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文王积德受命(历史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7年10月04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西伯阴行善(1),诸侯皆来决平(2)。于是(3),虞、芮(4)之人有狱(5)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6),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7),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8)受命之君(9)。”(出自《史记・周本纪》)

【注释】

(1)西伯阴行善:西伯暗中做善事。阴:暗中。
(2)决平:对争端作公平裁决。
(3)于是:此时。是:通“时”。
(4)虞(音于)、芮(音瑞):虞,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境内。芮,在今山西省大荔县东南;另一说在今山西省芮城县境内。
(5)狱:争执,官司。
(6)畔(音判):田界。
(7)惭(音残):同“惭”。惭愧的意思。
(8)盖:语气词,表推断,大概,大约的意思。。
(9)受命之君:承受天命的君主。

【语译参考】

西伯暗中做善事,诸侯有了纷争,都来请他作公平的裁决。当时,虞、芮两国的人,有了争执不能断决,就来到周国。進入周国境后,只见种田的人都互让田界,民众都有谦让长者的习惯。虞、芮两国发生争执的人,还没有见到西伯,都感到惭愧,于是互相商议道:“我们所争执的,正是周国人引以为羞耻的事,我们还找西伯干什么,只会自取羞辱。”于是各自返回,互相谦让着离开了。诸侯听到这件事,就说:“西伯该是那承受天命的君王吧!”

【研析】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很多人陷入此迷思中,故凡事斤斤计较,只想争一口气,稍微受点损失,即争个你死我活,弄得乌烟瘴气。想想所为何来,真能争赢了,难道其它方面没有失吗?我们这个宇宙中有个理,不失不得,得就得失。得与失,全看你如何去拿捏了。

虞、芮两国的人,因为到周国看到那里的人民尊贤、礼让,深感愧疚而自行化解纷争,毋需至西伯面前请他裁决,可谓受感化于无形中。只有真正内心受到教化,才是真正的得,如果靠立法,只能制约表面行为,无法达到内在自发性的教化。再想一想,为何周国人能做到如此,该是上行下效、身教的效应。在位者能暗中行善,人民能不耳濡目染吗?所以大家感于西伯之善:实行仁义,敬重老人,慈爱晚辈,谦恭对下,尊重贤才……诸侯就断言,他必是将来的君王,果然日后成为历史上被人推崇的周文王。

【延伸思考】

1.你懂得“吃亏就是占便宜”,这句话的内涵吗?请说一说你的看法。
2.孔融让梨,因礼让而博得美名。你在日常生活中,曾做了哪些礼让之事?做后心里感受如何?
3.“善有善报”,即使当世未得到好处,来世也可当大官、发大财。我们行善目的不在于求福报,想一想,“行善”带给你什么感觉?

【参考数据】

1.http://sswj.spaces.live.com/Blog/cns!1p5cvN0QZ4XBe2tX70CuA7uw!746.entry四书五经之路
2.史记本纪(上) 司马迁原著 王利器、张烈等译注 五南出版社92年12月初版
3.白话史记 谢武雄译 河洛图书出版社 68年3月出版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