,许多文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其舞的轻盈、曼妙。
最初的舞者通常穿素雅的白色长袖舞衣,同时佩戴珠翠饰品。后来逐渐穿起有着各种花纹图案的丝织舞服,更加华丽。
该舞以舞袖为主,要求手与长袖完美配合,节奏是从徐缓转为急促。舞者双手举起,或“掩袖”,即在舞者倾斜身体缓缓转身时,用双袖微掩面部,半遮娇态;或“拂袖”,即长袖轻轻拂面而过;或“飞袖”,即在节奏加快以后,挥舞双袖,上下翻飞;或“扬袖”,即在节奏舒缓时,双袖徐徐扬起。而伴随着长袖的舞动,舞者的舞步亦轻移,似流波,似行云,轻盈飘逸。一段舞蹈跳下来,舞者已是“流津染面散芳菲”了。除了手的动作外,白纻舞还很重视眼神与舞姿的配合。
唐朝诗人李白的《白纻辞》中有“吴刀翦彩缝舞衣,明妆丽服夺春辉,扬眉转袖若雪飞,倾城独立世所希”之句; 汤惠休《白纻舞辞》中有“桃花水上春风出,舞袖逶迤鸾照日”之词,都赞美了长袖善舞的白纻舞的舞姿。
《白纻舞》有独舞和群舞,南朝梁代沈约,曾经奉梁武帝之命写成《四时白纻歌》,分为《春白纻》、《夏白纻》、《秋白纻》、《冬白纻》、《夜白纻》五章。表演《四时白纻歌》时,通常为五个舞女集体起舞,表演结束后,这些舞女还要向观赏者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