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7年10月11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 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 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原文】
厉王太子静匿(1)召公之家,国人闻之,乃围之。召公曰:“昔吾骤(2)谏王,王不从,以及(3)此难也。今杀王太子,王其以我为雠(4)而怼(5)怒乎?夫事君者,险(6)而不雠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7)得脱。
召公、周公(8)二相行政,号曰:“共和(9)”。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10)周。十二年,鲁武公来朝。
(出自《史记・周本纪》)
【注释】
(1)匿(音逆):躲藏。
(2)骤(音奏):屡次,多次。
(3)及:招致。
(4)雠(音仇):仇恨。
(5)怼(音对):怨恨。
(6)险:处于危险之中。
(7)竟:最终,终于。
(8)召(音绍)公、周公:召公:即召虎。周公:周公旦次子的后代。周公长子伯禽封于鲁,次子留京都相周,世代为周公。
(9)共和:周公、召公与诸侯共同执掌国政。史称“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战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10)彘:音“智”。
(11)宗:尊奉。
【语译参考】
厉王的太子静躲藏在召公家里,国人知道了,就包围召公家,召公说:“以前我多次劝谏君王,君王不听,所以才遭到这样的祸难。如果现在杀了太子,君王将会以为我把他当作仇人而发泄愤恨吧!侍奉国君的人,即使处在危险之中也不该怨恨;即使怨恨也不该发怒,更何况侍奉天子呢?”于是用自己的儿子代替了太子,太子终于逃出危难。
召公、周公二位宰相共同执掌朝政,称为“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在彘的地方。太子静已在召公家长大了,两位宰相就拥立他为王,这就是宣王。宣王登位,两位宰相辅佐他,修明政事,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留下的法度,诸侯又再以周朝为宗主。周宣王在位的第十二年,鲁武公来朝朝见宣王。
【研析】
本文首先描述国人包围了召穆公的住宅,要求交出太子静,召穆公无奈,忍痛以自己的儿子代替宣王去死,并宣扬事奉君主应当“险而不雠怼,怨而不怒”的为臣之道。继之写太子静在召公家长大后,两位宰相拥立他为王,就是周宣王。宣王也不负召公之教导,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留下的法度,才使诸侯再以周朝为宗主。
而在太子未长大成人时,因为国人大规模暴动袭击厉王,厉王终于被人民放逐,在彘居住了十四年后去世。在这十四年期间,由于王位虚悬,就由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摄政,代理国事,在历史上称“周召共和”。
从文中看出召穆公谨守人臣之分寸。先前已对厉王多次劝谏,未被采纳;当太子有难时,他不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以其子代宣王死,这是何等深明大义及痛苦的决定啊!也可说做到不恨不怒,善、忍的表现。接着与周定公共同掌管国家大事,使国家免于纷乱,然后还政于宣王,充分表现了忠义的美德。
【延伸思考】
1.如果你碰到类似召穆公的情境,已对领导者多次劝谏,仍然未被采纳,你会选择离开还是继续留下来?
2.召穆公以其子代宣王死,请你发表对这件事的看法。
3.朋友对你不义时,你能做到不恨不怒吗?为什么?
【参考数据】
1.http://sswj.spaces.live.com/Blog/cns!1p5cvN0QZ4XBe2tX70CuA7uw!746.entry四书五经之路
2.史记本纪(上) 司马迁原著 王利器、张烈等译注 五南出版社92年12月初版
3.白话史记 谢武雄译 河洛图书出版社 68年3月出版
4.http://mars.lssh.tp.edu.tw/~u3350085/gold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