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7年10月01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原文】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雒邑,如(1)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2)视,卒(3)营筑,居(4)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5)。”作〈召诰〉、〈洛诰〉(6)。成王既迁殷遗民(7),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8)。召公为保(9),周公为师(10),东伐淮夷,残奄(11),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12)。既绌(13)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14)。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15)兴。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16)。(出自《史记・周本纪》)
【注释】
(1)如:顺从,遵从。
(2)申:重,多次。
(3)卒:终于。
(4)居:安放。
(5)道里均:路程都相等。道里:路途的远近。均:相同,相等
(6)〈召(音少)诰(音告)〉、〈洛诰〉:均《尚书》篇名。召公主持营建雒邑,周公前去视察,作〈召诰〉、〈洛诰〉。〈召诰〉书序云:“成王在丰,欲宅雒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以此篇为召公所作,故称〈少诰〉。
(7)迁殷遗民: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把殷民迁往成周。
(8)〈多士〉、〈无佚〉:均《尚书》篇名。〈多士〉,为周公向殷之顽民宣布的成王之命。〈无佚〉,一作“无逸”。本篇为周公戒成王之作。佚,同“逸”,安逸。
(9)保:太保。太师、太傅、太保为古代三公。
(10)师:太师。
(11)残:消灭。
(12)〈多方〉:《尚书》篇名。《集解》引孔安国曰:“告众方天下诸侯。”是周公代成王告诫天下诸侯之辞。
(13)绌(音处):通“黜”,罢黜,废除。
(14)〈周官〉:古文《尚书》篇名。《集解》引孔安国曰:“言周家设官分职用人之法。”
(15)颂声:颂歌。指《诗经》中的〈大雅〉、〈周颂〉等篇。
(16)〈贿(音会)息慎之命〉:《尚书》篇名,已亡佚。贿,以财物送人。
【语译参考】
成王住在丰邑,派召公再次营建雒邑,以遵从武王的旨意。周公又進行占卜,反复察看地形,终于建造完成,把九鼎安放在那里。他说:“这里位于天下的中央,四方進贡的路程都相等。”写下了〈召诰〉、〈洛诰〉。成王把殷朝遗民迁徙到那里,周公向他们宣告成王的命令,写下了〈多士〉、〈无佚〉。召公担任太保,周公担任太师,向东征伐淮夷,消灭了奄国,把他们的国君迁到薄姑。成王从奄国回来,在宗周写下了〈多方〉。成王废黜殷朝的残余势力,袭击了淮夷,回到丰邑,写下了〈周官〉。重新规定了礼仪,谱制了音乐,改革法令制度,百姓和睦、太平,颂歌四处兴起。成王讨伐东夷之后,息慎前来恭贺,成王命令荣伯写下了〈贿息慎之命〉。
【研析】
本文记述成王政绩,从文中看出,他得到贤臣周公的辅助,不论安内或攘外,都得到不错的成效,使天下太平、百姓和睦、颂歌之声四起,让周朝呈现升平景象。从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时期,号称“成康之治”。
其实成王姬诵资质极普通,但在周公及周王朝严格教育制度下,却成为一个不错的君主。这得归功于周公制订的礼法,使周朝的礼仪、教化水平,直到二十世纪初君主制度结束,都没有被超越。成王就在此套教育制度下,懂得父子、君臣、长幼之道,把孝道视为立国之本。少年时代还学习使用干戈和弹奏乐器,期间穿插音乐诗歌方面的温习和背诵;也安排时间讲习礼仪、阅读书籍和书写汉字。可说在数位贤臣的教导下,渐渐的符合了有德性国君的标准,此点倒是说明受教化的重要性,即使资质平庸者,经过正确教育也可成为有为之人。
【延伸思考】
1、历史上国家重要大事,均会留下纪录,让后人参考或引以为戒,而你自己是否也会为自己留下什么纪录?为什么?
2、一个人的成就,教育占了一半的因素,你认为众多教育项目(如:品德、知识、技能……)中,哪些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3、在学习过程中,哪些方面你曾受到良师的影响?
【参考数据】
1、http://sswj.spaces.live.com/Blog/cns!1p5cvN0QZ4XBe2tX70CuA7uw!746.entry四书五经之路
2、史记本纪(上) 司马迁原著 王利器、张烈等译注 五南出版社92年12月初版
3、白话史记 谢武雄译 河洛图书出版社 68年3月出版
4、http://www.ylib.com/sango/newplace/newplace040429.asp